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對聯賞析【佳聯賞析】書院征聯獲獎作品賞析(二)

【佳聯賞析】書院征聯獲獎作品賞析(二)

2022-01-28 23:38:47未知溪聲橋韻 0條評論

幾易其名,皆不改湘風楚韻;

何如此地,總常添雅士高才。


作者:嚴席文(廣東),楹聯愛好者。


此聯由廣東省嚴席文先生所撰。

上聯從紫陽書院、金城書院“幾易其名”切入,道出其更名而不易湘風楚韻之實,說明了紫陽書院、金城書院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悠久曆史。

下聯內涵十分豐富,不僅述說了紫陽書院湧出的“宋三周”且“湖南名士多受其學”的史實,而且展現了金城書院“此地”在晚清期間湧現出湘軍將領、督撫等241位四品以上文武官員的人才輩出的奇跡。“總常添雅士高才”一句,實不為過譽之語。

上下聯因果相連,為何“總常添雅士高才”,是因為“皆不改湘風楚韻”。

全聯格律協調、對仗工穩,切合金城書院題旨,不失為一佳聯。

(賞析:張才山)


嶽麓居前,有材惟楚;

崀山步後,為盛於斯。


作者:呂可夫(湖南),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網絡委員會副主任,當代“聯壇十秀”之一,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副秘書長、研究員,北京華夏詩聯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湖南省文化交流協會特聘藝術專家,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老幹部詩詞楹聯協會副會長,長沙市楹聯家協會主席、《聯海探驪》主編。


文學作品首重意境。楹聯並以文字短小精幹而意境宏大高拔為佳。此次呂先生的“嶽麓居前,有材惟楚;崀山繼後,為盛於斯”一聯,正是以文字短小、意境博大而取勝。

地處長沙的嶽麓書院乃千年學府,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宋代皇帝禦賜書院門額,清朝皇帝禦賜“道南正脈”牌匾。書院大門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雍容大氣,名聞遐邇,不僅成為嶽麓書院的靚麗名片,亦被認同為湖南人才輩出的曆史寫照。新寧境內的紫陽書院建院於北宋,時間僅晚於嶽麓書院幾十年,同樣屬於千年書院,許多鴻儒碩學在此主持或講學,培育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亦影響深遠。新寧的書院傳承湖湘文化,為道南一脈,清末之湘軍前身,即新寧金城書院門生江忠源創建的楚勇,濫觴於此,因楚勇之功而擢升的四品以上文武官員達二百多位,故暗合嶽麓書院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呂先生創作此聯時,敢於化用嶽麓書院著名門聯,借他人之長,為己所用,實在是別出心裁。且巧用修辭手法,將四言聯兩兩互換位置,不但一改原來麵目,而且翻出新意,其意境與原聯不僅吻合,還將“楚”字與新寧的史實結合起來,細細咀嚼,回味無窮。格律上也將原聯的平起仄收改成仄起平收(正格),更加符合對聯格律規範。

上聯句首冠以“嶽麓居前”,乃是肯定嶽麓書院的曆史地位,下聯則以“崀山繼後”置前,陳述了崀山邊的金城書院晚於嶽麓書院又與其一脈相承的史實。崀山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名聲顯赫,金城書院與名山相互襯托,更增添了一道山水人文光環。崀山對嶽麓,山名對山名,不僅小類工對無比,且平仄對立,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全聯格律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此聯文辭簡明高古,結構四平八穩,讀來語感流暢;字數不多,好讀易寫,適宜書刻懸掛,容易達到雅俗共賞、宣傳教化之目的。


(賞析:張才山)


與嶽麓齊肩,莫道才山小;

讓金城耀眼,重溫書院香。


作者:馮貴眀(河北),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北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唐山市楹聯學會會長。


該聯采取比較手法,用頗負盛名的嶽麓書院作襯,烘托出紫陽書院、金城書院的深厚底蘊和耀眼光輝。嶽麓書院與紫陽書院、金城書院地緣相近,文脈相承。始建於北宋的紫陽書院稍晚於嶽麓書院,亦謂源遠流長。金城書院也具有三百多年曆史,在清朝中後期,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等湘軍將領,就是從金城書院到嶽麓書院走出來的翹楚。而且地處偏僻一隅的小縣新寧曾經湧現出四品以上文武官員241人的人才井噴現象,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由此看來,紫陽書院、金城書院曾經出現過與嶽麓書院“齊肩”的人才現象。

上聯的關鍵詞是“嶽麓”和“才山”。嶽麓既指嶽麓書院,又指雄偉的嶽麓山,一語雙關。在這裏“才山”一詞更是具有二層含義:其一“才”指培養人才的書院,“山”指古代書院的山長;其二比喻鴻儒雅士齊聚紫陽書院和金城書院,可謂“文才如山”,人才濟濟,令人仰止。上聯意為紫陽書院、金城書院是緊跟嶽麓書院,延續道南一脈,弘揚湖湘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下聯的關鍵詞是“耀眼”和“重溫”。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因為紫陽書院、金城書院出色的文化成果,從而使新寧聞名遐邇,爍古耀今。金城書院的恢複重建,將“揚書院文化,建書香新寧”作為書院的宗旨,讓人重溫書香新寧的味道,仰望人才輩出的盛景。這濃濃的書香浸透著新寧的文化沃土,一句“讓金城耀眼,重溫書院香”說透了重啟金城書院的深遠意義。書院在,文化之風不散;文化在,思想之泉不涸也。


(賞析:張才山)



山鬥仰三周,說理敦書,子弟至今懷絳帳;

鳳鸞鳴一縣,經文緯武,弦歌依舊繞金城。


作者:蘇俊(廣東),廣東高州市人。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評論部主任。曾獲兩屆譚克平當代詩詞獎、足榮杯年度詩詞獎、第二屆湘天華杯詩部金獎。中國對聯甘棠獎十佳聯手、四次獲中國對聯年度創作獎。另獲全國性詩詞聯賦大賽獎項八百餘次。多次擔任全國詩聯大賽終審評委。


此聯將古今融為一體,有別於上下聯分述古今結構。上聯“山鬥仰三周”請出新寧曆史名人周儀公之祖孫三代登場,以闡其文脈淵源。“說理敦書”則切合宋理學及書院傳道題旨。“子弟至今懷絳帳”則融入現代新寧元素,莘莘學子懷古賢而思齊,承古道而思有以樹立也。

下聯前二分句皆述新寧人材炳蔚,武奮文揆,此皆書院培育之功也。第三分句“弦歌依舊繞金城”則大力收束,以謳歌金城書院之新立,必延文脈而衍儒風,以傳諸久遠也。

藝術表現上,此聯構思、布局、用字、遣詞精煉,主題大小貼切、思想深度相當。上下聯立意契合、主旨明確,詞性、結構之對偶皆工。尤以氣脈清暢,端莊大氣,讓人讀來朗朗上口,心曠神怡。


(賞析:張才山)


葺閣放生,道行內外,聖賢助我擔風雨;

培英興院,學貫中西,水月洗心蔚乾坤。


作者:王柏青(美國)


一、氣勢磅礴,立意高渺。

身處異國,不忘故土,心係金城書院與其未來。上比“葺閣放生”開門見山點出今日金城書院所在位置——放生閣,給讀者定位。“葺閣放生”,此句倒裝,語氣凝重。“放生閣”語意雙重:一是過去善男信女在此放生魚龜等動物回歸自然的地方;今者為學子走出山城,遊學名邑太學,漂洋過海,留學深造的起點。
 一個“葺”字,曉喻世人“放生閣”為曆史名閣,新寧四閣之首。在政通人和的今天,乃重葺之。並與下比“培英興院”呼應。
 二、彰顯主題“道行內外”,表明撰聯者雄心博大。此“道”應專指周敦頤的理學思想體係,光明正大,文以載道這樣的主題。自“道脈南移”後,周敦頤親蒞金城書院講學,並在放生閣旁的青崖巨石上鐫寫了“萬古堤防”的大字,更有驚世名篇《愛蓮說》問世。於是眾多學子秉道行於海內外,弘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精神和聖賢們高尚的德操。是聯中的“聖賢”當指文治武功和德隆博學之士。如今我海外學子在海外布道,雖有風雨阻道,卻有聖賢相助,我們都能奮然前行。
三、宏觀現實,大智大勇。作者高瞻遠矚,任憑國際風雨變幻莫測,卻能矢誌不渝地“道行內外”,經受起人為風雨和自然風雨的洗滌和考驗,承擔起叱吒風雨的時代責任。
 四、目標明確,邏輯嚴密。“學貫中西”是“培英興院”的目標,“水月洗心蔚乾坤”是“培英興院”的最終目的。而金城書院,嶽麓書院曾培育出劉長佑、江忠源、劉坤一這一輩聖賢便是明證。因此今天的學子們更要學貫中西,道行天下,才能實現金城書院的宏大目標。

(賞析:李良策)

諫議文才貫耳,簡齋室序追懷,

問周公書屋何存,晦叔桂莊承紫院;

頤題萬古堤防,易撰千言石記,

喜蒔竹蓮潭尚在,牟公泉寺接金城。


作者:陳芳雲(湖南),文史、楹聯愛好者。


本聯將金城書院所指代的新寧文化融入湖湘文化的大背景中,彰顯其湖湘一脈的成就。

上聯以書院千年曆史開篇,形同朗月,萬千學子以活水潤心,以追求學問為樂趣。“千年”,言書院曆史之久,既指嶽麓書院,也包含與之比肩的紫陽書院。下聯“一脈猶香”,即是湖湘一脈之紫陽書院和金城書院,“萬裏清風共讀”喻指金城書院揚正氣,倡新風,樹立遠大目標,激發雄心壯誌。
在寫法上,此聯采用6、6、7句式,平仄入韻,讀來琅琅上口。數量詞運用嫻熟,“一脈”對“千年”,寫源與流之對應恰到好處。“千年不朽”狀源之深遠,“一脈猶香”寫流之長存。“萬裏”對“三湘”,一指疆域,修飾“朗月”,一指空間,修飾“清風”,前寫書院文化繁榮,猶如朗月生輝,後讚書院學風清正,前途無量。“遨遊活水”則化用朱熹《觀書有感》中名句,意為書院師生們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遨遊,定能弘揚中華文化,創造不遜前人的佳績。
(賞析:陳湘迪)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書院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