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發軔於五代、宋初,興盛於明、清、民國,於今之嶄新時代而成蓬勃之勢。它脫胎於詩賦駢文,發展中又融入了詞、曲、古文等元素,成為一種極富特色的文學樣式,曆久而愈生光芒,謂之國粹而無愧。
時下,各級各類征聯比賽層出不窮,筆者是一名楹聯愛好者,偶也參加征賽卻獲獎項無幾,然曾親自抄錄每次佳作不輟,常讀之、品之、思之、習之,得益良多,現摘出一副談談我的閱讀體會。
題 馬
生涯寄韓昌黎之歎,風骨憑李長吉以懷,縱槽櫪低嘶,猶似蕭蕭鳴塞北;
踏遍其幾萬裏平沙,洞穿彼數千年烽火,願甲兵盡洗,不辭日日放南山。
對一副聯作的賞析無非從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麵來看。就形式則須符合“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六要素的基本規則。此聯是八八五七句式,其語意節奏為“生涯/寄/韓昌黎/之歎,風骨/憑/李長吉/以懷,縱/槽櫪/低嘶,猶似/蕭蕭/鳴/塞北;
踏遍/其/幾萬裏/平沙,洞穿/彼/數千年/烽火,願/甲兵/盡洗,不辭/日日/放/南山。”“吉”為入聲。單邊為古文句式+五言詞句+七言律句。上下聯四個分句末字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上下聯一二分句為句內自對。“韓昌黎”、“李長吉”為人名對;“幾萬裏”、“數千年”數詞加量詞相對,屬對工整,且一言空間之闊,一言時間之久,各有側重,避免合掌。“槽櫪”“甲兵”為互成對,“塞北”“南山”為方位對,“蕭蕭”“日日”為重字技巧,“猶似”“不辭”“低嘶”“盡洗”為狀語加動詞的偏正結構,“縱”“願”為領字,“寄”與“憑”,“其”與“彼”都對極工穩。節奏點位置句內注重了交替,上下聯注重對立,甚工。然“生涯”為偏正結構,“風骨”為並列結構;“踏遍”為述補結構,“洞穿”為偏正結構;“平沙”為偏正結構,“烽火”為並列結構,屬對似未盡善盡美,然可視為寬對亦無不可,不必死扣不化。
綜上,就形式來看,此聯對仗極其工穩,節奏分明,節奏點聲調和諧不差。且充分利用了句內自對,數字對,方位對等技巧,句式豐富,讀來朗朗上口,有酣暢淋漓之快。
下麵從內容的角度說說。一副較好楹聯,應該切合主題,煉字精巧,氣脈貫通,意境優美,充滿正能量。此聯上聯連用2個典故——韓愈《馬說》與李賀《馬詩》,起筆沉鬱,說盡古今多少不得誌者的悲憤與無奈,“生涯”猶言一生不幸,“風骨”則說精神不滅,“低”字很傳神,是對“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人為者無知的控訴。“蕭蕭鳴北塞”則是詩句的化用。上聯四個分句,第三分句呼應了第一分句;第四分句則照應了第二分句,呈現嶙峋奇絕之態,參差交錯之美。下聯“幾萬裏平沙”從空間角度說其廣闊,“數千年烽火”從時間上說其久遠。“烽火”“甲兵”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硝煙彌漫的戰爭畫麵,意境宏偉壯闊,馬是戰爭的見證者,戰爭帶給人們隻有災難。一個“願”字直抒胸臆,“日日放南山”就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意思,代表著和平。整副聯緊扣馬文化主題,通過精妙傳神的煉字,婦孺皆知的典故,一氣嗬成,創造了一個茫遠闊大雄渾的境界,抒發了作者祈望和平的美好願望,的確是一副佳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