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遊洞,位於西陵峽中燈影峽下遊江北。《宜昌府誌·山川》記載:“三遊洞在府城西北二十裏,濱大江之左,麵臨下牢溪,岩洞幽邃。”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曾來此探幽尋勝,白居易撰《三遊洞序》以紀其事,洞即得名。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曾遊此,各題詩於壁上,人稱“後三遊”。
據《宜昌地名誌》記載:“曆代文人墨客相繼來遊,留下不少詩文石刻。洞內外現存宋代歐陽修題刻、黃庭堅題刻、右丞相葉衡題刻,明代匡鐸《三遊洞序》及跋,以及清代以來一些文人的詩刻等摩崖石刻與碑刻40餘件。”
除了摩崖石刻與碑刻,曆代文人也曾在此題有對聯。筆者從中摘取幾副對聯作些賞析,就教於方家。
題宜昌三遊洞(孫家穀)
勝跡說三遊,自從玉局題詩,問何人壓倒元白;
雄圖共一覽,誰把金沙劃界,與此地控住荊蠻。
此聯在對仗上頗多亮點。如數字對“三遊”對“一覽”,顏色對“玉局”對“金沙”,代詞加名詞詞組“何人”對“此地”等,都很工整,值得稱道。
除對仗外,其它方麵也頗具特色。一是采用了“5+6+7”句式,節奏不疾不徐,格調莊重穩健。二是在句腳平仄安排上,上聯為平平仄,下聯為仄仄平,采用了馬蹄韻。三是聯律方麵,第三分句中部“壓倒”對“控住”,平仄沒有相對;除此處外,其它地方聯律皆無大礙。四是對聯內容,上聯寫人物風流,下聯寫地理險要,分工明確,層次清晰。
簡單介紹一下本聯作者。孫家穀(1823—1888年),字貽生,號稼生,壽州(今安徽壽縣、鳳台縣等地)人。鹹豐六年(1856年)進士。曆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辦,中外交涉事務大臣、浙江布政使等。1868年,孫家穀曾隨蒲安臣使團出國訪問,出訪美、英、法、普、俄等十一國,回國後寫下了《使西書略》一冊。
由於筆者對孫家穀的生活履跡不清楚,因此有關本聯作於何年,有何寫作背景和緣由等,就不得而知了。
題宜昌三遊洞(段世德)
一洞淩虛佛自在;
萬方多難我從來。
此聯刻於三遊洞三壁間。題刻者為民國將領段世德(生平不詳),這塊石刻以實物遺跡的形式,真切地記錄了當時護法與反護法戰爭這一曆史事件。
刻聯附有題跋:“庚戌季春,時嚴親知重慶府事,權嘉定,邀假之省部令,兼查省鹽政,道經斯洞,遊覽聘懷。乙卯臘,奉差檢閱水警,時大雪至此,三宿焉。今戌午以糖稅差此,冬月又隨王樹功師長、孫保滋道尹諸同人來遊,後先三登,恰與洞名數印,串成聯語,勒諸懸崖,以證異日雲。民國七年冬禾川段世德。”
由這段題跋可知,段世德的父親為重慶知府,並代行嘉定知府之職,他數次因公差來宜昌,經過三遊洞,便順帶遊覽一番。第一次為庚戌年(1910年)季春,第二次為乙卯年(1915年)臘月,第三次為戌午年(1918年)冬月。第三次遊三遊洞時,還有北洋陸軍第十八師師長王樹功、道尹孫保滋等地方官作陪。
關於孫保滋其人,楊傳慶《民國天津文人結社考論》中這樣記載:“此時的儔社社員還有王伯龍、王彥超、金鉞、楊壽柟、孫保滋、丁佩瑜、陳葆生、林芷馨、蒯若木、李書勳、張一桐、林笠士等。”儔社是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活躍於天津的一個文人社團,起初是一個政治色彩濃厚的組織,後來轉變為文學社團。從時間上來看,段世德跋文中的孫保滋與儔社社員孫保滋,極有可能為同一人。
《湖北文史》2013年第2期,載有袁瑾、袁在平、張青等合著的《見證宜昌護法戰爭的三遊洞聯》,該文對“萬方多難”的背景——宜昌護法戰爭,進行了詳細地介紹。
題宜昌三遊洞(佚名)
巴蜀荊楚之間,奇哉有此;
元白蘇黃以後,遊者為誰。
此聯作者未知。單邊隻有10個字,2個分句。內容雖簡短,卻氣勢不凡。此聯上下聯內容與孫家穀題頗類似,隻是位置進行了顛倒,上聯寫地理位置,下聯寫人物故事。上聯將三遊洞置於“巴蜀荊楚之間”,在蜀東鄂西這塊廣闊的版圖上,竟然有如此奇異的景致;下聯曆數到此一遊的曆代人物,在元稹、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遊過之後,近千年來又有哪些風流人物來此遊覽呢?
對仗方麵,“巴蜀荊楚”與“元白蘇黃”的句中自對,“之間”與“以後”的方位詞相對,“哉”與“者”的文言虛詞相對,皆顯工整,可圈可點。需要說明的是,下聯“以後”可視為借對。“元白蘇黃以後”,“以後”顯然指的是時間,聯中借其表示空間的另一義項,與“之間”構成方位詞對仗。
“元白蘇黃”的說法,前人詩中多有提到。如清代黃紹箕《題歐陽公三遊洞題名》“元白蘇黃陸,行旅有述造。”又如近代太虛大師《壬戍歲底陳元白等偕赴宜昌雜詩》:“坐斷古今前後際,元白蘇黃此同遊。”
關於三遊洞對聯的賞析暫且到此。
自宋代以來,關於三遊洞的詩詞作品數量不少,比如宋代陸遊的《係舟下牢溪遊三遊洞二十八韻》、《三遊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蘇轍的《題三遊洞石壁》,蘇軾的《遊三遊洞遊洞之日有亭吏乞詩既為留三絕句於》,蘇洵的《題三遊洞石壁》,歐陽修的《三遊洞》,魏了翁的《題峽州三遊洞》,孫應時的《三遊洞之外俯瞰峽江酷似釣台》,陽枋的《舟過三遊洞知遂脫兵火矣喜賦》;明代何璋的《三遊洞》;清代龔紹仁的《三遊洞》,陸維祺的《三遊洞題詩》,陳建侯的《占合掌岩》等等。然而,關於三遊洞的對聯,留下來的卻少之又少。對於人文氣息濃厚、文化底蘊深厚的三遊洞景區來說,實在是一件憾事。期待以後有更多的聯家,能為宜昌三遊洞撰聯,讓對聯和其它藝術形式一起,共同來豐富三遊洞的文化藝術寶庫。
(2021年2月於長陽龍舟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