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道路的堅持、精神的弘揚、力量的凝聚,都離不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夢也就是文化夢。國學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華夏兒女的共同精神家園,要實現中國夢,必然從國學的學習開始。台灣楹聯學會會長陳冠甫先生提出:國學以聯為第一。
首先,對聯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從發軔到成熟始終與其母體——大中華文化體係一脈相承。特別是這種頗具民族文化色彩的對稱文學樣式,無時無刻不彰顯著本民族的人文理念。
對聯兩行文字所閃現出的智慧光芒與講求對稱平衡的中國哲學思想異曲同工。《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源,其陰陽思想推動了中國文學史上對對偶、對仗、駢體文、楹聯、律詩對句的重視與崇尚。尤其是對聯文體的“對稱”“和諧”,與《周易》陰陽互生、互根、互依的思想一脈相承,正是中華民族倫理觀念、思維方式在文學形式中的體現。因此,對聯源遠流長,在駢體文盛極而衰之後,在白話文流行的當今時代仍然繁榮昌盛,生生不息。
其次,對聯充分利用漢字表達音形義的特點,將漢語的各種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處處彰顯國學的無窮魅力。
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從研究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講,這五類蘊含五個方麵的意義:小學,是開啟中國文化之門的鑰匙;經學,是中國人的道德精神與理想追求;史學,是中國人的價值判斷與道德堅守;諸子,我們也可以稱作“子學”,這是中國人的思想與生存智慧;文學,是中國人的人生情懷與詠歎。
對聯要求上下聯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平仄對立、節律對拍,形對意聯。在中華傳統藝術中能將漢字藝術發揮到極致的,隻有對聯這種形式。因為它無需借助過度的渲染來進行鋪排揮灑,而是注重漢字內在潛質的挖掘和萃取,直截了當地運用字、詞、音自身的個性特征排列組合。對文字學、音韻學等知識非常熟悉才能寫好對聯,可以說對聯是考察小學掌握程度的工具,是邁入國學殿堂的第一層台階。因此,對課一直是傳統私塾的必修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對聯全麵進入課堂將為時不遠。
再次,對聯集文學性與實用性為一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生活應用,可謂城鄉皆用、四季皆宜、雅俗共賞。當她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並與時代節拍相契合的時候,便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爆發力,各地楹聯學會風生水起的楹聯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
時下,對聯正以她得天獨厚的廣泛群眾基礎和獨有的民族專屬性領跑著其它姊妹藝術,書寫著中國夢的壯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