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一顆振興楹聯文化、發掘楹聯魅力、鼓勵楹聯創作之心,在1984年的冬天,中國楹聯學會在北京颯颯寒風中成立。1985年1月,寒意未消,學會會刊《對聯》創刊。
這是:
學會升旗,未懼京都寒意重;
期刊發軔,複蘇文化熱情高。
在《對聯》雜誌創刊之初,有可以想象的艱苦,也一定會有不可想象的困難。有一天,《對聯》雜誌社收到50元的資助款,支持者是廣東三水縣白坭教育辦公室梁注鍇先生。
真的是:
可謂喜得一片愛;
實為共有兩行情。
“……《對聯》雜誌改為16開本比32開本好。32開本《對聯》放在其他雜誌林裏,使人感到它‘矮人半截’……”
是啊:
不應蔽作冊中冊;
當要顯揚詩裏詩。
“……這大概與經濟有關係吧。活動經費不足,要想搞好任何一件事也是困難的……我先寄50元給雜誌社……這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目”。
這真是:
自道弱微朋友力;
我稱宏大對聯情。
上麵的兩段文字節選於梁注鍇先生的來信,30多年過去了,再讀這封信,那種濃濃的真情還是激蕩了內心。
這50元錢在1986年8月11日,《對聯》雜誌社寄贈給了湖北江陵航運公司劉作忠。為什麼要寄給他呢?因為劉作忠先生立誌要“搶救國寶,振興聯藝”,他說“困難再大,沒有我的決心大!唐僧能到印度取經,我就不能跑全省、全國?”就是這份堅持,足以令楹聯屆動容。
後來人給您點讚:
吹薪旺盛楹聯火;
遣足追尋國寶魂。
劉作忠先生不到一年時間就跑遍湖北八十三個市縣,覓得大量對聯,將收集來的對聯再進行細致地整理,隻為編著一部《湖北楹聯大全》。真的是:
泥履塵裳,刮破跌傷,再思勞苦兩行淚;
刀言彈語,頂風冒雨,難冷楹聯一片心。
因為有了這份堅持,劉作忠先生先後編輯出版了《湖北楹聯大全》《挽孫中山先生聯選》《挽陳其美先生楹聯輯》,受到中外文史界、楹聯界的廣泛好評。
正是這“秉持、支持、堅持”,使得楹聯能夠更大、更好、更快的發展,也正是有一群人在不辭勞苦,默默耕耘,為弘揚中國楹聯文化盡獻心力。我也要加入其中,獻上綿薄之力!同時,祝福中國楹聯的明天更美好!
一定會:
千年對廈層層起;
九域聯人代代傳。
附:梁注鍇先生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