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楹聯學會簡介
門頭溝楹聯學會是群眾性文化團體,接受區文聯直接領導和北京楹聯學會的業務指導。學會於2003 年 2 月 28 日成立,當時會員不足十人,現在已發展到一百多人,其中,國家級會員二十一名,市級會員十三名。學會人才濟濟,區內文化界的詩、聯、書、畫、印等高手都納入其中。
學會以普及楹聯知識,傳承傳統文化,服務社會,提升門頭溝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為宗旨。2009 年 9 月,育新學校掛牌“中國楹聯教育基地”;2 0 1 2 年 4 月,趙家台掛牌“中國楹聯門頭溝創作基地 ”。2 0 1 1 年,學會為育新學校“ 首屆楹聯文化節 ” 的全國征聯等活動進行全方位的運作,使文化節圓滿成功,得到了中國楹聯學會和廣大聯友的好評。為提升楹聯創作水平,自 2 0 0 6 年起,由時任會長劉占一在每月兩次的文化沙龍活動中講授對聯知識和《聯律通則》,並整理講稿,於 2 0 0 9 年出版《楹聯撮要》,2 0 1 1 年再版,深受全國聯友的歡迎。學會為我區西胡林村村口牌樓撰寫對聯八副,選用四副書寫刻字上柱;協同北京楹聯學會為齋堂的黃芩仙穀撰寫對聯三十餘副,並刻字上柱;為戒台寺書寫碑文、對聯、匾牌十幾件;為定都閣撰聯六副並刻字
懸掛 ; 以詩聯、書法為定都閣景區的“ 少師步道 ” 進行了文化包裝;為永定樓撰寫、懸掛對聯四副;為潭柘寺流杯亭撰寫、懸掛對聯兩副。2 0 1 3 年,會刊《京西聯苑》創刊。經過兩年的編輯,《門頭溝對聯集成》正式出版。在政治活動、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對聯使用性強的特點,為相關單位提供了大量的無償服務,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讚揚和充分肯定。
在新任會長李紀雲的領導下,門頭溝楹聯學會將以新的姿態和更大的活力,迎接文化發展的新時代。
凡 例
一、本書收錄對聯的原則是古今並重。由於古聯數量有限,加之資料匱乏,搜集難度很大,故形成“ 厚今薄古 ” 的表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今人的對聯也將成為古聯。
二、古聯主要集中於“ 寺廟對聯 ”,部分散見於 “村落對聯”。
三 、內容設置為八編三十一目。“ 寺廟對聯 ” 設潭柘寺古聯、潭柘寺新擬聯、戒台寺古聯及新刻聯、戒台寺新擬聯、金頂妙峰寺廟群古聯、金頂妙峰寺廟群新擬聯、其他寺廟對聯七目;“生態門頭溝對聯”設正格對聯和三柱對聯兩目;“ 村落對聯 ” 按九鎮一地區設為十目;“旅遊服務對聯”設旅遊景區擬聯、旅遊服務接待單位擬聯兩目;“春聯”設通用春聯、十二生肖對聯、格言對聯、行業對聯四目;“ 時政對聯 ” 設時事對聯、廉政對聯兩目;“ 育新學校師生對聯”設節日對聯、楹聯藝術節對聯、應征對聯、對聯擂台四目。
四、對聯的排列順序,一般以當時成文的格式未做變動。春聯、時政對聯、對句則以時間為序;村落對聯以字數多少為序,字數少的排前邊。
五、寺廟對聯中的古聯,是指現在已然懸掛;未懸掛的列入“ 新擬聯 ”。其他類的對聯,凡已懸掛的予以注明。
六、對於古聯,未按《聯律通則》嚴格要求,能寬則寬。如潭柘寺旃檀佛樓聯:“慶雲宿飛棟;喜樹羅清墀。”平仄不諧,且違“三平尾”的戒律。今人的對聯,完全按《聯律通則》要求,違律者予以刪除。對於現代名人的對聯,為保留其社會價值,也予以收錄。如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題潭柘寺聯:“龍潭柘樹護寶地;出岫祥雲來甘霖。”祈讀者理解。
序一
楹聯揚國粹文化靚京西
彭利鋒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6 5 周年之際,《門頭溝對聯集成》 ( 以下簡稱《集成》) 問世了。這是京西聯人獻給國慶的一份厚禮,是門頭溝文苑又一朵盛開的奇葩。
楹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上千年的曆史,是勞動人民最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它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平仄對立、節律對拍,形對意聯。不僅形式美、音律美,而且言簡意賅、精辟深刻。千百年來,它體現著時代精神,抒發著百姓情懷,跳動著時代脈搏,傳播著社會正能量。楹聯與書法珠聯璧合、相映成輝,在最顯著的位置張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具有標識性的中華國粹。
北京市門頭溝楹聯學會成立於 2 0 0 3 年,至今已經 1 1 年了。它以學習、研究、傳承中國楹聯文化,以為門頭溝區的科學發展服務為宗旨,堅持深入基層,服務百姓。努力做到聯墨雙修,德藝雙馨。從最初的十幾名會員,發展到一百多人。不僅有耄耋之年的長者,而且有風華正茂的青年,朝氣蓬勃的少年;不僅有本區的楹聯愛好者,而且吸引了海澱、朝陽、石景山、延慶等地的聯友入會;不僅在本區、本市有一定影響,而且,會刊《京西聯苑》交流到不少外省市,對宣傳門頭溝發揮了積極作用。十多年來,他們創作了大量的楹聯、詩詞作品,參加了國家、市、區的書法楹聯展覽,獲得了不少獎項。近幾年來,他們在門頭溝區委宣傳部、門頭溝區文聯的領導和支持下,與門頭溝區紀委聯合編印了廉政文化作品集《清風墨潤》,與門頭溝區書法家協會聯合編印了《翰墨飄香》作品集。三年來,他們先後為黃芩仙穀、山水居度假村、西胡林村、定都閣、永定樓、戒台寺、少師(姚廣孝)步道、潭柘寺等名勝撰寫、懸掛了楹聯。這部《集成》所收楹聯用詞貼切、唱和有韻,具有文學性、思想性和實用性,是京西聯人心血的結晶。它的出版是京西聯人的夙願。
門頭溝區曆史悠久,山河壯麗。文化底蘊豐厚,文化遺產眾多。先有潭柘寺 , 後有北京城。潭柘寺裏的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流傳千載,哲理深邃,享譽全國。曆史文化名村琉璃渠,過街樓上的石刻楹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體現了民風村約。京西聯人是看著這樣的楹聯長大的,《集成》是在這片文化沃土中誕生的。
入選的對聯作者都與門頭溝區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給全區九個鎮、一百八十四個自然村都編寫了對聯,這不僅在門頭溝區史無前例,在全國也是首創。
習近平總書記說:“ 在 5 0 0 0 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麵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編纂出版《集成》,就是踐行這一重要思想的實際作為。
感謝京西聯人為《集成》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希望你們不斷進取,潛心創作,不斷豐富門頭溝區域文化內涵,以習近平總書記誦讀的“駿馬追風揚氣魄;寒梅傲雪見精神”這副聯語自勉,期待著你們創作出更多的傳世佳作。
2014 年 10 月
序二
門頭亮彩 溝域燃情
潘家農
去廣東出席中國楹聯學會七代會前,接到門頭溝聯會李紀雲會長的電話,邀我為《門頭溝對聯集成》作序。歸京已臨近 6 5 周年國慶,偏偏三疾纏體,無法外出。於是利用長假,拜讀了書稿,感慨良多。
回想 2 0 世紀 9 0 年代,北京楹聯學會動員百餘聯友,曆時十餘載,收集到京城古今對聯三萬餘副,於 2 0 0 8 年出版了數百萬字的巨製《北京對聯集成》。作為編校者之一,其中的艱辛深深銘刻在我的心底。如今,門頭溝楹聯學會編的這本書即將付梓,可喜可賀!這不但開創了京城區縣編纂《集成》之先河,亦可作為市會《集成》之補充。
《北京對聯集成》以曆史作品為主,《門頭溝對聯集成》以今人作品為主,側重點不同,自然表現出不同的特色,本書透露著濃濃的京西鄉土風情。例如趙希平題天門山聯:“遠望天門渾似月;漫遊山脊恰如城”,嵌名“天門山”順暢、自然,毫不生澀。再如張樹仁的題珍珠湖聯:“一湖沉皓月;兩鎮釣珍珠”,文中“一湖”“兩鎮”是指珍珠湖橫跨齋堂鎮、雁翅鎮。再看陳雷的作品:“戒台山秀鬆聲遠;潭柘水清竹徑幽”,標明門城兩寺“戒台”、“潭柘”的大名,突出地域特點的同時,吟詠了自然風光。還有王永成的聯作:“妙峰山上山峰妙;清水河中河水清”,不但包含當地的“妙峰山” “清水河”,進而納入了回文技法,全聯堪稱佳構。
此外,聯友們頗具文采,妙筆生花。如劉德英寫的題恭靖閣聯:“雲帶鍾聲穿樹去;月移閣影過山來”,“帶”“穿”“移”等動詞用的多麼活靈活現。又如石達麗的題櫻桃溝聯:“多情紫燕因春醉;無語櫻桃為客羞”,表達了女性天性固有的柔情。再有呂仁題妙峰山聯:“佛光照遠,眼底群生皆赤子;金頂呈祥,人間好運落山鄉”,禪意中並未出塵入定,卻很好地結合著現實生活。而汪紹良的題黃芩仙穀茶廊聯:“詩成七碗盧仝韻;經撰十章陸羽心”,則典故貼切,不愧古為今用之匠心。更特別的是馬文銀所撰三柱聯:“門迎綠水魚追月;頭枕藍天燕剪霞;溝繞青山鳥唱春”,這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形式,但作者技法純熟,平仄、詞性、對仗無一不工。
這裏要說說劉占一的出句:“口吐千言,文而尚土齋堂話。”齋堂是門頭溝區的一個鎮,齋堂人認為本地話較文雅,相鄰的房山、河北話不規範。同時齋堂又是“方言島”,世代遺留下來許多土語。該出句最初隻有後半句,拆“齋”字為“文而”;析“堂”為“尚土”。後來為了將“話”字離析成“口千言”(“吐”可略),《百花山》登載時加了前半句。由於“齋堂話”為專用名詞,應對難度較大,至今六載沒有佳對。大家如有興趣不妨試一試。
當然,我們承認本書還存在某些缺陷。但瑕不掩瑜,門頭溝聯會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對首都山川的熱愛,都浸透在字裏行間,宛然描成一幅美麗畫卷。細細品味,會發現聯文背後的深遠涵義和高尚情操。
藝術作品應描寫精湛,情境交融,兼收並蓄,回味無窮;還應具備遐想的空間,闡發宏大深邃的理念。我衷心祝願門城聯友不斷汲取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在這片沃土上頻收碩果,祝楹聯事業更上層樓!
2014 年 10 月 8 日於日下蝸廬
序三
接地氣——新時期聯壇的發展方向
王慶新
金秋國慶節前夕,北京門頭溝楹聯學會的新老會長、秘書長屈尊蓬門,欲求我為之剛剛脫稿的《門頭溝對聯集成》寫篇序言。本來,我早已聲明不再為他人寫序,然麵對二十餘年交情的老聯友和熱誠可掬的新任會長,實感盛情難卻,隻好再作馮婦,權以拙陋之筆為其即將麵世的大作鳴鑼開道,以期讓更多的讀者關注這部多人心血凝成的寶卷。
敝人為他人撰寫序言已達七十餘篇,所掌握的原則是,每篇依據書中所涉的內容體現一個角度,闡明一種觀點,或著重提出一個問題。從來不泛泛溢美,亦不不負責任地敷衍幾句套話,而是以一種真情實意直抒己見,盡力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教益。我認為,這才不負求序者的厚望,才對得起讀者,同時也對得起自己的從文使命和忝作文人的尊嚴和良心。
那麼,這部《集成》的序言又該寫點什麼,提出什麼問題呢?麵對案頭一大疊聯稿,我瀏覽兩遍。首先深為門頭溝聯友們的劬勞所感動;其次,這部大作最突出的特征是“接地氣”,即采用了以村鎮為綱目、維係處所的編纂體例,別開生麵,提出了新時期聯壇、對聯事業帶有發展方向的一個課題。為此,不避舛陋,權以幾句膚淺之議與同仁們交流。
縱觀當代的時序發展,著眼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實現了劃時代的戰略轉折,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商品經濟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被嚴重地衝擊。一向作為我們華夏國粹的詩詞、對聯等格律文學被無情地冷落。相當一批愛好者、追隨者而失去了往日的熱忱,有的被“逼上梁山”,去無奈地、違心地附會時流,改弦易轍,搞起了可以得到實惠的現代文學。商品大潮的沸騰,也使另一部分人“落草為寇”,幹脆擺脫文壇,去直接經商,以企業家的身份陶醉“掙大錢”的生營。可喜的是在我國的詩聯界,還真有一些以民族大義為重,難舍傳承傳統文學的義士—諸如門頭溝楹聯群的那些執著的追求者。他們不計得失,不辭勞苦,自覺自願地為對聯國粹奉獻熱忱。一個十五萬言的對聯集成,集納各類聯語四千多副,分列八個大門類和三十一個小類,廣涉名勝古跡、風景園林、村鎮民居、各類春聯、行業對聯以及酬唱贈與、哲理格言,等等,洋洋大觀,犖犖宏旨,其中的甘苦、心血令人感動肺腑。整個搜集、編纂的過程,既有同仁的恪奮,又有地方領導和相關部門、單位的支持,才使這部大作躋身天下。此為敝人感衷之一。
感衷之二是門頭溝這部對聯《集成》充分體現了接地氣的鮮明特點,並同時昭示出新時期聯壇發展方向的一個曆史性課題。
楹聯雖然是上層文人、官宦、社會賢達熱衷並常用的文學形式,但更多還是以一種民俗普及於鄉村基層。生活在基層的工農商學兵才是對聯創作、運用的主體人群。由此,我想到早在一千多年的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歸宋前的廣政二十六年(公元9 6 3 年)安排大臣辛寅遜創作春聯,並“以其不工,自命筆雲”,寫下名留青史典籍的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已充分證明了遠在千年之前,朝野民俗已有貼春聯的曆史。更使我想到,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極度困難的境況下,毛澤東同誌在延安談到邊區文化教育時,以真知灼見闡述了對聯的群眾性:“邊區有三十五萬戶,每家都掛起有新內容的春聯,也會使邊區麵貌為之一新。兩個宣傳部的同誌要把這個問題研究一下。寫春聯就要編幾個本子,要搞新的春聯。新春聯是群眾的識字課本和政治課本。三十五萬副春聯,內容大體相同,文字可以不同,這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麵。總之,我們的藝術要搞幾樣確實為老百姓所歡迎的東西。現在老百姓連好的春聯都沒有,我們還隻是談提高,這隻能是空談。現在邊區的主要問題,還是一個普及問題。”(摘自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文集》第三卷關於陝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問題。)品讀毛澤東同誌的這段論述,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對聯的群眾性。回顧對聯文體數千年的發展史,不難看出,對聯走出最初的純文學窠臼,逐步演化為具有廣泛環境和堅實基礎的實用對聯。以致分出諸如春聯、節日對聯、行業對聯、婚嫁聯、壽誕聯、挽聯、建房喬遷聯、名勝聯、修身治學哲理聯以及題贈、酬唱、遊戲等老百姓雅俗共賞、老少鹹宜、樂於廣泛運用的諸多聯種。
門頭溝的這部對聯《集成》,以村落、鄉鎮為綱目編次,充分反映了與群眾文化息息相關的特點,這與毛澤東同誌談邊區文化教育的觀點脈脈相通,體現了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實際功效,體現了對聯藝術紮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在新時期枝繁葉茂、散發出明媚春天的氣息。在四千多副聯語的搜集、歸納、編次、校勘的整個過程中,二三百名聯家雞聲月影,孤燈獨對,使副副大作璀璨奪目、熠熠生輝。這不能不讓人為之振奮,為之欽佩。我由衷感到門頭溝聯壇的大美景象。具體地講,聯人的執著,群體的擁護、領導的熱忱、部門的支持,這種上下互動的局麵不是充分貫徹了那種以民為本、以文務民的宗旨嗎!說來也巧,就在這篇序言即將定稿的 1 0 月 1 5 日,中共中央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自始至終闡述了文藝“二為”方針的重要性,針對新時期文藝的發展,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門頭溝對聯集成》的編纂,恰恰吻合了黨中央對新時期文藝工作的指導方針,充分體現了對聯的群眾性,為對聯的普及與發展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大事,可喜可賀。
寫到這裏,似覺還有許多話要說,難能盡意的情感歸結為一
副賀聯,以期表達我對這部寶卷麵世的祝賀,並以拋磚引玉之筆,呼籲廣大讀者關注這部大作。
忝此為序。聯雲:
京次起聯聲,心血凝神成寶卷;
史宬存藝典,鉛華煥采著新功。
2014 年 10 月 15 日於北京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