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並要尊重多樣的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楹聯是中國語言文化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它作為國學經典的一部分,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長河中,像一根纖細卻又堅韌的紅線,將中華文明之珠顆顆串聯,傳播傳統文化,塑造美好心靈。經典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千年底蘊,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以學生發展為第一要務,下決心要將楹聯這一經久不衰、雅俗共賞的經典文學形式迎進課堂,引導學生在人生的記憶黃金期學習和誦讀積累楹聯,讓楹聯浸潤童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耳濡目染中熏陶
早晨,當南豐小學的孩子背著書包走進校園,目光會被四樓外牆上醒目的“南豐勁拂樹人樹業;豐歲勤耕獲樂獲知”校聯所吸引,這一副聯,意境美,內涵美,引得他們放慢腳步,欣賞一番,吟哦一番。
同時,我們充分利用一樓的長廊,懸掛教師創作的對聯作品,撰寫內容包含校園的一草一木,學校的特色項目等等。它們或意味深長獨具哲理,或清新高雅獨具情趣,還有的純潔真摯動人心靈。走在那堅實的楹聯長廊,文字與書法藝術的珠聯璧合合彙聚成的一陣陣濃濃的墨香撲麵而來,令觀賞者有一種悠長悠長的感覺,在這樣的感覺中,最想看著牆上的楹聯,輕輕吟誦……教室牆壁上懸掛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
有位哲學家曾說過:“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外在的表現,它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它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步入校園,處處感受到楹聯的存在,時時接受楹聯文化的熏陶,楹聯文化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學生的心靈,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
二、淺唱低吟中厚積
厚積才能薄發。我校除堅持開放校圖書室外,還讓每個班級設立一個圖書角,通過開展“獻一本好書”等活動,使各中隊圖書角都有一定數量的書籍,供學生閱讀。漂亮的書櫃裏放上同學們從家裏帶來的好書。下課,讓學生們不由自主地走進它,走進微型圖書館,徜徉其中。同時,鼓勵同學們到市流動圖書館辦借書卡,開拓讀書陣地,豐富積累。
周一午後,暖陽下。靜悄悄的教室裏,一個個孩子各自捧著心愛的書,愜意地閱讀。偶爾,有幾聲輕輕的笑語,幾聲鳥兒的脆鳴。風兒也有好的心情,搖曳著樹葉淺唱低吟……此時,師生們正在享受午間閱讀,精致雅典的校園裏,醉在馥鬱的書香裏。
為了楹聯教學的紮實開展,我們將這一特色進一步具體為“楹聯進課堂”,即將楹聯列入學校課程,每周一節楹聯課,從時間上保證楹聯教學的正常進行。每天語文課前預備鈴響後讓學生背誦古詩、誦讀對聯,每天誦讀時間的保證,日複一日,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誦讀習慣,並鼓勵學生從詩中找出對聯,賞析對聯。學期末,教導處還進行各年級學生詩聯的考核工作。
三、隨風潛入中習得
《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第一次把激發學生的興趣寫入《語文課程標準》這樣一個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中。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既遵從語文的特點,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講課時能穿插謎語,把對聯納入識字教學,使識字教學更有趣味性。
楹聯進校,師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一,師生思想因楹聯而深刻。學生有了表達思想的儒語。春遊,流連於公園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的詩句脫口而出;被老師表揚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謙遜表露無遺。文以載道,學生在咀嚼中體悟,從體悟中吸收,舉手投足發生了悄然的變化:學習上潛心思考的多了,交往中主動寬容的多了,家庭中體貼孝敬的也多了。對聯,像氧氣一樣慢慢浸潤孩子的心扉,傳統文化給他們注入的是富有靈魂的血液。
當傳統文化給學生帶來“實惠”的時候,我校教師同樣也受到 “滋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倡導師生運用對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一方麵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方麵提高學習寫作楹聯的能力。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用“樟樹蓬勃四季;暗香馥鬱百家”形容樟樹的特點。《霍金》一課“凱勒頑強名宇內;霍金堅毅感人間”一聯高度概括了霍金的精神。《詹天佑》一文的內容凝練成“辟地開山修鐵路;揚眉吐氣顯國威”一聯。教師解讀教材時,開始更有了高屋建瓴的人文視野和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麵對學生時,不再隻盯著他們的學習,他們的作業;與同事、領導相處時,擁有了海納百川的寬容胸襟和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可以說,老師們在選擇對聯,選擇經典的同時,也選擇了一種特有的成長方式。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有機自然和無機自然的形體在它們的大小和形式上都是整齊一律和平衡對稱的。”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說:“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這都說明對聯,集形式美、音樂美、意境美於一身。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結的產物,是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及審美能力的好載體。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在《中國古今實用對聯大全》的序言中說:“不管是誰……如果他不能領略、欣賞這種極高度的文學對仗之美,那他必定是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麵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而那實在是至堪歎惋的事情。擴而言之,假如我們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領略這種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憂了。”周汝昌先生語重心長的話中,我們不難理解對聯對於審美能力及審美情趣培養的重要性了。
對聯,其結構整齊,音韻和諧。創作者要想達到此效果必須對語言進行精煉地概括與表達,對聯的創作是對語言精琢細磨、認真提煉的過程。
日常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現一定的材料,提供一定的生活場景,給學生提供作對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又是對學生的思維、應變以及語言進行訓練的過程。在這一動態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開始遷移與深化。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深入的語言整合並嚐試著進行語言的創作,這樣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的體驗與感受,豐富學生的自主體驗,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創造能力。
另外,對聯不僅充滿趣味性,而且是生活語言的高度凝練。在課堂中運用對聯,又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與整合,利於學生對語言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在自發的狀態下提升自身運用語言的欲望,加深對祖國語言的認識與了解,進而提升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
楹聯是根,是基,也是南小師生共同探索與徜徉的藝術世界。楹聯進校,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慢慢浸潤、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