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曲水而樂山林,海侃神聊,最難忘官渡艄公,沿溪漁父;傍名河而安寢食,醉生夢死,尤相憶澄潭老鱉,古港麻蝦。
這是文若虛所著的《瀏水聯花》封麵的題聯,其中詞情筆調體現他雖下崗失業,但放眼高遠,心存淡定,照樣一壺瀏水沏天下,九曲衷腸訴盞中。他所撰的對聯情感真摯豪放,直撓心尖。《瀏水聯花》講述了他下崗後執著的楹聯創作之路。文若虛何其人也,他真名趙慶安,原瀏陽城關花炮廠工會幹事,他是我亦文亦棋的好友,在我與他的交往中,給我的印象既平凡又特殊,豪爽中藏著細膩,是一個在世俗的生活中,能享受簡單和愉悅的人,是匆匆行程中,能放慢腳步、去欣賞路邊風景的人。他的楹聯雅俗共賞,雅中見奇葩,俗中覓真情,作品怪而不異,常給人一種煮壺秋色清心飲、悠賞江南半畝田的心境。中國首屆百詩百聯大賽,他的作品嶄露光芒。其後,作品發表不計其數,多年擔任瀏陽楹聯學會會長。衝著他的獲獎,記者采訪後,想當然報導:“趙慶安大師是幼承庭訓,從小耳濡目染……”其實他父親隻是個墨匠,臨寫趙體《千字文》都是中年後自學成材,年少未進過學堂門。趙慶安舞文弄墨也是半道出山,第一次獲獎是1991年3月的首屆花炮藝術節征聯,頒獎人是譚仲池。第一篇散文獲獎是1999年,湖南日報刊載,爾後一發不可收拾,係列聯話故事被《中國楹聯報》予以連載。憑著他天馬行空才思奔放,汗牛充棟學識精華,1999年,他當選為瀏陽楹聯學會會長,這一幹就是13年。他這個會長非科班出身,所作之事有時也不按常理出牌,趙先生是非常有個性的聯界怪才,他對楹聯有一種打破陳規、追求意境、衝破格律的衝勁,就是這股衝勁,才引出一段“舌戰群儒”的故事……
譚嗣同殉難一百零伍周年公祭時,趙慶安負責為其故居征集門聯,其時聯界最為著名的當為中國楹聯學會會長馬蕭蕭,聯界盛傳大牌藝術家馬蕭蕭素來有求必應,因此,趙慶安當即給他寄出約稿信。不久他收到馬老自撰自書的一副對聯:“橫刀向天,英雄血灑菜市口;樹脊如鐵,烈士魂依瀏陽河。”後馬老又速寄來第二封信件,將原作下聯改為:“豎脊如鐵,烈士神飛瀏陽河。”
譚嗣同故居共征集到常江、常治國等名家對聯幾十副,趙慶安打破平仄格律的嚴格要求,注重藝術意境,從中遴選13副優秀作品,在13副作品製作懸掛之前,為尊重文藝界老前輩,特將所有作品請他們評鑒。本來隻準備走下過場,請他們過目,聽他們讚歎之餘、誇獎一番趙慶安的辦事能力,誰知對聯遭到眾人一致的抨擊,會場就如一鍋燒開的水,倏然之間沸騰起來:“前麵四連平,後麵五連仄,領軍人物的作品尚且如此,其餘作品就無需細品了。”有人拍桌大怒:“沒有一副像樣的。”於是有人立即打電話給瀏陽市委宣傳部,要求所征之聯不予采用,走過場的沙龍變成了大家炮轟的聲討會。
接宣傳部的通知,第二天召開征聯的碰頭會議,會議由市宣傳部的熊部長主持,但程序完全由老前輩們掌控了,他們把繼承和捍衛優秀傳統文化的赤膽忠心,築成一道抵禦違律楹聯的牢固防線,整個會場彌漫著硝煙。一位老前輩義憤填膺:“是欺我瀏陽無人焉?這樣的對聯掛出去有失我瀏陽人的臉麵。”說話的人是瀏陽聯界的權威,心中很有學問,若是等閑之輩也不敢口出大話。趙慶安笑而不語,熊部長示意他先解釋一下,趙慶安這才開口說道:“譚嗣同故居門聯非一般景點征聯那麼簡單,這是對我國變法維新烈士的懷念之舉,這不僅是瀏陽的大事,也是寄托全國人民對譚嗣同先烈的敬仰之情,所以我是認真對待這次征聯的。至於格律失準,我們先拋開所謂的傳統格律,我們座而論道,隻是徒其口舌之爭,真正要把文字表達內容的精髓貫穿楹聯,就必須突破古老的平仄格律,若自己拿不出上好的作品,草草寫上幾聯,雖沒有缺點,但也沒有優點,嚼之如蠟,讀之無味,那隻能為遊客讀者所恥笑。”一番話,說得這位權威啞口無言,但又有幾位老先生不服了,為剛才權威先生打抱不平,“我們瀏陽不收破銅爛鐵,這樣的對聯它從哪裏來的,讓它回哪裏去。”有位在老年大學任教詩詞的老師堅持自己對楹聯格律的理解,他表現得痛心疾首:“如果把這樣的對聯掛在譚嗣同故居去,你(趙慶安)讓我怎麼好意思繼續站在講台上授課。”更有位和藹可親的老先生拍打著趙慶安的肩膀,語重心長:“小趙,你的工作熱情我是讚賞的,但光有熱情可不行啊,你要懂規矩(指對聯格律),不懂規矩怎能辦好事情,你要把瀏陽的事情辦好啊。”表現了一種無奈的期望。接著,其他專家教授輪番上陣,大有踏平廬山之勢。這時唯有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李光前沒有向馬老開火,他深知馬會長的東西過硬,他瞅準時機插了一句:“聽說馬老還寫了一封信。”熊部長點頭確認,不過他要趙慶安針對大家的看法先說說他的見解,趙慶安心想,如果不難倒帶頭發難的A先生(這裏隱姓為好),就沒辦法說服大家啟用征聯,沒有利器,不能攻堅。趙慶安語氣平和、慢條斯理地說道:“請問A老,詩與詞的區別在哪?詩詞與楹聯到底怎樣區別?平仄與漢語拚音的關係有哪些?平仄與現代聲調的關係如何?《切韻》與《廣韻》有何不同?是哪個年代的產物?曆史有多久?”這一連串的提問,一下把那位老先生問住了。他接著說:“如果你不十分清楚,我慢慢說出答案。”趙慶安如數家珍,一一解說清楚,他最後強調:“楹聯平仄其實是為了聲調的和諧悅耳,是聲韻方麵的要求,與楹聯的意境無關,如果你花費了半斤腦汁寫出來的聯,隻是音色動聽,毫無詩意,也不切題,那誰還有興趣看你的對聯,一眼瞥之,過眼忘之,那有何意義?”之後,李光前提議:“把馬老的信拿來看看。”有多人附和:“拿來讀讀,看馬老怎麼說。”熊部長拿出信件,朗讀起來,其中一段原文:“……我深知湖南的朋友們對於平仄的格律是非常講究的。但我覺得譚嗣同這位先烈卻不是一位按部就班來創作就能表達他的思想的人物。他的行為,他的就義,更是非同尋常,因此,可以用一點破格的方式來切合他的個性,更能表達後人對他的敬仰與緬懷……”一場唇槍舌劍,因馬老的信而告終。
公祭之日,正值全國詩詞年會在瀏陽召開,孫軼青等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詩界元老目睹了公祭儀式,在湘劇高腔的《獄中題壁》聲中,經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湖南省楹聯家協會的專家學者之手,將馬老等名家的對聯堂而皇之地掛在了譚嗣同的故居,那些抨擊過馬老的行家裏手,也默認了這些失律之聯,不再有言語之爭。
此後,趙慶安又在譚嗣同故居守候了幾日,一來想聽聽瞻仰故居的遊人有何議論,二來也防止冒失鬼借故拆卸對聯,他認為守住了馬老的對聯,也就守住了楹聯失律的一麵旗幟。
一個鄉鎮企業的下崗職工,仕不在朝,隱不在山,半道詩興萌動,卻卓有成就。沒有上過大學,卻上過教師台;沒有專業文憑,卻登過領獎台;沒有政府官職,卻坐過主席台。這一切榮耀,都是他勤奮好學的結果,是那支催綠流香的筆杆收獲了楹聯的繁花漫天。
趙慶安對聯摘錄幾則:
串瀏陽地名
淮川豐裕太平,甚麼原因?人說是金剛守住鎮頭,大聖護住關口;集裏永和長埠,如何道理?我疑為赤馬傍於山下,烏龍伏在岩前。
題四川瀘州龍馬潭工業區
川內之州,州內之潭,潭內神龍興酒浪;
心中之夢,夢中之蜀,蜀中老窖引詩狂。
題山西黃河纖夫群雕塑像
朗朗脊梁,招來紅日光長照;
纖纖繩索,拉得黃河水倒流。
題戀人婚紗影樓
不管金婚、銀婚、鑽石婚,重來合影如初戀;
無分仁者、智者、勞動者,愛上層樓即故人。
劉正初之父汶川地震期間仙逝用聯
兒玩筆杆,媳舞教鞭,噩耗來時,筆杆教鞭雙飲淚;家隕天牌,國殤地震,英靈祭日,天牌地震兩含悲。
寄杜甫題
流離又寫石壕吏?請與我同眠,一覺醒來,橋下何愁茅屋破;潦倒新停濁酒杯?願邀君共飲,兩人醉後,水邊去看麗人行。
舉筆行文,有實際也有幻想,在趙慶安的筆下,可將天下事搓圓捏癟,把心中學識打濕擰幹,楹聯一怪才,唯有趙慶安。
2019年11月6日作於鴻福源
編後語:本文作者站在好友的角度介紹了瀏陽楹聯怪才趙慶安先生。趙慶安先生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應該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對於過去的文壇公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其中的楹聯作品,有沒有遵守楹聯的學術規範?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有不同的見解。馬老的對聯能夠懸掛在譚嗣同故居至今,固然有趙先生的辛勤付出和執著堅守,但是也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瀏陽市委宣傳部主政者的開明和智慧,瀏陽詩詞楹聯界諸多大腕的鯁直和包容。這些老先生並沒有說錯,按照聯律來說“四連平”“五連仄”實為大忌。開展文藝批評,捍衛學術規範還是需要勇氣和底氣的。如果此聯懸掛之前無人指責,那就真的瀏陽無人;如果此聯未能懸掛出來,也說明瀏陽人不善於借重名人為我所用,也說明瀏陽無人。該聯至今還經常受到一些遊客的詬病,我們也是以馬老之信加以解釋和說明,有的欣然接受,也有的搖頭歎息。他們說,中國上千年的楹聯史,才形成現在的楹聯格律;馬老是中國楹聯學會會長,應該帶頭遵守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律通則。我想這種議論還會繼續。相信趙先生及其朋友不會因為馬老對聯掛出而沾沾自喜,應該慶幸的是瀏陽人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的處事之道給了文藝創作的廣闊空間。曾經有“民國萬歲;袁世凱千古”上下聯字數不同的名聯,說明楹聯格律還是可以靈活運用的;但是,把楹聯失律作為一麵旗幟來守護,就完全不必了。感謝所有人為文化事業的耕耘和付出!歡迎讀者諸公探討。同時,建議趙先生把馬老來信捐贈給譚嗣同紀念館永久保存;譚嗣同紀念館的每一位講解員都熟悉和理解這一封信,以便於為遊客釋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