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長期握槍的手,提筆也是揮灑自如滿紙生輝。這件品相上佳、筆力過人、語言豪邁的精品六言聯,便是傑出愛國民主人士張鈁先生書贈給“子直”的行書墨寶,殊為難得。內容為:
大著肚皮容物;
立定腳跟做人。
上款題“子直仁兄正之”,下款為“甲申仲冬元月元日張鈁”,後鈐朱文“張鈁”及白文“伯英”篆體印鑒各一方。此聯書寫者張鈁(1886—1966),字伯英,號友石,河南洛陽人,辛亥革命元老,曾任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國民革命二十路軍總指揮。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院長。解放戰爭出任鄂豫陝綏靖區主任。後毅然棄暗投明,建國後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毛澤東接見張鈁時,稱其是“中原老軍事家”。張氏平素喜好書法,在戎馬倥傯中堅持臨池,酷愛金石碑刻,曾在家鄉新安縣鐵門鎮創建墓誌銘博物館千唐誌齋,保藏唐誌1191件,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回憶錄《風雨漫漫四十年》1986年出版。
上聯書題受贈人“子直仁兄”,即郭子直(1912—1999),名敬,陝西岐山鳳鳴鎮西街人,也是清末民初周原聖地赫赫有名的“郭宋”書香世家。1934年秋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教育係學習,1937年因北大南遷而轉入北京師範大學及西北聯合大學教育係,1939年畢業。同年到陝西鳳翔師範教育科任教並兼任訓育主任。1949年秋至岐山初級中學授課。自1960年8月在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任教,直至退休。係陝師大中文係資深教授,亦為我國當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書法家,曾被聘為陝西省文史館官員、陝西省語言學會顧問。有《漢字的形體演變》《六書初探》《韻書裏的方言詞》等專著多部行世。郭先生1956年在西安師院執教之際,毅然將家傳善本古籍、碑帖圖書、各類雜誌等近4000冊無償捐贈給資料奇缺的學校,多年來一直被學界傳為美談!
書此作時,張鈁先生已年近花甲,名聞天下,而郭子直三十出頭,不過是一個縣城中學普通教員而已,且年齡相差了整整26歲。然而聲名顯赫的張先生居然署以“仁兄”稱謂,足見先輩若穀之胸襟。郭先生不僅是海內外聲名赫赫的學者、專家,也是我祖父當年就讀的岐山中學的恩師,他們的友誼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我尚在讀小學時,祖父因撰寫有關家鄉掌故的文史論文向郭教授請教谘詢,每次他都不厭其煩地予以回複,探討疑問,商榷原委,循循善誘,一絲不苟,從來沒有一丁點名人的架子與高傲。我曾有幸看到郭老寄至陝師大的信函墨寶,開筆便尊稱他當年的學生為“效文老師”,這讓年少郭教授整整15歲的祖父當時大為震驚不安,也讓幼小的我深受教益。
今賞聯作讓人頓生感慨:大肚即是大度,旨在教化人要能容世事萬物,人情百態,方能豁達開朗,心胸超然。與任何境遇均應和諧融洽,平靜相處。包容便會沒有衝突,更就沒有了對立,包容別人實在就是包容自己。立穩腳跟,腳踏實地,身心端直,信念才能屹立不動搖;做人處事,立場堅定,才可成就人格節操。立足且不明確,何談成功?腳跟立不穩,毫無原則,那就有可能喪失做人最根本的底線!一副聯,兩句話,寥寥十二字,鏗鏘有力地道出了處世為人的基本操守,難怪弘一大師李叔同生前多次提及該聯,並先後書寫饋贈給各方善士信眾,箴言入心,誨人不倦。聯語不僅表露了張鈁不事張揚,低調生活的心態,同時也彰顯了他寬容大度,神思超然的做人準則,更是寄厚望於成長中的一代教苑才俊,期望其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不忘加強自身修為,諄諄勉勵他麵對世界,完善自我。
萬千丘壑胸中定,腕底自有風雲生。目睹張鈁手跡,濃濃的書卷味撲麵而來,書法飄逸秀勁,生氣盎然,其藝術水準盡管難登民國時期書壇高峰,但仍呈現出遒勁沉穩、雄渾壯闊的軍人氣息。應該慶幸的是,書香門第出身的郭子直先生懂藝術,擅翰墨,極其心儀這件作品,有了他平日裏的保管與嗬護,我們如今才能領略到它本有的神韻與風采,更能透過墨香嫋嫋的書作,去追溯先賢令人歎為觀止的大胸襟、大氣魄、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