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古鎮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東南角濯水鎮境內,地處烏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是一個集土家吊腳樓群落、水運碼頭、商貿集鎮於一體的千年古鎮。是年,濯水古鎮為創建5A級景區,高度重視文化打造,黔江區文聯特邀重慶文偉和我為對懸掛於風雨廊橋和古鎮的楹聯作了賞析,文偉負責廊橋部分,我負責古鎮部分。濯水古鎮先是成功創建為“中國楹聯文化古鎮”,去年12月,又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本人曾稍盡綿力,亦感欣然。
濯水古鎮楹聯雖多為行業聯,然亦不失風雅之旨。今特選取部分作品與賞析分2期發於公眾號,以饗讀者。
——賈雪梅
遊客接待中心【廣東 蘇俊撰】
繁華未減揚州,月色重分天下夜;
婀娜最憐濯水,花容獨占武陵春。
賞析:濯水古鎮位於黔江東南角,地處烏江主要支流"塘岩河"(阿蓬江)畔,自古以來便為重要的驛站和商埠。自清代後期起,該地便已成為川東南驛道、商道、鹽道的必經之路,商賈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唐代徐凝《憶揚州》詩雲“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後人便將“二分明月”作為揚州的代稱。上聯寫古鎮繁華,拉來揚州作襯,展開大膽浪漫的藝術想象,道是風流再不許揚州獨占,這三分天下明月色,須為濯水留幾分。設想清奇,無理而妙。下聯寫濯水的婀娜風姿,著以“花容”一詞,便是以美人為喻。此美何如,是乃獨占武陵春色之花魁也。全聯純用虛筆,不作具體摹寫,至於具象何如,正待遊客親身體驗之。聯語清妙俊爽,風流獨步。作者蘇俊為當代中國知名詩人,故遣詞亦詩人吐屬也。
芭茅島酒店機房【北京 劉太品撰】
勢勝巴渝,四麵山高踞白虎;
風遺唐宋,一條街古轉青龍。
賞析:上聯寫遠景,寫地理形勝,起句先聲奪人,既點明濯水古鎮位置,又有力壓群倫之勢。第二分句用山如虎踞形容古鎮四麵高山之雄壯崔巍,正其勢勝巴渝之處,承接渾然。此語若僅從寫景看,已然健筆,其尤佳處,濯水古鎮是武陵山區的土家水鄉,白虎是土家族信奉的圖騰,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以白虎為祖神。故此四圍山巒,既是人眼前風景,更是人心中信仰也。下聯寫近景,寫人文曆史,古鎮至今猶保留著唐宋遺風,青石板路的老街蜿蜓迂回如青龍遊走,古街兩旁有的是吊腳樓,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錯落有致,別有風韻,令人流連忘返。作者縱筆指顧,時空、情景交彙,選字、對仗、句法皆可圈可點,雄瞻健舉,正見大家風範也。想來,此聯應該也能和古鎮風光、風情一道,給芭茅島酒店的客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記。
照燕客棧【重慶 袁浩凇撰】
別後燕歸來,不覺初陽催客起;
當時風繾綣,相思明月照人還。
賞析:上聯描寫旅人小住將離之時,“燕歸來”,清晨見旅社舊時燕子飛回,是實寫,是起興,更是以喻旅人。人如燕子歸來,方眷戀此間風物,曉日初升,催促旅人要踏上新的征程了。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簷下,因此成為古典詩詞中一個內蘊豐富的意象。詩人常借以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如宋·方千裏雲“燕歸來,花落去。幾度逢迎,幾度傷羈旅。”宋晏殊歎“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下聯寫旅客又將回到客棧的心情,心中有無限懷思,故覺風猶繾綣,月亦相思。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雲“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聯即典型的“有我之境”,將自己的情感移加於外物,使得物具我情,物因情活,別具一種旖旎纏綿之態。想作者也隻是因名生義,而得此文情俱富的聯作,真乃作手也。
賞析:濯水古鎮,興起於唐代,興盛於宋朝,遺留下許多別有風韻的建築,現存最為完整的建築是古鎮靠河沿建的民居,也就是古鎮下街龐大的土家吊腳樓群,體現了土家族吊腳樓與徽派建築的完美結合。據傳,"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的靠椅的雅稱。美人靠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製建築,濯水古鎮之回廊亭閣、風雨廊橋,處處可見“美人靠”的身影,除休憩之外,更兼得淩波倒影之趣。此聯故以“美人靠”裏蘊含的幽思閑愁為寄,短短十四字,仿佛見有人憑欄瞭望,遙想古鎮千年繁華,遙想這裏經過的人與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營造的意境湧上心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神思茫茫,不可名狀。
緣分酒吧【江西 鍾宇撰】
千載韻猶存,濯水波搖唐宋月;
四時春恰好,巴風澤惠古今人。
賞析:緣分的到來是個奇妙的東西,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好做緣分的催化劑。上聯寫夜色之美、思千載之韻。清波搖月,已然繪出一副清麗淡雅之境,“月”之前冠以唐宋,加之眼前水波蕩漾,月色迷離,真個如夢如幻,頓教人不知身處何時。下聯寫一年裏春光最好,此亦暗喻青春年華是人生最美的時節,正好於美麗的濯水來一次美麗的邂逅,切緣分之旨。四時,即四季。《易·恒》:“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閑居》: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聯以巴國風情惠澤古人今人作結,想讀者或有同感。有人說與古鎮結緣者也必將在古鎮結緣,與此聯最能共鳴的,當是於濯水結了一段緣的人們吧。
遺忘酒吧【重慶 文偉撰】
巷陌衍人文,鎮帶千年巴國韻;
樓台涵史跡,橋承一脈土家風。
賞析:濯水古鎮如一篇史詩,如一卷古書,翻開來是琳琅滿目的文化古跡和鄉土文化遺產,比如商號、會館、學堂;比如風雨廊橋、道德石碑、後河古戲。凡此種種,作者分兩個層麵概述之。上聯言其巴國風韻,濯水古鎮作為重慶舊城老街的典型,具有濃鬱的渝東南古鎮格局,人文風韻故宜從古鎮巷陌中去體驗、去感受。下聯寫其土家風情,濯水古鎮是武陵山區少有的土家水鄉,古鎮風雨廊橋橫跨於阿蓬江上,分為橋、塔、亭三部分,是中國西南武陵山區的土家族和苗族建築藝術的一種。濯水廊橋據說是亞洲最長的廊橋。作者是聰明的,他將這座最具魅力的風雨廊橋呈現在遊人麵前,在這座橋上,你可憑欄凝望河畔古老的吊腳樓,佇聽河上飄來的的土家山歌。我不相信,走過這條巷陌、撫摸過這些樓台、走過這座廊橋後,有誰還能將濯水古鎮遺忘。
西蘭卡普(二)【重慶 楊瓊英】
巴楚雄關,猶記五溪明月夜;
鹽丹古驛,長聽千寨土家歌。
賞析:五溪,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漢屬武陵郡,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 濯水初稱白鶴壩,元明之際屬酉陽土司轄地,濯水為川東南之驛道要衝,故聯語下筆稱巴楚雄關是也。唐 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五溪明月夜,令讀者越過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同李白一起在濯水的月色下行吟。上聯從位置入題,下聯即從物產與風情著筆。鹽丹,即鹽與丹砂,濯水古鎮正是依托“川鹽古道”形成的商貿重鎮。商旅往來於濯水古驛道,一路相伴的是土家寨子裏傳出的優美動聽的土家山歌,殷盛與浪漫之況,令人懷想不已。作者作為土生土長的土家族人,故對這一方土地的了解更加深入,聯語中融入的情感也更加厚重而深沉。
古鎮人家【河南 孫付鬥撰】
青石留痕,證當年商貿繁昌,舟車似水;
古碑載史,知此地民情素樸,仁義可風。
賞析:此聯從遊人的視角,來觀察濯水古鎮昔日的繁華與保存至今的民風。遊客的眼光是敏銳的,他看到了濯水古鎮老街青石板路留下的斑駁痕跡,看到了古鎮老街中段的古石碑刻著“天理良心”4個大字;作者的心思是細膩的,由觀察到的細節自然推想出“舟車似水”的繁昌、“仁義可風”的素樸。有敘有議,論之有據,此正作者下筆獨到之處也。聯中有一處對仗亦不可忽略,舟車似水之“水”與“仁義可風”之“風”。舟車似水指舟船與車子接連不斷像流水一樣馳過。仁義可風指仁義可以成為風範。聯語采用借對手法,借“風”為自然類詞與“水”形成工對,聯語工巧雅正,正聯家當行本色。
閉門茅底偶為鄰,北阮那憐南阮貧。
卻是梅花無世態,隔牆分送一枝春。
——唐·戴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