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陳東成
對聯是講究對稱平衡、音韻和諧的一種文學體裁,有著悠久的曆史、鮮明的特色、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在其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對聯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藝術規律,日益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在社會主義文學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對聯以其特殊的表現形式,煥發出奪目的光彩。研究對聯的發展曆史,繼承對聯藝術的優良傳統,使之更加發揚光大,是我們聯界同人義不容辭的職責。
李學文先生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也是一位熱愛對聯藝術、從事對聯創作和研究,並且卓有成效的學者。他不僅自覺地把對聯引進課堂,編寫了係統的對聯教材,將語文教學和對聯寫作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培養對聯事業的接班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博覽群書,在浩如煙海的清代對聯中選出三百副佳作,加以評注,為廣大對聯愛好者提供學習和借鑒的典範。這是一個很有膽識的舉措,是弘揚中華對聯文化的一個具體而有力的行動。
眾所周知,清代是我國對聯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對聯界名家輩出,佳聯薈萃,而且聯學興盛,整個聯壇蔚為大觀。其聯作、聯書數量之大、水平之高為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清聯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是不無道理的。但遺憾的是,清聯的傑出成就並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不象唐詩、宋詞那樣,研究、傳揚的人那麼多,社會影響那麼大。如《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之類的讀物就影響深遠,對促進詩詞的繁榮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鑒於此,李學文先生才下大力氣選編了這本書,其用心之良苦,識見之高遠,是令人感佩的。
這本書選材精當,結構嚴謹,注釋簡明扼要,評析畫龍點睛,是清聯的一個縮影,有助於讀者學習和理解,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必將受到廣大對聯愛好者的歡迎,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對當代對聯藝術的發展,也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2004年8月
自 序
風行海內,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以其便於習誦,熟讀而後“不會吟詩也會吟”的原因,故流傳不廢。
20世紀80年代,春風澹蕩昭蘇,文藝園中百花齊放,韻海解凍揚波,詩詞聯風帆競發,昔時的《唐詩三百首》更日見暢銷,而且還有了新編的《唐詩三百首》選本。當是時,《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也相繼問世,中華韻文學呈現出了發展和繁榮的嶄新局麵,古典的詩學、詞學、對聯學又一次得到弘揚光大。這真是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偉大的複興。
對聯,是韻文家族中的一員,自明代推廣應用,到清代和民國,對聯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繁榮。不僅產生撰寫對聯的作家群,而且產生了像李漁、鄭夑、袁枚、鄧石如、陶澍、曾國藩、林則徐等有影響的名家,同時,產生了如梁章钜的《楹聯叢話》等對聯專著,開聯話文體之先。可以這樣說,楹聯是清代韻文的主體文學,對聯藝術性之強,堪同唐詩宋詞元曲媲美,稱之為“清楹聯”並不過分。對聯數量之多,應用範圍之廣,遠非詩詞曲所能比,尤其,適應社會生活之需求,普遍應用之頻繁,是其它文學樣式所不及的。時至今日,書市雖有《曆代楹聯選注》、《古今名勝對聯選注》、《古今名人聯話》、《北京名勝楹聯》等等,但皆各代對聯雜出其間,而對聯大典之類巨著,難到一般讀者手中。單獨就清代或民國的對聯,尚無像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這樣的斷代的專門選本,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這時,某萌生異想,趁老懷餘力尚健,嚐試編輯《清代對聯三百副》、《民國對聯三百副》。想終歸想,然而做起來了。在博覽廣搜之後,從數以萬計的清代和民國的對聯中,按不同類聯語,不同風格聯語,無論作者身分、地位,擇其佳作,著手選編《清代對聯三百副》、《民國對聯三百副》,並略加評注,便於楹聯愛好者和青少年學生習讀之,以適應新時期文化生活的需求。
是編也,僅從個人欣賞角度選取,受知識水平、審美能力的限製,選聯、評注精當與否,某何敢自詡,尚待讀者明鑒。甲申年蒲月,序於高塔寺畔絳竹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