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懸三鏡無歧路;
牢記十思有警鍾。
本對聯標題《贈人民公仆》,即賦予為大眾服務人員的寄托贈言。上聯比“長懸三鏡無歧路”,是期望公仆們常將“三鏡”置於麵前,認真對照自己、他人和國家。從衣冠穿著舉止形象,到國家曆史成敗興衰的前車之鑒,再到周圍人群、社會環境多方麵以鏡為鑒,端正自己,完善自我。“三鏡”典自《舊唐書》:魏征病逝,太宗吊唁,痛哭失聲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下聯比“牢記十思有警鍾”,寄語人民公仆牢牢銘記十思,保持警鍾長鳴。“十思”典故出自《全唐文》“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於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諫疏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其文借物言彼,從正說、反說兩方麵論述,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眾民能擁戴保護君主,也能顛覆推翻君主。全聯詞性對品,結構對應,對仗工穩,節律合拍,形對意聯,大巧似平。上下比句中“長懸”對“牢記”,偏正詞組對應;“三鏡”對“十思”,“三”對“十”數詞對品,數詞直接修飾名詞,屬偏正詞組,結構對應;“無”對“有”,反義詞對仗;“無歧路”對“有警鍾”是述賓詞組結構對應。本聯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平仄對立,這就構成了平仄和諧,韻律和美。
縱觀全聯構思精到別具匠心,作者以曆史典故喻古鑒今。文中樸素的語言、靈活的筆觸、精辟的見解和構思,折射出中華傳統辯證思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水乳交融,反映出桑榆暮年耄耋前輩對革命後昆感情寄托和政治關愛。總之,作者用詞精當博古通今的厚重文化底蘊及高深精湛的楹聯藝術,堪稱一副言情並茂的精品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