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鞏行遠 名思良,字行遠,別署王 石、梁 俏、齊一齋主、坐觀閣主、茨上草堂主人等,安徽太和縣人。詩人,作家,楹聯家,書法家,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學者。從事皖西北地區鄉土民俗文學文化暨人文精神研究與創作,同時作詩詞、對聯、書畫藝術鑒賞與批評。著有新詩集《男高音》、散文詩集《沒有理由不愛我》、《阜陽風情》(民俗卷)——《阜陽人說阜陽人》、《鞏行遠吟抄》(齊一齋主詩詞卷,茨上草堂對聯卷)、《皖西北對聯文學微觀》等。編著有《阜陽風情》(太和卷)、《阜陽風情》(鄉土卷)——《郪丘風土實錄》等。
曾綜一代典,終成一家言——湖南隆回縣魏源故居對聯品賞
鞏行遠 安徽
魏源故居有三處,一處在湖南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灣村的沙洲,一處在江蘇南京市鼓樓區龍蟠裏,一處在江蘇揚州市新倉巷(原康山鎮倉巷)。辛醜歲三月廿一,湖南隆回縣雨後的天氣晴朗,盡管遠處山頭有幾片流雲變幻。曠野有幾團清霧飄浮,但空氣清新,飛塵不起,使人覺得心爽神怡。當地文友歐陽飛躍君邀其拳友歐陽征林、閨密魏美英一同驅車前往,未覺一百二十幾裏路程道遠,一個多鍾頭便來到魏源故居所在地沙洲。
魏 源(公元1794-1857年):名達遠,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清代湖南隆回縣金潭(今司門前鎮)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官至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魏源先生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海國圖誌》《聖武記》《皇朝經世文編》《古微堂集》等。
魏源故居背座在金水河岸邊的沙洲上,麵向象嘴山,乃一座兩正兩橫的木結構四合院,院門為木結構槽門,四周為幹打壘土牆圍繞,形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裏的正房麵闊五間,進深七間,左廂房麵闊五間,進深兩間。右廂房為兩層木樓,麵闊七間,進深四間。木樓底層為穀倉,二樓為讀書樓,中三間為家塾講堂,兩梢間為書房。魏源童年和少年時即在此讀書。整個建築不奢華,較簡潔樸素。
沙洲廻碧水;
朗月照金潭。
駐足在魏源故居正門前,一副魏源先生原撰,當代書家周用金行書的五言對聯活潑鮮亮地映入眼簾。我主張先不進院看景,當細品此聯。歐陽飛躍君等讚同。“沙洲”,“金潭”,地名;“碧水”,“朗月”,景名。此聯用“廻”(當書作“洄”字)與“照”兩個動詞調動了場景,牽動了看客,告訴看客魏源故居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可賞可居,人文景觀可醉可讚,恰到好處不過也。
陪同的歐陽征林先生說,魏源故居的正門原在宅院西南隅,因擇風水而改為稍東北向。正門過道向陽一側刻掛一副八言對聯。文曰:“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謀救時方。”上款為“魏源聯句”,下款署“丁亥冬周用金敬書”。此聯出自魏源筆下,乃其終生讀書、修身、友士、救時之人生寫照。自古至今,寫人的對聯不外乎兩類,一是贈人,二是自題。自題聯好比自畫像,又如座右銘。自畫像式對聯需寫心誌,抒情懷,把握好“度”,堅守好“中庸”,不必呼口號,借“畫外音”作頂天立地狀。不然,大話狂詞,叫“虛妄”,叫“自高自大”。魏源此聯切己入情,簡潔明瞭,沒有“虛妄”,盡見謙懷闊誌。
魏源自幼好學,涉獵廣泛,思敏識深,為官期間思想豐富,政治主張獨到。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爭時期“睜眼看世界”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既反對外敵侵略,又重視與了解並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主張 “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治國與外交策略。他提倡創辦民營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製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魏源更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魏源一係列推進社會進步、強化興邦養民的思想與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廷坐井觀天、夜郎自大,長期昧於世界大事的閉關政策與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公餘,魏源積極著述。其《元史新編》《海國圖誌》等學術價值、曆史意義頗高頗大。看簡述,我們可以得知魏源所做事大,而其自題對聯反倒小了。小了好,不可自吹自擂,免得言過其實。
來到客堂,兩副對聯色亮文雅,鮮明醒目。迎堂口號恭懸木質賀詞,黑底綠字,由已故當代名流、中國內地佛教領袖趙樸初撰書。文曰:“世但知公之政論文章,特感精誠綴集牟尼無量壽;雖未見身後怒潮戰鼓,喜酬夙誌奮起神州二百年。”上款為“默深先生誕辰二百周年紀念獻詞”。下款署“後學趙樸初撰並書”。按獻詞體說趙樸初先生獻詞,無病,意亦好;按對聯體說,上下比第二分句第三四兩個音節點(音步,韻步)“集”“起”與“尼”“州”同為仄仄、平平,左右失替,上下失對,故不能稱為“對聯”,非要定為“對聯”(此獻詞按對聯格式書寫與刻掛),則當稱“病聯”。然而,趙樸初先生屬名流大家,名流不“賤”,大家不“大”(擺大架子),為文出手十分謙謹、雅度。“我提供的正是獻詞,而非對聯!”再看下款,趙樸初先生在前賢魏源麵前,自稱“後學”,甘為“後學”,然後又“敬撰並書”,可謂既“頓首”又“鞠躬”了。敬崇先賢乃人生一美德矣。
聯想近幾年筆者在各地作文化采風時發現在曆史遺跡、自然景觀或文化看點處曾撰對聯或曾題詩句的一些名流、權貴或某一方麵的大家習慣擺架子,亮威儀。其實,或名流,或權貴,或某一方麵的大家未必“全能”,有一兩下子(俗稱“多麵手”)便好。然而,上述人等往往“老子天下第一”,“非我莫屬”,出手的對聯或所題詩句總見病態,既有損自我形象,又大煞炫耀其作品懸掛處的風景。比比趙樸初先生,此類人等該當自慚自省。
宦跡遊蹤,萬裏山河海國誌;
文章經濟,一家著述古微堂。
此聯撰者、書者均佚名。據聯意分析,此聯非魏源自撰。上比句末“海國誌”指魏源所著《海國圖誌》。下比句末“古微堂”指魏源所著別集《古微堂集》。此書乃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麵係統地介紹世界曆史地理的巨著。此書十卷,分內外兩集,收集其一生創作的主要文章,包括一些長篇巨著的序言與跋語,比較集中地反映其愛國思想與感時憤世、經世致用的政治主張。此聯布置在客堂,意在告訴客人魏源先生於宦海中不辱萬裏“遊蹤”,做治國興邦文章能吐獨自“一家之言”。此聯撰者敬畏魏源,熟知並灼見魏源及其所處時代與社會,因而成聯便恰切而定論、公平而醒人。
客堂的正廳還有一副對聯。文曰:“遠岫壺觴,庭除花色邀文藻;幽人鬆竹,座有蘭言愜素心。”此聯為魏源所撰,當代李元洛書寫。堂上備“壺觴”以美酒款待時,“庭除花色”作陪,“文藻”或頓生,或頻生,堪稱“堂上雅事”。庭前有“鬆竹”,座中“幽人”交流“蘭言”,以愜“素心”,可謂“幽人風流”。注目客堂,細品聯文,筆者深感成就此聯非高懷之士難也,非靈巧之筆難也。魏源先生學富、筆勁,見地高遠,成就此聯,輕而易舉。
魏源少時勤學,刻苦奮發,家鄉流傳其一連串勤學佳話。陪同筆者專訪的魏美英君乃魏氏後人、魏源故裏人,可以一口氣講出自己幼時老輩人口承下來的魏源故事,其中《狗不識主》便是一例。魏源七歲入家塾讀書,時常閉門苦讀。他白天用功學習,晚上時常挑燈讀至更深,“夜手一編,吚唔達旦”。母親“憫其過功,每夜定,滅燈令臥”。他便“伺二老熟寐,潛篝燈被底翻閱”。時間長了,母親終於發現,便語重心長地勸說:“長夜功苦,非童稚所宜。”為免父母過於擔憂,魏源才不得不減少夜讀時間。因為長期閉門苦讀,連家犬都不認識魏源了,一旦出門,家犬即吠聲連連。
幸好,魏源故居二樓的家塾講堂還保留著原貌,遺存著講席、課桌,雖無朗朗書聲,但懸掛的兩副對聯依然見證著魏家塾舘當年的文化遺風、耕讀傳家的家訓氣息。
家塾講堂內塾師講席木山牆對聯聯文曰:
學貴逢時策;
友交立德人。
家塾講堂木牆柱對聯聯文曰:
功名待寄淩煙閣;
憂樂常存報國心。
上一聯聯意高古,遣詞精當,寄情於塾舘,寓教於師生。“學貴逢時策”合乎魏源當年讀書常“謀救時方”之宏誌。“交友立德人”,在於教諭師生惟“立德人”可交,惟“立德人”可敬。過去,中國傳統教育機構塾舘、書院的育人目的即道德教化與知識傳授,強調做人與讀書並重。
下一聯上款為“錄魏源自撰聯”,下款署“江蘇東台洪惟傑書”。淩煙閣,唐代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人包括學子讀書、求取功名當不為一己之功名。下比升華聯意,學子們“憂樂”在抱,即當高懷係民,亦應大誌報國。魏源先生一生的著述和政績足以揭示並佐證此聯立意。
魏源故居對聯品賞後,筆者有幾點看法,意求與讀者與同作魏源故居文化考訪的歐陽飛躍君等共磋:
其一,或曆史遺跡,或自然景區,或文化看點征集、書寫、懸掛對聯需強調題署撰者、書者姓名。魏源故居懸掛對聯不過十數副,然而題署撰者、書者姓名者僅僅三副,一為正門對聯,二為正門向陽一側對聯,三為家塾講堂木牆柱對聯。當知,對聯撰者、書者姓名的缺乏乃著作權人署名權的喪失。著作權人的署名權當在任何地方對聯文學樣式、對聯文化表現時得到公正體現、曆史見證。
其二,或曆史遺跡,或自然景區,或文化看點需請當地相關組織及其楹聯家、書法家協助編印那個地方所懸掛對聯內容的冊子,並作適當注釋,還需對聯義、書體以及撰者、書者作一基本解釋與介紹,以具體而又多方位做一做對聯與書法知識普及工作,乃至創作藝術傳承。如此一舉多得,便為好事做好。
其三,或曆史遺跡,或自然景區,或文化看點主管方與當地相關組織以及楹聯家、書法家對當地涉及對聯文學樣式、對聯文化表現的地方作一番“整改”,或撰寫問題,或書寫問題,或懸掛問題(如上下聯懸掛錯位)均應毫不留情地“除病”,以“健身”“強體”,使對聯文學樣式與書法形式以精準、端正的文學藝術姿態展現於一方社會,影響於四海來客。
辛醜歲三月廿一、廿四於茨上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