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屈原祠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歸州刺史王茂元感歎屈原“誕靈是所,廟貌無睹”,在歸州古城東五裏的屈原沱建成屈原祠,並作《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宋元豐三年(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對屈原祠進行修繕,並更名為“清烈公祠”。元至正二年(1342年),知州密兒哈嗎倡導重修,於第三年建成新祠。密兒哈嗎提議改名為“清烈公廟”,請湖廣行省儒學提舉黃清老作《清烈公廟記》。
明、清期間,曆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維修。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知州孫鶴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州王景陽、雍正十一年(1733年)湖北學政淩如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李火斤,相繼對清烈公祠進行維修。
1976年,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庫區水位升高,清烈公祠遷住距縣城三公裏的向家坪。按原貌重建,更名為屈原祠。2006年,因三峽工程建設,屈原祠再次遷往秭歸新縣城鳳凰山,於2010年6月完成遷建並對遊客開放。新建的屈原祠背倚鳳凰山,麵對三峽大壩,由山門、前殿、南北碑廊、南北展廳、正殿、屈原墓等組成。2017年11月,秭歸屈原祠獲“中華建築文化獎”。
在宜昌的風景名勝中,秭歸屈原祠應該是最富文化元素和最具文化品位的。祠內建築多懸掛有對聯,筆者試對秭歸屈原祠的對聯作些賞析。
前殿門聯
(李白)
屈平辭賦懸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此聯位於前殿大門處,落款為“襄陽王樹人書”。匾額題“天地齊光”。
此聯摘自李白《江上吟》的七、八兩句。《江上吟》又作《江上遊》,是李白三四十歲時客遊江夏時所作。詩中李白將“楚王台榭”與“屈平辭賦”進行了對比,其意不言自明。“楚王台榭”當年雖然豪奢華美,可如今早已蕩然無存,“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屈平辭賦”跨越千年時空後,仍在激勵著那些心係家國、憂國憂民的愛國人士,仍為人民所傳播和吟誦,屈子的文章和他的愛國精神一起,可與日月同輝。
除了聯律上不太符合要求外,這副集句聯在對仗上非常工整,尤其是“辭賦”、“台榭”、“日月”、“山丘”等四個並列結構的聯合詞對仗,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聯意用於屈原祠也很貼切,通過屈平與楚王形成的高潔與腐朽、永恒與短暫的強烈對比,突顯了屈原的文章及其愛國精神在中國曆史和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南碑廊門聯
(郭沫若)
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
帥雲霓而來禦,將往觀乎四荒。
這是一副集句聯,作者是郭沫若。匾額題“逸響偉辭”。
聯中四個分句皆集自《離騷》。原句分別為:“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此集句聯為六六句式。兩個分句雖都為六個字,但其內部結構卻並不一樣,聯意上的變化,打破了形式上的雷同和呆板。對仗方麵,除“裳”和“禦”、“蕙”和“觀”的詞性不同外,其它地方都能較好地對仗。尤其是名詞“芙蓉”對“雲霓”、虛詞“以”對“而”、“之”對“乎”、數量詞“百畝”對“四方”,使對仗工整程度大為提升。作為難度很大的集句聯而言,極其難得。
對於屈原這個人物,郭沫若應該有著特殊的情感。1941年端午節,郭沫若在重慶《新華日報》發表文章說:“抗戰以來,由於國家臨到了相當危險的關頭,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喚起了人們的注意。”1942年元月,郭沫若用十天時間完成五幕曆史劇《屈原》,自元月24日起在《中央日報》連載,4月2日起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當時曾引起巨大轟動。郭沫若的曆史劇《屈原》,被公認為是他曆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北碑廊門聯
(邊貢)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此聯摘自明代邊貢《午日觀競渡》詩。原詩為:“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該詩通過描寫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表達了對屈原的思念,抒發了詩人的感懷。
詩人邊貢(1476 --1532),字廷實,道號華泉子,山東曆城(今濟南)人。他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治四傑”,是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弘治朝,邊貢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奪丞。正德朝,宦官劉瑾把持朝政,邊貢誌操耿介,不善奉迎,被外放為河南衛輝知府,又改授湖北荊州知府。
荊州是戰國時期楚國郢都所在地,是屈原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宦途坎坷,令邊貢對“屈子冤魂”產生了共鳴,對屈原的情懷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午日觀競渡》不知是否作於邊貢任職荊州時期。後來,邊貢丁憂期滿,起為河南提學副使,他視察府州縣學,足跡遍及河南全省,寫下了《築橋怨》《牽夫謠》等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想來與屈子的激勵和影響不無關係吧。
“楚鄉遺俗至今留”,這句詩放在現在來看,依然是適用的。屈原祠內,建有“端午習俗館”,館門鐫有隸書對聯:“古粽佳茗稱益智;白艾春色善驅邪。”此聯不知何人所撰。對聯中寫到的端午包粽子、掛艾草的遺俗,至今仍在荊楚大地流傳。
南展廳門聯
(李元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
此聯位於南麵展廳門口,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李元度。
上聯中“上官吏”,見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一般認為,上官大夫就是靳尚,郭沫若曆史劇《屈原》即持這種觀點。《漢書·古今人表》則認為不是同一人,上官大夫列五等,靳尚列七等。“三戶僅存”化自司馬遷《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下聯“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亦出自《屈原賈生列傳》:“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誌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予屈原高度評價。
一起認識下此聯作者。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自號天嶽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湖南平江縣人。清道光舉人,曾為曾國藩幕僚,後任貴州按察使、布政使。著有《國朝先正事略》60卷、《天嶽山館文鈔》40卷、《天嶽山館詩集》12卷等。《平江縣誌》評其人:“雅善詩對,性詼諧,鄉裏至今流傳其軼聞趣事甚多”。同為湖南平江人的李銳,這樣評價李元度的詩文:詩境雄奇、胸次高曠、感情悃摯、生活麵廣。
汨羅的屈子祠,也有李元度題聯:“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重招宋玉魂。”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胡靜怡在《三湘聯壇點將錄•李元度》一文中,特地提及此聯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北展廳門聯
(譚光沛)
鶴唳三霄,喚醒無邊日月;
鵬飛萬裏,收回絕妙詩歌。
此聯位於屈原祠北展廳,由譚光沛撰並書。
此聯采用四六句式。上聯的“鶴”,讓人想到屈原行吟澤畔的孤獨身影。“喚醒”寫出了屈原詩歌對楚國執政者和世人的警醒和呼喚,讓人不由想到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獨醒”。
對仗方麵,動物詞“鶴”對“鵬”、數量詞“三霄”對“萬裏”、動補詞組“喚醒”對“收回”,皆見用心。另外,“無”與“絕”,皆兼有數詞義,亦可視為數詞相對。
作者譚光沛1919年出生在屈原故裏——秭歸樂平裏。譚光沛自幼讀過九年私塾,長大後務農、做篾器,是地道的農民。農耕之餘,他對先祖屈原的崇拜之情從未減淡。1982年,時年63歲的譚光沛“心血來潮”,他請來杜青山、徐正端、徐宏章等一批長年堅持騷體詩創作的詩友,倡導恢複“三閭騷壇詩社”。“消失”了近百年的騷壇詩社,重新舉起了詩歌的火炬。譚光沛被推舉為第一屆社長。在他任社長期間,騷壇詩社被譽為“中國第一農民詩社”。
正殿門聯
(趙樸初)
大節仰忠貞,氣吐虹霓,天問九章歌浩蕩;
修能明治亂,誌存社稷,澤遺萬世頌離騷。
此聯位於屈原祠正殿。落款為“趙樸初敬撰並書”。
“氣吐虹霓”,出自元代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有一日功成,功成名遂,那時節耀武揚威,雲路鵬程九萬裏,氣吐虹霓,誌逞風雷。”“修能”指傑出的才能或施展才能,出自《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聯中的《天問》《九章》《離騷》皆為屈原的作品名稱。在嵌作品名的基礎上,對聯做到了聯律和諧、對仗工整、氣脈流暢,前後銜接自然。此聯采用了五四七句式。整聯用語簡淨,境界宏闊,格調雄勁。
此聯作者趙樸初,自稱無盡意居士,安徽太湖人。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著有《滴水集》《片石集》《佛教常識問答》《趙樸初文集》等。他曾為陳毅故居、北京潭柘寺、上海龍華寺、合肥明教寺、峨眉山清音閣、汕頭青雲禪寺、福州李叔同紀念館等多地風景名勝和佛教勝地題聯。
除上述對聯外,屈原祠內其它地方還有一些對聯。比如屈原墓聯:“汩水懷沙,千古遺恨;歸山枕岫,萬世流芳”。又如江瀆廟門聯:“天目神奇,洞察風雲辨善惡;江神顯赫,透明肝膽淨塵氛。”又如非遺傳承館門聯:“千載招魂悲楚仕;萬人撫卷歎離騷。”不予一一賞析。
綜合來看,秭歸屈原祠的對聯形式多樣。從對聯內容上看,既有李白、邊貢等古人對聯,也有郭沫若、趙樸初等今人對聯;既有摘句或集句聯,又有原創對聯;既有名家對聯,也有草根對聯。從書寫形式上看,既有篆書、隸書,又有形書、草書。這些體現出了設計者古今相承、包容並舉、多元化並存的布局理念。秭歸屈原祠的這些對聯,對於參觀者從不同維度更準確、更全麵地認識屈原、解讀屈原、傳承屈原精神,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2021年3月下旬於長陽龍舟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