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縣文化底蘊深厚,在很久以前就有對聯使用。朱碌科鎮楊杖子村北台子村民組一石質鍾樓,上鐫刻有一副對聯,聯語為“擊磬焚香存誠意;敲鍾聞聲起正心”。此鍾樓建成於清光緒四年(公元1879年),這是建平人早期使用對聯的實證。為了弘揚楹聯這一傳統文化,有楹聯愛好者專門編輯出版了《建平民俗對聯》,收入流傳在建平地區的對聯四千多副。特別是近年來,建平縣對聯使用更為廣泛普遍。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張貼鮮紅喜慶的對聯,為節日增添許多熱烈的氣氛與喜氣。每年臘月,市場會出現大量銷售對聯的鋪麵,紅紅火火,熱鬧非凡,成為春節的前奏和獨特風景。
除春聯外,對聯在建平縣的其他領域使用頗多。如出生時以聯賀喜,結婚時以聯誌慶,壽誕時以聯祝頌,辭世時以聯哀挽,喬遷時以聯增加喜氣,節慶時以聯裝點門楣,開業時以聯烘托氣氛,交際時以聯會友增誼等等。
為積極打造文化建平,建設文化大縣,建平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搶抓機遇,於2006年決定爭創中國楹聯文化縣,並將爭創中國楹聯文化縣列入全縣重點工作崗位責任製。縣委提出爭創中國楹聯文化縣目標後,責成縣委宣傳部具體負責爭創工作。縣委宣傳部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研究,周密部署,細化任務,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縣文聯、縣楹聯學會全力投入,使爭創中國楹聯文化縣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開展起來。
一是夯實群眾基礎,創建楹聯縣活動深入人心。到2007年底,全縣現已發展楹聯學會會員513人,其中市楹聯家協會會員78名,省級會員36名,國家級楹聯學會會員8名。縣楹聯學會先後在青鬆嶺鄉、青峰山鎮、白山鄉、深井鎮、紅山街道建立5個基層分會和縣博愛學校、縣職教中心、縣第二中學3個楹聯教育基地校。在紅山街道辦事處黎明社區建立了普及楹聯知識基地,社區居民學習楹聯、創作楹聯、應用楹聯的熱情高漲。
二是健全組織機構,工作成績斐然。縣楹聯學會狠抓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健全管理製度。在爭創中國楹聯文化縣的具體工作中,學會班子成員戮力同心,團結務實,各種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先後參加了二十多個省、市、縣組織的楹聯賽事活動三十餘次,截止2008年初,獲省內外全國性征聯一等獎9人(次)、二等獎15人(次)、三等獎26人(次)、優秀創作獎37人(次),入圍作品132副,參與範圍之廣、人數之多、獲獎之豐,在省內均處領先地位。
三是楹聯活動豐富多彩,成果顯著。縣楹聯事業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不懈地組織開展聯賽等活動,先後舉辦了“交警杯”“煙草杯”“婦幼保健杯”“元盛杯”“婚育新風進萬家”“清廉在我心中”等大型賽事活動二十多次;配合全縣的“肉羊節”“雜糧節”“城鄉共建”等大型經濟、文化活動,舉辦了多種楹聯活動;同時利用各大節慶,組織新春楹聯下鄉等活動;2007年9月舉辦了 “女神杯”牛河梁紅山文化海內外征聯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2938件,最終評出獲獎作品56件,其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10名、優秀獎40名;編輯出版了楹聯作品集《清廉在我心中》《紅山聯韻》。為給楹聯創作者搭建發表作品的平台,縣楹聯學會創辦了《建平楹聯》簡報,在建平政務網站“紅山論壇”中開辟了 “紅山聯韻”版塊。
同時,由縣委宣傳部、縣文聯和縣楹聯學會共同組織,在縣城中心繁華地段的26家臨街店鋪建立了楹聯一條街,由本地楹聯家撰聯、書法家書寫,分批進行懸掛,成為建平縣特色文化發展的一道亮麗景觀。2007年11月,建平縣成功爭創“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楹聯學會向建平縣頒發了“中國楹聯文化縣”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