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水峻秀,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文化豐富,為文人仕宦提供了吟詠留題詩詞對聯的廣闊空間。清代以來,無論是鄉土人士,還是宦蜀名人,均為巴蜀名勝古跡、人文景點撰作了大量的對聯作品,使全川山水勝跡熠熠生輝。宦蜀名人中亦不乏留下對聯專集之人,他們重視名勝古跡、人文景點,但有荒廢,無不傾心修繕,他們也熱衷於對聯文化藝術,無論走到哪裏,都積極把對聯文化傳播於城鄉山水之間,士紳民眾之中,為巴蜀文化藝術增添了可貴的財富。其所作對聯無不精妙,文詞典雅,運典自如,深諳史跡、史事、人物、文化等,譴詞嚴謹,題詠貼切,意蘊雋永,其學識淵深著實令人敬佩。然而過去人們對此情況少有所知,本文特此挖掘披露七位宦蜀名人的對聯專集,分期以公諸同好。本文中人物的生卒年、功名、職務,除失考而據作者之書外,多依《清代人物大事紀年》(朱彭壽:《清代人物大事紀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後麵不再注釋。
一、四川學政蔡振武的《全省試院楹帖》
蔡振武(1812~1869),字宜之,號麟洲,父廷衡,乾隆四十三年榜眼,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進士,散館授編修。道光二十年(1840)任貴州主考官、會試同考官。道光廿三年(1843)任四川學政。官至廣東肇羅道,降同知,署江蘇太倉知州。
道光二十六年(1846),蔡振武還在督學四川任上,決定改變全省府州考棚統一楹聯的做法,他深入各地考察,參閱各地《誌》《乘》,為全省各個府州考棚撰出各具特色的楹聯,共17副。同年仲秋,蔡又把17副楹聯彙集成冊刊刻,名為《四川全省試院楹帖》,為四川考試史留下一筆珍貴數據。其自序說明了想法與作用:“蜀中試院,曆任皆有楹帖。然率就省署一聯分布各棚,無專指其地者。惟前學使周石芳前輩於重慶,俞苕琴前輩於敘州,有專聯。酉陽試院落成,吾師吳梅梁少空亦撰十聯。而全省未備,殊缺憾也。使者不揣固陋,於各棚校士之暇,采取誌乘大略,參以管窺,綴成此編。非敢與前人爭能,亦以見此邦山川人物各有所長,俾生斯地者聞風興起也。駪征倥傯,琢句未工。弇鄙之譏,知所不免。彙而存之,冀留他年鴻爪雲爾。道光丙午(1846)仲秋、督學使者、浙西蔡振武記。”蔡此之舉可謂有史以來首創,對後世影響頗大,之後各地試院、書院紛紛掛聯。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對聯大師、第一個編著楹聯係列叢話的梁章钜,正在編《楹聯三話》,聽說蔡振武此舉後,專程去杭州會晤於他,承蒙贈以此冊。因覺得各省擁絳帷、持玉尺者不乏其人,如果使所有好事之人,生花之筆,均撰書院試院對聯,豈不蔚成宏觀,大可為吾編生色!於是將蔡振武之聯全部收入《楹聯三話》(梁章钜:《楹聯三話》,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十二月刊刻版)。有趣的是,前幾年有人把蔡振武這17副楹聯,張冠李戴為楊重雅之作,發於網上廣泛訛傳。
有關人物簡介
蔡振武自序中所說的前三個四川學政是:
周石芳(1765~1824),名係英,字孟才,號石芳,湖南湘潭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曆任編修、侍讀學士,山西、福建學政、戶部左侍郎、入直南書房擢太常寺卿、工部侍郎、江西、江蘇學政、戶部左侍郎,卒於任。有《周侍郎奏議》、《北遊小草》、《雪鴻軒日記》、《海粟居士詩文集》等。嘉慶九年(1804)在四川學政任上。
俞苕琴,曾任廣西平樂太守,嘉慶十年(1805)任四川學政。
吳梅梁(1786~1836),名傑,字卓士,號梅梁,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少能文,為阮元所知。以拔貢生應天津召試,二等,充文穎館謄錄,書成,授昌化教諭。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選庶起士,授編修,遷禦史,道光二年(1822)督四川學政,後任吏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遷內閣學士。連典順天鄉試及會試。
梁章钜(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退庵,福建福州人。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蘇布政使、甘肅布政使、廣西巡撫、江蘇巡撫等職。為官有績,並積極配合林則徐嚴禁鴉片。一生共著詩文近70種。其在楹聯創作、研究方麵的貢獻頗豐,乃楹聯學開山之祖,有《巧對錄》、《楹聯叢話·續話·三話》,還想繼續出《四話》、《五話》。但兩年後,這位楹聯大師就逝世了。
蔡振武試院楹聯賞析
題成都府考棚
江漢鍾靈,二千年天府廓名都,看大雅扶輪,淵雲嗣響;
峨岷擢秀,廿四屬人文循正軌,詔諸生鼓篋,鄒魯同風。
大雅扶輪,大雅,《詩經》中的一部分;扶輪,在車輪兩翼護持。指維護扶持正統的作品,使其得以推行和發展。淵雲,指的是王褒和揚雄。王褒,字子淵,四川資陽人,西漢著名辭賦家。揚雄,字子雲,西漢官吏、學者,成都人,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鼓篋,謂擊鼓開篋,古時入學的一種儀式,借指負篋求學。鄒魯,山東與鄒縣,借指孔子和孟子。此聯概述成都府有兩千年曆史,這裏鍾靈毓秀,一直有王褒、揚雄在維護扶持正統的作品,繼承前人的事業。全省二十四屬地的人文均遵循正軌,培育學子與孔孟相同。
題重慶府考棚
誦左思蜀都賦,江漢炳靈,文物媲西京,郡合有、茂才異等;
讀王勃益州碑,賨渝變俗,儒風被東魯,客休歌、下裏巴人。
《蜀都賦》,係左思的“三都賦”之一。此賦頗為細致地描述了巴蜀的物產、山川、風俗等。益州碑,王勃此碑全名為《益州夫子廟碑》》,被認為是“宏偉絕人,稀代為寶”。碑中對於孔子的稱讚是耐人尋味的,他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把孔子的地位往上拉。聯語說,每當誦讀左思蜀都賦,就感到巴蜀的物產、山川、風俗都煥發、閃爍著靈氣,這些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可以與長安媲美,因而會產生眾多的優異秀才。而如誦讀王勃的益州碑,巴渝包括土家族等的各族風俗,因受到魯國儒風的教化而無不發生變化,人們再也不會認為他們還在唱下裏巴人式的歌曲。
題保寧府考棚
秦棧連雲,看砥路同遵,劍閣塵清,不用青天歌蜀道;
巴山話雨,喜故人出守,玉堂墨妙,乞將粉本繪嘉陵。
保寧府,即今天的閬中。聯文意為,這裏雖然連接陝西的棧道,巴山的夜雨,但而今卻能夠共同遵循平坦的道路,劍閣雄關也已無塵土,人們不再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更喜不少故人均成為由京官出為太守,在同行中成為最佳者,以精妙的畫稿描繪嘉陵美景。
題順慶府考棚
史筆晉稱良,何事陽秋尊魏統;
儒林宋有傳,欲將剽銳化賨人。
順慶府,即今南充。當時徐新齋太史正出守巴西,提調試事,此聯即為徐所題作。徐新齋(1807~1864),名之銘,字警堂,號新齋,貴州開泰(今錦屏)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授編修。曆任陝西潼關道員、湖北、湖南、雲南按察使。鹹豐八年(1858)授雲南巡撫,鎮壓回民、苗民起義。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石達開部由黔入滇,回民起義軍李俊部乘勢攻陷省城,殺雲貴總督潘鐸。他以未能先事防範,被革職。陽秋,指《春秋》、史書。晉時因避晉簡文帝鄭後阿春諱,改春為“陽”。聯意說,執史筆之人在晉時是正直的史官,為什麼三國誌作者陳壽(陳壽是南充人)以魏為正統?南朝劉宋時範曄撰的《後漢書》中有《儒林傳》,欲把這裏強悍勇猛的人民化為土家族。
題敘州府考棚
到此間、三水通流,激濁揚清,試向岷江分上下;
念當日、諸戎即敘,詠仁蹈德,至今僰道被文章。
敘州府,即今宜賓。宜賓分又稱戎州,故下聯有“諸戎即敘”。諸戎,古代稱眾少數民族。詠仁蹈德,以歌舞褒揚德政。《後漢書·班固傳》:“下舞上歌,蹈德詠仁。”僰道,古縣名。漢時為僰人所居,故名。王莽時曾改稱僰治。地在今宜賓縣境。見《漢書·地理誌》。僰,古代稱西南地區的某一少數民族。聯意說,這裏三江彙流,能像江水一樣抨擊壞人壞事,褒揚好人好事。想往日敘州的今天,人們以歌舞褒揚德政,全境內都布滿了文章。
題夔州府考棚
倒峽瀉詞源,孰障東川,惟有韓文淩八代;
乘槎來使節,每依南鬥,莫吟杜句悵三秋。
夔州府,即今奉節。聯意說,三峽好像在倒瀉文詞之源,而奉節位於四川東部,有誰能防堵縱橫奔流的各條河流,引導它們向東流入大海?隻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下比“南鬥”乃是用杜甫《秋興八首(二)》句為典:“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鬥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題龍安府考棚
居廉讓之間,莫教風俗移人,盛名難副;
綜歲科而試,敢曰權衡在我,僻地無才。
龍安府,即今平武縣龍安鎮。此聯說居住在風俗醇美之地,不要再移風易俗了,以免盛名不副。看每年科考的平衡取舍在我,這裏雖是偏僻之地,豈會沒有人才嗎。
題寧遠府考棚
聲教訖南天,滇海通波,玉斧畫河嗤往代;
文章溯西漢,邛都按部,錦衣諭蜀豔當年。
寧遠府,即今西昌。此聯說這裏宋太祖止於聲威教化,他當時正在集全力穩定內部,不敢進取,在地圖上用玉斧畫大渡河以西(雲南)說,河外不是我的土地。若說文章追溯“西漢兩司馬”,其實西昌在春秋時已為邛都國,並按部族而居,他們身穿的錦衣華服,在川渝是很豔麗的。
題雅州府考棚
名跡問邛崍,為孝為忠,與爾輩、沉吟出處;
邊謠采黎雅,恒風恒雨,願斯文、感召和甘。
雅州府,即今雅安。恒風恒雨,《漢書·五行誌》講世間怪異的天氣,有六恒之說,即:恒雨、恒奧、恒寒、恒風、恒陽、恒陰。其中恒雨見於五事之貌之不恭目下,又稱常雨,所謂“上嫚下暴,則陰氣勝,故其罰常雨也。”此聯把雅安的氣候說得有史有據。舊時黎雅(今雅安天全)歌謠就說,這裏經常持續不停的大風常雨(所以雅安稱雨城),現在斯文昌盛,願它能感召甜美之味、風調雨順。
題嘉定府考棚
萬壑秋雲,看挹翠浮藍,露冕風前迎九頂;
一江春水,願紆青拖紫,霓裳天際會群仙。
嘉定府,即今樂山地區。此聯未著眼於重文興教,而是重點突出南宋抗元山城之一的九頂城,對樂山當年抗擊元軍,受到皇帝恩賜而加以讚頌。九頂,實際是由三龜城、九頂城和烏尤城三座城成,三龜城位於烏龜山和東岩山上,九頂城位於淩雲山上,與三龜城相呼應。建於南宋末年,為四川南宋抗元山城之一,而今僅有遺址。露冕,官員治政有方、皇帝恩寵有加的典故。見陳壽《益都耆舊傳》:“郭賀拜荊州刺史。(漢)明帝巡狩到……特見嗟歎,賜以三公之服……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見此衣服,以彰其德。”
題潼川府考棚
移孝即為忠,在昔揚言嘉學士;
讀書先識字,莫將幹祿笑平原。
潼川府,即今三台。清雍正十二年(1734)設,府治三台,轄三台、射洪、鹽亭、中江、遂寧、蓬溪、樂至、安嶽共八縣。移孝即為忠,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語出《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這是儒家思想最有特色的一個核心理念。幹祿,舊指鑽營當官,追名逐利。幹,追求。祿,俸祿。《北史·齊諸宦者》:“猶以波斯狗為儀同、郡君,分其幹祿。”此聯著眼於忠義與好學,說為了忠義,甚至應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往昔的《孝經》已把它作為嘉獎學士廣泛揚名了。儒家注重考據訓詁和文字音韻,窮經必先識字,識字必先審音,由訓詁通大義,這都要從小學入手,文字學又稱小學,在傳統國學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基礎性地位。不要學戰國時平原君趙勝,用高官厚祿收養食客至數千人。
題綏定府考棚
州升為府,增二邑於鄰,舊治號通川,多士顧名,嚴辨夫、聞也達也;
歲兼以科,閱三旬而畢,新知培藝圃,諸生勤業,慎戒乎、暴之寒之。
綏定府,即今達州。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設,轄達縣、東鄉(今宣漢)、新寧(今開江)、渠縣、大竹、大平(今萬源)共六縣。北宋965年名達州。明朝1376年降州為縣,1514年複升為府級州。達州,在隋大業三年(607)、唐天寶元年(712),兩次由通州改為通川郡。此聯著眼於解釋達州地名的含義和勸勉學子要有恒心。《論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孔子說:“這是名氣,不是‘達’。所謂‘達’,就是質樸正直而好尚信義,謹慎考慮別人的言語,留心觀察別人的神態,考慮著謙虛的對待別人。這樣的人,在國家做官時必定會‘達’,在大夫家做家臣時也必定會‘達’”。求學切莫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孟子》:“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夠生長的。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
題眉州考棚
千載詩書域,坐修竹林中,盡饒佳土;
四賢桑梓地,問斜川集後,誰嗣高文。
眉州考棚之聯難免不說三蘇,因此這裏是傳誦千載的詩書城,在修竹林中談詩論學的都是優秀人才。三蘇加蘇軾之子蘇過四賢的故鄉,蘇過《斜川集》後,誰能繼續、繼承,發揚光大。
題邛州考棚
地接蓉城,前哲仰遺型,有講學名臣,尚留書院;
帖傳竹杖,此邦挺高節,笑尋源使者,不貢人才。
邛州,即今邛崍。此聯寫得切地切人切事,重點突出,用典恰當,頗具特色,上聯頌魏了翁,下聯說《邛竹杖帖》史事。曆史上邛州最著名的文化人莫過於魏了翁。魏了翁,南宋人,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因以武學博士對策諫開邊事,被劾狂妄,改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出知嘉定府,以養親歸裏,築室蒲江白鶴山下,授徒講學。後人為紀念他,又建邛崍鶴山書院。帖傳竹杖,指王羲之《邛竹杖帖》,又名《邛竹帖》(邛竹,也作筇竹,既邛崍地區所產羅漢竹),是王羲之十七帖之一。帖是寫給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原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帖文大意:去年夏季您送致的邛竹杖,都收到了。此間士人中許多人年紀已老,我隨即將這些邛竹杖分送給他們了,並告知他們是您從遙遠的益州送來的。
題瀘州考棚
雁塔表鴻題,千佛蟬聯,試數涇南文盛;
馬山欣驥附,一時驂靳,行看冀北空群。
雁塔鴻題,即雁塔題名。指古代科舉考試進士及第的代稱。唐朝新中進士,均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內題名,故用以代稱進士及第。白居易二十九歲考中進士後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為佳話。另外,武舉則在小雁塔題名。此聯用了個很冷辟的地名涇南,唐代時瀘州轄下有涇南縣(今納溪區東南),故用以代指瀘州,好與冀北相對。而冀北空群又巧用一典故:伯樂一過冀北,冀北的良馬就被挑選殆盡,喻優秀人才或珍貴物品被挑選一空。意思願這裏的學子依附名人而出名,緊隨之後,成為優秀人才。
題敘永廳(屬附試於此忠州)考棚
桃李種新陰,佳士如林,異日期為華國選;
梓桑懷讜節,前賢在望,諸生莫負大州名。
華國,光耀國家。華是動詞、形容詞。陸雲《張二侯頌》:“文敏足以華國,威略足以振眾。”前賢,指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中唐賢相、浙江嘉興人陸贄,以疏論裴延齡貶忠州別駕,在忠州去世。追贈兵部尚書,諡號“宣”。此聯意為而今培育新的學子,希望優秀人才眾多,今後成為光耀國家的人選。作為浙江人蒞此忠州,不禁使我懷念曾經的有正直氣節的前賢陸贄宣公。在前賢的激勵下,秀才們切莫辜負這大州的名聲。
題酉陽州考棚
絕磴躡天梯,鳥道窮幽,惜此地、未來靈運駕;
名山留洞府,龍威探秘,問諸生、誰是茂先緣。
酉陽州,州治始於唐武德四年(621),時名務州;元、明朝為酉陽州,明洪武五年(1372)兼置酉陽宣慰司都元帥府;乾隆元年(1736),升酉陽縣為酉陽直隸州,實行以州代縣,領秀山、黔江、彭水三縣。此聯意在讚頌酉陽清幽秀麗的山水,可惜著名的山水詩派開創者謝靈運,未能駕臨遊賞。期盼這裏的秀才學子,能像西晉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張華(字茂先),不畏皇帝的威風,深入二酉藏書洞中尋獲古書典籍。明朝張岱的《琅嬛福地記》曾詳細記錄描述了張華入洞獲書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