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駐節堂如今保持著原樣,是盂城驛的精華所在。駐節,舊指身居要職的官員於外執行使命,在當地住下。節,符節。宋曾鞏《送陳世修》詩:“歸路賞心應駐節,客亭離思暫開樽。”
駐節堂簷柱上的楹聯雲:
過客相逢應止宿;
征途到此便為家。
廳堂內兩側的柱上對聯是:
古驛遠牽鄉國夢;
秦郵長係故人思。
駐節堂是驛丞接待各路使節及四方賓客的場所,這兩副七言聯皆從驛站特點落筆,賓至如歸,情係鄉國。
廳堂內緊依匾額“駐節堂”的柱上所懸掛之聯構思巧妙,用詞貼切,形象生動。聯曰:
梅寄春風勞驛使;
葭懷秋水托鴻郵。
此由開國上將張愛萍所題寫,聯墨俱佳。也許是覺得此聯甚好,在禮賓軒的門前楹柱上亦有此聯,隻是字體有別。
梅寄春風,蘊藏著深厚的友誼;葭懷秋水,流淌著豐富的情感。其中的典故充滿了詩情畫意,令讀者不禁佩服古人的巧思妙想。
自從陸凱與範曄相交、相善之後,驛使和梅花就結緣了。《太平禦覽》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範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後因以“驛使梅花”表示對親友的問候及思念。清李調元《青門畫菊見贈,餘亦自畫墨梅答之,仍用前韻》:“驛使梅花寄所思,老人特地寫枯枝。”後代還以“梅花使”作為驛使的美稱。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不聞黃犬音,難傳紅葉詩,驛長不遇梅花使。”
葭懷秋水,源自《詩經》。《秦風·蒹葭》中有句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邊思念故人,後常用來表示對人懷念。1975年,瓊瑤在創作小說《在水一方》時,以主人翁的口吻將《蒹葭》改寫成新詩。小說出版的當年被拍成電影,裏麵的同名主題歌詞,就是直接引用了新詩。後來由林家慶譜曲,高淩風、江蕾原唱。1980年鄧麗君翻唱了這首歌,從此歌曲《在水一方》紅透了大江南北,人們也由此熟悉了《詩經》中的這首《蒹葭》。
夕陽斜照,正是尋宿之時,古代可沒有網上預約之說。春風正臨,喻指待客之熱情周到,讓賓客如沐春風,有回到家的感覺。
“下榻”兩字含有一則有趣的故事。《後漢書·陳蕃傳》及《徐稚傳》載:陳蕃為樂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潔之士。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為置一榻,去則懸之。後蕃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後遂謂禮遇賓客為“下榻”。
盂城驛內有一副摘句聯挺有味道:
千家煙火接城闉;
一角郵亭傍水濱。
這是摘自清·繆梓七絕《西興驛·其一》,原詩雖不是直接寫盂城驛,但此兩句用在此處,覺得非常貼切。
鼓樓是盂城驛的標誌性古建築,青磚黛瓦,十字脊重兩層,為驛站的製高點,站崗遠望、值更報時、傳鼓報捷是其三大功能。其內有《重修盂城驛記》。其高約15米,上懸“飛閣淩天”、“極目湖天”的匾額,還有“置郵傳命”、“國之血脈”的題字。
登臨樓梯之前,可以看到底樓一副抱柱對聯。此為常江先生聯句,盂城周同先生書。聯曰:
秦驛淩霄,溯千年史跡;
鼓樓高聳,連四海風雲。
這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肯定了秦驛的作用。鼓樓上另有一聯簡明易懂,雅俗共賞。聯語為:
秦郵文化鑒千古;
驛使梅花香一樓。
鼓樓二層,可見陳從周先生所題的五個大字,“湖天一覽樓”,憑欄遠眺,風光盡收眼底。
盂城驛,雖沒有龐大的建築群,但其曆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不可低估,而其中的楹聯藝術值得我們去慢慢觀賞,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