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隕淚
欽誦二心,憾無一麵,南天北地遍招魂。
二
平生功業尤拉化;
曠代文章數阿Q
賞析:這兩副挽聯均寫於1936年10月。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字豫才,
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任教。一生寫了大量小說、雜文,有《魯迅全集》傳世。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病逝世。郭沫若當時在日本,聞訊後十分悲痛,連續著文、撰聯表示哀悼。
第一副挽聯寫於驚聞噩耗的當天晚上,同時還寫了一篇悼念文章,題為《民族的傑作一一悼唁魯迅先生》。
上聯即對魯迅之死表示沉痛哀悼,並將魯迅與蘇聯無產階級革命作家高爾基並列,以充分肯定其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方懸四月,剛剛相隔四個月。疊墜雙星,相繼墜落了兩顆大星。郭沫若在《民族的傑作》一文中指出:“接到高爾基死耗時是6月19日的清晨,那時天在下雨。接到魯迅死耗的今天是10月19日,也微微地下著秋雨。“”僅僅相隔四個月,接連失墜了兩個宏朗的大星。東亞西歐,指中蘇兩國及亞歐各國人民。蘇聯地處歐洲,在西;中國地處亞洲,在東,故雲。這裏是說,亞洲和歐洲的人民都在為兩位大文豪的逝世同聲哀悼一起落淚。隕
(yǚn)淚,即落淚。
下聯首先點明自己與魯迅的關係。二心,指魯迅的雜文集《二心集》,這裏借指魯迅所有作品。作者聲稱自己懷著崇敬欽佩的心情誦讀魯迅的作品,遺憾的
是未曾見過魯迅一麵。後在文章中多次談到自己與魯迅“不曾有過直接的接觸—這在我是莫大遺憾”。南天北地,意近“東亞西歐”。中國與蘇聯的相對位置,一個在南,一個在北。末句意謂,各地人民都在招魂,亦即希望魯迅先生魂兮歸來。
第二副挽聯為郭沫若代表質文社同人所書,附有“魯迅先生千古,質文社同人哀挽”字樣。質文社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旅日支部辦的一個雜誌社,先後出版
過《雜文》、《質文》雜誌。
此聯對於魯迅一生提倡文字改革的功績和文學創作的成就,都作了高度評價。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說過:“倘要中國的文化一同向上,就必須提倡大眾語、大眾化,而且書法更必須拉丁化。”因此聯中特別強調,魯迅平生功業尤其表現在倡導漢字書寫拉丁化。阿Q,指魯迅中篇小說《阿Q正傳》。郭沫若對此推崇備至,認為可以數得上是絕代少有的文章。
這兩副挽聯,內容各有側重,前者突出政治角度與總體評價,後者偏於對文化事業的貢獻。用語質樸自然,感情真摯誠懇,評價公允精當,顯得真切感人。
本文原載商務印書館《中國現當代著名人士對聯賞析辭典》,作者:丁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