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品老師最新的演講稿《對聯理論與創作中的若幹“誤區”》,本質上談的是美學中“比例與尺度”這一形式美法則。這是對聯理論界第一次出現一堂以“對稱破缺”為主旨的精彩一課,邁出了糾正傳統對聯理論之偏執的重要一步!
對聯是以“對稱性”為鮮明特征的藝術門類。傳統的對聯理論體係正是“以對稱性為軸心”的。人們“言必稱對稱,行必保對稱”。然而,以“對稱性”為鮮明特征的事物,必然同時以“對稱性破缺”為固有特征。這早已是科學界的不二之論。事物的這兩重特征,盡管比例不同,但客觀存在。我們的創作在圍繞思想性和藝術性處理主要矛盾的同時,在形式層麵,也重點調和這一對矛盾,按照形式美法則選擇一定比例關係。對聯作品的形式美,是由該比例關係下的“對稱性”和“對稱性破缺”的恰當搭配所共同賦予的,而不僅僅得之於“對稱性”。
當我們為這一藝術門類建立理論體係時,如果隻看到“對稱性的美學價值”,而無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那就是犯了“一點論”的錯誤,行為選擇上必然偏離辯證的對立統一思想,出現偏執。這一錯誤價值取向下的傳統對聯理論體係在解釋“高對稱度”作品時,破綻露出得不多,但在麵對曆史上一些“深度破缺現象”時,就捉襟見肘了。這正是我們常常為一副對聯是“不合格的”還是“優秀的”而爭論不休,為1/3的古聯不能用《聯律通則》來合理解釋的深層次原因所在。
所以,建立科學的對聯理論體係,在此基礎上製訂和完善《聯律通則》,必須樹立正確的“兩點論”觀點,即既看到對聯的“對稱性的美學價值”,又看到“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並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法來處理,方能實現。
劉太品老師的這一課,標誌著對聯理論界開始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並有了第一次專題的影響全國的講座。《對聯理論與創作中的若幹“誤區”》提出“區間”概念,運用“數字”說理,從“文體的韻與散”“對偶的工與寬”等方麵首次係統地闡述了“對稱性破缺的合格區域”,及較為辯證地論述了“對稱”與“破缺”及其對立統一關係。這對於改變“以對稱為軸心”的傳統理論偏差格局,修正群體偏執的價值觀,斬斷形式層麵的亂麻,使對聯理論走向科學與嚴密意義重大。
本人近年潛心研究,撰寫了《對偶破缺論》。對劉老師的這次演講的主旨觀點,深表讚同。為了進一步推進對聯理論的科學化,推動聯界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試就部分細節的地方,向劉老師請教兼商榷。
1、《對聯理論與創作中的若幹“誤區”》一文中,“在形式層麵上,工對肯定優於寬對”與“在整體對稱感達到及格水平以後,工對和寬對是等價的”的兩個觀點,是相互矛盾的。即前者的說法不嚴密,不正確。
我們知道,不可能有完全割裂於整體的局部判斷。既然作品完成之後達到了及格線以上,工對和寬對是等價的(6-10),那在創作前、創作中,眼中的素材“金/鐵”“金/月”“金/飯”等又何必先分優劣?它們不過都是構築藝術作品的磚頭而已。也就是說,就“磚頭”而言,無論是齊整的,還是有各種破缺的,隻有合適不合適之分。我們認為一件作品優秀,則組成它的各種磚頭於該作品而言都是“最合適的”。
所謂“天下無不對之漢字”,哪怕“對稱感”是隸屬0-6,在妙手之下,都可能找到它最合適的歸屬。也就是說,在保證“整體對稱感”的基礎上,“磚頭”的選擇更自由。這就是“局部失對”而能立足的理論依據所在。
有人會說“在形式層麵,工對、寬對也等價”,那豈不是亂套了?不會!在"對稱"和"破缺"的矛盾平衡體係下,保證“對稱感”是矛盾的主要方麵。正是在這個指揮棒下,通常,為了保證“整體對稱感”,我們的目光才被9-10的磚頭所吸引。同時,9-10的磚頭在審美層麵本身能帶來“基於對稱”的愉悅感。這才是人們偏好的原因所在。
但不能因此而對“磚頭”本身分優劣。這是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不厘清,是對聯學發展的大敵。
這個問題不解決,則形式層麵“總是拚命把秤砣往上調”的不客觀、不辯證的價值觀,就永遠大有市場,對聯理論就永遠無法歸於科學嚴密。
2、在價值判斷範疇,劃分“正區”和“誤區”時,一些比例關係采用“黃金數”6.18更科學一點。劉太品老師在文中說的“六十分萬歲”當然可以,但畢竟它屬於經驗層麵的術語,而不是學術層麵的。
有意思的是,在此前的討論中,時習之老師認為他能容忍的底線是7.5;孫逐明老師則為6.67。其實,隻要人們看到了“破缺合理區間”的存在,就是一個大的進步。對聯理論告別“以對稱為軸心”的曆史,就大有希望。
3、論對聯的“合格線”,作品的“對稱感”其實還可以低於6。我們能在“似對非對”“意對”“總不對對”的作品中,能找到“對稱感”低於6的代表作,應當給與它們“聯籍”。
我的觀點是:普通的、合格的作品,“整體對稱感”要保證在6.18之上,才在人們的審美愉悅區之內;而在特殊構思之下,可以跌破6.18,隻有低於3.82(這個可商榷),才完全失去整體“對稱感”,讓人無法容忍,認為不合格。
這就為對聯藝術,包括古體詩、賦的“深度破缺”,實現了與雕塑的維納斯、書法的狂草在理論上接軌。
4、劉太品老師主張“自由創作‘對稱感’6-10,征聯寫作8-10”,理論上難以站住腳,沒必要這樣倡導。
“對稱感”6-8也可能出佳作,為什麼要杜絕這一片風景呢?這就相當於書法界倡導平時可以寫行草,比賽不提倡行草,顯然是不合適的。
在這個區間,當人們的把控能力還缺乏時,了不起就是優秀率低一點。正因為把握能力有待整體提升,說明這個區域發展空間也大些,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探索。
按照我上麵的說法,應該是“對稱感”3.82-10都可能在合理區間。在這個廣闊的區間,我們在評比作品時,隻論整體水平,不要計較形式層麵了。一旦認定作品整體是優秀的,“對稱感”3.82-8之間的作品,不能有絲毫的歧視,否則價值觀就不到位。夠拿一等獎,不能存在“破格為二等獎之說”。
所以,對聯理論體係的構建,要用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思想來看問題。隻有讓“對稱感就高不就低”的偏執的思想根源,在群體中徹底去除,對聯理論才能真正歸於嚴密,創作才能真正終止形式層麵的紛爭。
以上觀點,也盼聽到聯界更多老師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