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對聯賞析入世已拚愁似海——葉嘉瑩先生對聯賞析

入世已拚愁似海——葉嘉瑩先生對聯賞析

2021-02-22 22:53:45雲帆高揚阿揚說聯 0條評論

圖片

  南開大學有一座迦陵學舍,這是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先生修建的居所。學舍以葉嘉瑩先生的號命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中式書院,古樸方正,集教學、科研、藏書於一體,並開辟了文史資料藏室,專門陳列葉先生收集的大量寶貴文史資料,供研究者使用。其月亮門上額書“迦陵”兩字,兩側懸掛著一副對聯:
  入世已拚愁似海;
  逃禪不借隱為名。

圖片

 這是一副摘句聯,摘自葉嘉瑩先生的詩,原題為《冬日雜詩六章奉酬羨季師和詩·其三》。此詩創作於1944年,當時作者隻有20歲。全詩如下: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燈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
  摘錄作為對聯懸掛於門側的是這首七律的頸聯,作者前麵的四句著重寫景,頸聯轉入抒情,直接表述出自己的思索、思想。
  入世,是積極投身於社會。柳亞子《自題磨劍室詩詞後》詩:“但覺高歌動鬼神,不妨入世任妍媸。”
  逃禪,有兩意,一指逃出禪戒。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仇兆鼇注:“逃禪,猶雲逃墨逃楊,是逃而出,非逃而入。”一指遁世而參禪。唐牟融《題寺壁》詩:“聞道此中堪遁跡,肯容一榻學逃禪。”
  已拚,是一種決心,是一股勇氣,顯現一種堅強的意誌。無怨無悔地投入社會,哪怕它“愁如海”。
  不借,是一種態度,是一份堅守,表露一種高尚的品行。我行我素地追求目標,絕不用“隱為名”。
  葉嘉瑩先生對自己的這兩句有一段詳細的解說,先生言:
  一個人除非你不想負責任,除非你對世界不關懷。如果你對世界關懷,如果你想為這個國家或者社會做一些事情,如果你要負起你的責任來,你不但有勞苦,你也會遭到很多的艱苦、艱難、阻礙,甚至於責備,所以你既然入世,你要拚卻,我就已拚了“愁似海”,我寧願忍受這一切。“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這個是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說的兩句話,說要以悲觀的心情過樂觀的生活,要以無生的覺悟做有生的事業。盡管你對於這個社會很多讓你失望的事情以悲觀的心情,但是我們要抱樂觀的態度。逃禪,這是你內心有你的不被世俗所左右,不被榮辱所打擊的,可以說是有逃禪的一片靜止之心,但是沒有跑到廟裏麵去,也沒有到山裏麵去,有這種關懷,忍耐了這種痛苦,但是不假借隱為名。

  葉嘉瑩先生的命運和她的言行詮釋了這一聯。
  葉先生的一生遭遇了三次沉重的打擊。第一次打擊是1941年母親的去世。那時葉先生居住的北平已經淪陷有4年之久,父親遠在後方多年沒有音信。那時葉嘉瑩也隻有17歲,身為長姊,要照顧兩個弟弟,而小弟當時隻有9歲,生活在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淪陷區,困難的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次打擊幾乎影響了葉先生的一生。那時葉嘉瑩遠離家人師友,身在台灣。先生被海軍拘捕死生未卜,自己經過拘審帶著女兒從警察局出來以後,不僅沒有一間可以棲身的“敝廬”,而且連一張可以安眠的“床席”也沒有。這還不算最大的痛苦,其實最大的痛苦是來自於她先生本身的問題……
  1976年春天,葉嘉瑩先生又遭受了更為沉重的第三次打擊。結婚不滿3年的長女言言竟然與其夫婿宗永廷在外出旅遊時,不幸發生了車禍,夫妻二人同時遇難。
  這一切的一切,真正是“愁似海”。然而,葉先生自有堅定的信念,她曾經坦言:
  我想這人生,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你落到什麼地方,不是你所能掌握的,你不知道會落到哪裏。可是不管落到哪裏,無論命運或者機遇把你落到哪裏,你都要盡量做好,這是自己應該做到的。我就是這樣,不管命運把我拋到哪裏,我都願盡最大的努力盡量做好。
  葉嘉瑩先生確實在“盡最大的努力盡量做好”,因而成為國民女神,成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葉嘉瑩說對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