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華,針線尚存強漢史;
盛裝以盛,衣冠猶帶大唐風。
——風雨同行
裙裾婉秀,姿韻千年,清流時夢;
衫袂聯翩,容情萬種,漢尚華風。
——劉 微
冕服華章,中有禮焉,王故垂裳而治;
褒衣博帶,但求美耳,人今舞袖斯潮。
——流光永易
衣冠雖是皮毛事,表裏文華,俱彰國祚;
厚薄莫為今古爭,漢唐襟袖,首掩時雄。
——李 強
稟上國衣冠,材藪軒轅,雖涅不緇,坦示襟懷於右衽;
延文明血脈,法宗周禮,由衰及盛,長昭風骨柱中天。
——呂淳民
翻新之製,複古之行,作秀莫跟班,但願漢家留本色;
秦韻以承,唐風以繼,走台方搶鏡,當崇周禮葆初心。
——遠 方
誰堪承虎氣,強如漢,盛如唐,衣冠未有一言,沸騰血脈;
我亦是龍人,秀以袍,辨以衽,粹美相傳百世,茁壯精神。
——康黎明
徽儀華國,軒禮傳宗,煌煌者漢袷唐巾,豈必樓台昭社稷;
韋褐皆輕,簪纓盡貴?落落乎存精去粕,莫因風雨敗衣冠。
——楊誌峰
〖點評〗 這副作品,對於語言的生熟拿捏度把握得最到位,用典貼切,意象厚重。上起極盡雅詞述漢服之大美和對中華文化的表征作用。“豈必樓台昭社稷”,一語醍醐,將漢服提升到國家精神表征層麵。下起設問切入點新穎,辯證地指出應不以著裝者之貴賤來看待漢服,應存精去粕,彰顯其精神實質。不足之處是在對“熱”現象的詮釋評論上力度略顯不足,“風雨”一詞言猶未盡,可榷,如在尾結有超然表現,或可更佳。(李忠雲點評)
▲江蘇省楹聯教育基地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著漢服吟誦古詩詞。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表演精彩節目
路偶現古人之右衽,其姿搖曳,且無論仕女羅裙,蕭郎衣袖;
世久罹媚外以西風,今帔霓裳,或能複盛唐榮耀,大漢威儀?
——牛 磊
褒衣廣袖,趨熱豈無因,昭人文外賦於形,班序平添儀式感;
大國昌年,圖強皆有夢,襄絲路重彰其美,采章丕振漢家風。
——樓立劍
〖點評〗 此聯未從漢服的發展和漢服熱著筆,而是獨辟蹊徑,用“褒衣廣袖,趨熱豈無因”探尋漢服熱的成因。上聯後兩分句“昭人文外賦於形,班序平添儀式感”看似給出了漢服熱的成因,其實,這隻是漢服的外在作用,是表麵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下聯:“大國昌年,圖強皆有夢”。祖國昌盛了,自然,文化自信就增強了。服裝,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濃縮。漢服熱的形成也就是必然的了。“襄絲路重彰其美”更是把漢服熱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聯係起來(一帶一路也稱新絲路),“采章丕振漢家風”,更是說出了美好的願景。任何一個國家的終極影響力都是靠文化來實現的,是通過文化來改變人的生活方式的。所以,漢服熱對中華實現偉大複興是一種助力。(常文斌點評)
循古從裙袂翩翩,點脂粉猶新,世相噓已忘其衷,徒懷其表;
感時對形容楚楚,哀風流難見,國之盛在興禮節、在複衣冠?
——於 婷
〖點評〗 這副聯用語清新、評章有度、技法嫻熟,由表及裏,誠為佳製。不足處在於下結承句到轉合設問上存在矛盾,“哀風流難見”是對偽熱現象的批評,但轉合上提出疑問的“複衣冠”也許是表象,“興禮節”則肯定是國盛之象,二者不是統一體,有表裏、形式和本質之別,由此一分析,就顯得承轉合之間鋪墊不夠。
另外,這上下結的“其”和“在”字,是一種特殊的不相對式自對,表麵看起來還有破律之嫌,但實質上是對格律的一種變通。(李忠雲點評)
▲河北美術學院畢業典禮,師生均身著漢服,甄忠義校長為學生頒發學位證書。
自仰韶以正華冠,引交領風流,右衽春秋,袖舞乾坤山嶽老;
從嫘祖而姿夏裔,修深衣氣質,襦裙時尚,裳揚鼎祚漢家興。
——雪 原
黃帝垂衣裳,周公定禮法,遂教四海歸心,江山一統,冠儀一統;
飄飄乎雲袖,采采兮羅裙,每若嫦娥奔月,綽約無加,風雅無加。
——月涼如水
寬玉袂方生逸態,飾紋章以象天形,千載而來,南渡未拋真祖祀;
承高風豈必機心,傳異代何妨己任,九霄之下,中興忍棄漢衣冠?
——李抱真
〖點評〗 上聯前兩分句寫了漢服的一些特點。這裏的“紋章”其實應該是“章紋”,指中國古代帝王、王公、百官服飾上所繡繪的圖案,以別其身份等級。古製,於玄衣、薰裳上繡繪各種圖案。《尚書·虞書·益稷》中舜帝與大禹的對話:「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這段記載指明舜帝製定禮服製度。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十二章紋。其含義為: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龍能變化,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應機布教而善於變化;山,取其能雲雨及鎮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鎮重安邦四方;華蟲屬雉類,取其有文彩、耿介的本質,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謂宗廟之鬱鬯樽,虞夏以上取其虎彝、雉彝,虎取其猛,雉取其智,或說取其孝,以表示王者有深淺之識,威猛之德;藻,水草之有紋者,取其潔,象征冰清玉潔之意;火,取其明,火焰向上,有率土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潔白且能養人之意,象征王者有濟養之德;黼,即畫金斧形,白刃而銎黑,取其能斷割之意;黻,作兩弓相背形,謂君臣可相濟,見惡改善,同時有取臣民有背惡向善之意。禮服中各種飾物及十二章紋,不僅為裝飾美化服裝,更重要的是區別等級。《禮記·明堂位》曰:“有虞氏服韍,夏後氏山,殷火,周龍章。” 《周禮注疏》記載,周代有官職名為“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周朝將日、月、星辰三章畫在旗幟上,而用於祭祀的禮服隻保留九章,並且采用“玄衣纁裳”。即《左氏春秋》所謂的“三辰旂旗,昭其明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公爵八命故用八章,侯爵七命、伯爵五命,故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級。不過,《周禮》本身並沒有記載十二章紋之製,隻是說“王之吉服”有“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即所謂“天子六冕”。隻是以後注疏《周禮》的人都一致認為周禮中有十二章紋之製。在《後漢書·輿服誌》中說:“天子備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華蟲以下子,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從舜帝開始,之後王朝更替,紋飾各有不同,一直到清朝結束,貫穿在帝王的禮服中。下聯第一分句指漢服運動背後有利益驅動,第二分句則提出了更高要求。出彩的是上下聯的結句。上下聯的結句中運用了互文修辭手法。南渡,指晉元帝避亂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之事。當時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下,史稱“衣冠南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漢服文化都沒有斷,可見其強大的生命力。我們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複興,怎麼能夠放棄漢衣冠?這一聲拷問足以振聾發聵!(常文斌點評)
齊袖領對襟莊重,束襦裙疊褶豔明,靡萬種風情,自出東方留古雅;
秀采裝冕服謂華,彰大國禮儀稱夏,溯千年族裔,但教右衽正衣冠。
——劉 舟
〖點評〗 這副聯,自對手法運用嫻熟,對仗工整。不足之處在於下聯三分句蓄勢不足,與尾結的轉合上顯牽強,如能在三、四分句轉合上下些功夫,對漢服熱現象的生發評章,當為更佳。(李忠雲點評)
華夏衣冠升熱度,乃時代強根,何言虛也秀焉?看千年國粹,彰揚氣質;
禮儀魅力領新潮,唯核心導向,應許扶之引矣,教一族非遺,啟迪精神。
——李家橋
衣冠洽上國雍容,合禮儀之大、服章之美,文化允傳承,迭起淳風興右衽;
形製涵東方韻味,慨功利者圖、儒雅者妝,貶褒宜辯證,還憑望眼作前瞻。
——李忠雲
〖點評〗 我們華夏民族是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在古代,衣冠不僅僅是服飾,還是一種禮儀製度。《左傳》裏邊說得很明確:“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右衽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上聯介紹了漢服的重要意義、作用和漢服熱的興起。下聯表達作者對漢服熱清醒的認識。“貶褒宜辯證”言淺而意深:要在全社會大規模恢複漢服,僅僅靠幾個漢服愛好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商家的大力推動。二者相輔相成。商家將本求利,是無可厚非的。評價商家的標尺,要看他的行為對整個社會產生的影響,而不是道德標準和風雅情懷。對商家不當貶斥或要求商家都必須是道德楷模,反而不利於漢服發展。結句“還憑望眼作前瞻”,言有盡而意無窮。“前瞻”看似是對漢服熱的展望,實則是說:要看到漢服熱背後的推動力——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常文斌點評)
是五千年自信複蘇,更青衿儒雅,蓮袂婀娜,摯愛何深,溯源在後昆血脈;
看九萬裏江山睿變,許文化多元,衣妝個性,曠懷益甚,趨步於盛日漢唐。
——雲淡風清
一襲載漢唐氣象,幸幾千年襟懷周禮、袂帶秦風,恰華服重新,期之以夢;
九州崇龍馬精神,慨多少事溫度徒升、熱情空老,若人心尚古,焉在其衣?
——王一中
〖點評〗 這副作品,除了風格的雅俗共賞,主要在於立意的合理超脫,縱觀作品,大多數圍繞漢服的曆史和評論熱現象展開,王一中老師獨辟蹊徑,亮出了“若人心尚古,焉在其衣?”的觀點,似脫離主題而實切本質。(李忠雲)
軒轅作冕初成,堯舜垂裳而治,紋章為貴,形製獨尊,上國顯威儀,一脈猶傳華服飾;
郭靖投江不棄,鄒容奮筆長籲,氣節彌堅,情懷未變,神州歸正統,千秋尚重漢衣冠。
——周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