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元帥逝世後,張伯駒撰聯:
仗劍從雲作幹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含哀,回望大好山河,永離赤縣;
揮戈挽日接樽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原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張伯駒(1898—1982)出生於官宦世家,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河南項城人。他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力致於字畫名跡。他捐獻給國家的文物有:最古墨寶西晉陸機《平複帖》;最古畫跡隋朝展子虔《遊春圖》;唐李白《上陽台帖》。他傾盡家資購下這些無價之寶,而後捐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院,成為為鎮館之寶。藝術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編著《素月樓聯語》傳世。他是陳毅詩朋棋友。
“仗劍從雲作幹城,忠心不易”,仗:執,拿。從雲:《詩經·齊風·敝笱》“齊子歸止,其從如雲。”齊國文薑回娘家,隨從人員多如雲。幹城:盾牌和城郭。比喻捍衛者或禦敵的將士。1935年春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陳毅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任軍事指揮、主持政府工作。1936年梅山被圍,他因病伏叢莽間二十多天,雖處危難之時,而決心獻身革命,寫下《梅嶺三章》。其中有“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王”的豪情壯誌的詩句:一旦犧牲,到了黃泉之下,還要招集先前死難的戰友,組織十萬浩浩蕩蕩的大軍,直搗蔣家王朝的陰間地府。這種驚天地、泣鬼神,壯懷激烈、生死不渝、對黨忠誠的革命意誌日月可鑒!
“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打了兩個多月,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為進軍江南、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時期,陳毅被委任為新四軍司令員、代理軍長,轉戰江南抗擊日寇,保護人民。所以說“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山河,永離赤縣;”萬庶:萬民。銜:懷著。赤縣:舊時中國之稱。將軍與世長辭,萬民盡浸沉在悲哀中;將軍鶴駕西歸,回首凝望赤縣神州,依依不舍這大好河山了。上聯謂陳毅在建國前、各個革命曆史時期中功勳昭著,元帥仙逝萬民悼念哀惜。
“揮戈挽日接樽俎,豪氣猶存”揮戈挽日:語出《戰國策·齊五策》:蘇秦遊說齊閔王的一段話:魯陽公與韓國結冤仇。苦戰,到了傍晚,還難分勝負。他索性用戈向西下的日頭一揮戳,太陽就從戈頭上返回來。後以“揮戈返日”喻人力可勝天,或扭轉危局。樽俎,樽,酒杯;俎,古代祭祀或宴會用來盛牲的禮器。後來借指宴會,宴食。“樽以盛酒,俎以盛肉”。漢劉向《新序·雜事》:“夫不出於樽俎之間,而知千裏之外,其晏子之謂也。”“揮戈挽日”,讚陳毅身經百戰,曆過千難萬險,有扭轉危局的雄才大略。“樽俎”謂陳毅任外交部長,在外交談判桌上知微見遠,智圓行方,識時變通,十分靈活。膽識超人,能在宴席上戰勝對手,此乃《孫子·謀攻》的用兵上策:“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周總理讚陳毅外交風格:“在外交活動中,有明顯的特色和獨到之處。他思路開闊,知識深廣,眼力銳敏,膽略過人,言談中往往有新創造,新境界。”
“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陳毅一生胸懷坦蕩,無畏無私,臨危不懼,一片丹心,天地可鑒,可以問心無愧。他對革命、對國家的貢獻,其功至偉啊!“九原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九原:指九州之土。下聯謂讚陳毅在建國後外交場合,縱橫捭闔,能以高超智慧取勝於樽俎之間。全國山河一片紅,告慰先靈,應含笑九泉。
陳毅元帥有“雲水襟懷,鬆柏氣節”,典型頓失,人盡含悲。張伯駒與陳毅元帥是棋朋詩友,懷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和文化底蘊撰聯。聯語褒揚與讚頌陳毅元帥的才德功業,同時寄托哀思,表達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