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讀到方留聚先生一副題詠鬆樹的對聯,品賞之間,頗受啟發。
幽色出凡塵,雪作裳,霜拂袂,獨處斷崖懷勁骨;
朔風呼舊雨,梅為友,竹是鄰,疏橫野陌起濤聲。
佳聯是好詩,意境是其核心。此聯稱佳,首先是意境深遠。立意,是一件藝術品表現的出發點和歸宿。此聯僅在立意上,即可看出作者深邃悠遠的思想境界和儒家“君子”形象的審美情趣。上聯已寫出了“鬆“超凡脫俗的個體品性,下聯又深入開挖“鬆“的群體特征及其”起濤聲“的效果。這猶如寫一個人,上聯寫“修身立命”下聯寫“處世作為”,從而憑借“鬆”塑造出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這與其說是構思巧妙,不如說是審美高深。
上聯中寫“鬆”的個體品性,手法虛實結合,先虛後實。起句摘引唐李群玉詩句“幽色出凡塵”,為作品增容。擬人和象征手法的成功運用,讓人們對“鬆”不以色彩張揚的外色(“幽色”)和不同凡俗的內質(“出凡塵”)有整體欣賞。這一整體的虛筆描寫之後,又接著運用暗喻進行實筆描寫。“雪作裳““霜拂袂“描寫其肖像;“獨處““斷崖“烘托其精神品格之“勁骨”。 這裏對“鬆“的枝、葉的描寫,值得特別玩味:不說出這些本體,直接寫喻體“裳”“袂”,這種暗喻的藝術效果,形象、生動、鮮明,增添了作品的趣味。
下聯在構思上的橫向拓展,是一個值得感歎的創新:第一是創作靈感的閃現。下聯以環境描寫的客體與上聯描寫的“鬆“這一主體,正好形成舒張的兩翼。第二是意義上的遞進。這一遞進,使被吟詠之物的性格更為完整和深透,從而出類拔萃於同題作品。第三是活用”歲寒三友“典故。”朔風呼舊雨“,似乎可以多解:”在朔風中呼喚故友“或”憑借朔風呼喊故友“或”朔風在呼叫故友“。無論哪一種理解,都不僅不妨礙、反而彰顯了”鬆“與”舊雨“”梅’和“竹”的共同秉性,那就是傲寒、堅強、從容。結尾句的“疏橫”,當是典用北宋詩人林逋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詩寫的是梅,方聯借來與“三友”共享,頗為得當。“鬆”與“友”“鄰” “疏橫”於曠野小路,一起在“朔風“中”起濤聲“,這該是多麼壯觀的畫麵和雄渾的旋律啊!至此,這幅憑借對聯作的畫完成了,而比畫麵更深廣的是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至此,作者藝術創作的目的也達到了,他通過對”鬆“的吟詠構築起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這副對聯的對仗技巧較高,為主題的表現提供了技巧的保證。一是上下聯舒張兩翼,形成結構和意義上的對稱美。二是同類或者鄰類詞相對。例如“幽色”“朔風、”“凡塵”“舊雨”、“斷崖、”“野陌”,都增強了作品文學性和趣味性。三是互對中有自對。”雪作裳,霜拂袂“”梅為友,竹是鄰“,不僅充分展示了楹聯藝術的特點,而且為狀物寫景起到了特別的效果。與此同時,用詞的精準尤其是動詞推敲的精準(除“懷”略顯輕率之外),使作品中的意象群鮮活、靈動,強化了詞語的張力,增強了全聯表現的力度,也是此聯的賞點之一。
這副對聯,如同作者所吟詠之“鬆“,具有獨到的思想性和獨立的藝術個性,不僅是楹聯同題作的佼佼者,就是與同題的詩詞相比,也自有其藝術上的許多優勝。
在賞讀方留聚先生這副對聯的過程中,我感悟到,作為一種千百年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通俗的文學體式,楹聯同樣可以寫出思想性、藝術性兼美的作品,達到與詩詞一樣的審美高度。但要寫出優秀的楹聯作品,就得要在構思立意、某局布篇、遣詞造句、修辭特別是對仗手法上下功夫。而作者,也需要練就精神思想、人文情懷、審美觀照、語言文字、藝術表現等多方麵的修養。
楹聯非小道,藝術見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