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對聯賞析品讀新銳之沈菁青

品讀新銳之沈菁青

2020-07-05 22:17:44曹克定荊楚聯壇 0條評論

在荊楚聯壇新銳群裏,沈菁青可算是最年輕的作者,但她下筆卻很老到,讀她的作品,真有點後生可畏的感覺。她一個攻讀外語的碩士,竟熱衷中國古典文學,對楹聯語言的運用竟是駕輕就熟。情感的表達,不但心手相應,且恰到好處,將楹聯獨特的語言表達,闡發的酣暢淋漓。這就進入她的作品:


《鼓浪嶼》  

開襟吞玉宇,天風海雨卷潮來,聽幾番鼓浪噌吰,琴聲激越;

隔水望金門,渚鷺沙鷗捎信至,說不盡鄉愁隱隱,客夢依依。


       開句就大氣磅礴,“天風海雨卷潮來”,既是登鼓浪嶼的感受,亦是麵對壯闊的大海而產生的一種情感的豪邁。浪潮撞擊礁石洞穴的轟鳴巨響,與鋼琴博物館遙遠的琴聲之料想,噌吰與激越隨卷潮而來,一種內心震撼的感受,轉化為情感的膨脹,使胸襟豁然開闊,氣概萬千。上聯寫的是豪放,下聯則表現的是婉約,兩種不同的表現融於一題,並無衝突。上聯是感性的壯闊而產生的豪邁之狀態,下聯是理性的深沉而產生的纏綿之情結。“隔水望金門”,此語一發,便引得情感的轉向。與鼓浪嶼隔水相望的金門島,雖同在廈門灣內,但因曆史的原因,其長時間與祖國分離,雖相望而未能相融,這便使作者深沉起來。“渚鷺沙鷗捎信至”,這一虛構之筆,不僅寄托了作者之情思,更豐富了作品之內涵,說不盡的鄉愁與客夢,把讀者引入了無窮的想象。它是春愁的細柳,秋思的明月,折柳望月,該有多少離愁,多少鄉念。



《桃花源》

陶令記非虛,別有洞天,誰遣桃花迷客路;

武陵人已遠,不爭塵世,心無塊壘即仙鄉。


       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筆下虛構的理想社會,是一處和諧、寧靜、自由平等的天地。但此聯作者認為這“別有洞天”是存在的,這是一種文學思維,是對陶淵明心理的認同,也是對聯作者心中的世界。陶淵明是以虛景寫實,給人以真實感。是真是無,無須揭曉,藝術的真實不等於生活的真實。“誰遣桃花迷客路”,這一問非常高妙,這是作者向世人提問還是自問?當然誰都可以回答,又誰都不必回答。追求美好是共同的,走出迷離的客路必須是清醒的,此客不是武陵人,而是對聯作者。“不爭塵世,心無塊壘即仙鄉”。對聯作者清醒地回答了桃花源為什麼非虛,也認定了她心中自有桃花源。

                    

《稼軒祠》

一湖星鬥,猶鳴劍履;

半壁山河,隻誤英雄。


       此聯下筆利落,節奏鏗鏘,上聯隻“猶鳴劍履”四字就把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的抱負與雄心表達無餘。尤其下聯“半壁山河,隻誤英雄”,把辛棄疾一生之奔走,一生之呼籲,為還我河山之奮鬥一生,和“闌幹拍遍”之遺恨盡所包含。我曾題辛棄疾一聯中有一句“平生知己是山河”。辛棄疾一生,最理解他的就是祖國的山河,山河無缺就是辛棄疾的一生所求。可是辛棄疾最終麵對的是半壁河山,豈不是誤了英雄一生之抱負。此聯短短十多字中,能聽得見英雄的一聲怒吼,也聽得見英雄的一聲長歎。



《辛棄疾》

 平戎事業,盡付東流,悵一生書劍飄零,剩說詞壇有飛將;

 許國精忠,不辭南渡,餘半壁山河破碎,待從何處望神州。


    這是作者又一題寫辛棄疾的作品,“平戎事業,盡付東流”,寫出了辛棄疾的心聲。辛棄疾在《鷓鴣天》裏寫道:“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屢次上表陳說抵抗敵人之方略,都未被采納,統治者把他的平戎策看得如無足輕重的連秦始皇焚書都不入類的種樹書了。“剩說詞壇有飛將”,“剩說”二字用得最見功力,既然辛棄疾平戎壯誌難酬,所剩隻有憑詞筆抒發孤憤了。國家不幸詩家幸,國家的破碎與辛棄疾的悲憤,成就了傑出的豪放派詞人。下聯的“何處望神州”,借用辛棄疾《南鄉子》詞之開頭一問為此聯作結,使之餘響回蕩。


                                                         

《馬雲》

從商以信占先機,領時代先鋒,網絡千軍瞻馬首;

為富亦仁稱大善,播人間大愛,情懷一片識雲心。


       這是一副嵌名聯,嵌名聯多有牽強之作,但又多有為之。縱嵌名聯如海,總少見順風揚帆,不是擱淺,就是觸礁,多不順暢。讀沈菁青之嵌名聯隻覺神暢意快,無所阻隔。上聯以馬首言馬雲領先時代,占電商先機。下聯以雲心言馬雲大愛慈善之情懷上居高境。整聯涵蓋了馬雲創業與奉獻,切人切事,讀來未覺嵌名,品之才悟出嵌字之高妙,“馬首”、“雲心”信手拈來,又放之穩妥,遊刃從容,信步隨意。

       我是沒有信心作嵌名聯的,也對讀嵌名聯無多大興趣,不是於情所隔,就是於言所隔。今日讀沈菁青嵌名聯,是她筆下的輕鬆,讓我暢遊無阻。

2020年驚蟄翌日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新銳沈菁青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