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溫州洞頭海廊
呂可夫
響雪欲分千棹白;
橫竿可釣一屏青。
賞析:
這是《中華楹聯報》2018年12月5日第3版《首屆“當代對聯創作金獎”獲得者作品展示》文中第一位作者呂可夫先生的第一副佳作,聯題《溫州洞頭海廊》。
呂可夫,長沙市楹聯家協會主席,自2005年創作至今,佳聯無數,獲一等獎近90次,榮獲2007年度“中國對聯創作獎”,2014年獲“聯壇十秀”稱號。
洞頭是溫州市轄區,陸地麵積172.50平方千米,海域麵積2652平方千米,有“東海明珠”“百島洞頭”之美稱,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洞頭景區景點很多,如臨海懸崖棧道、望海樓、東沙漁港、東嶴漁村、半屏山景區、仙疊岩景區、紅石灘、大瞿島景區的響雪亭,等等。
如何在短小的一副聯中概括出“百島洞頭”之特色,著實要費盡心思,呂可夫先生選取了海島最具代表性的海浪、帆船、垂釣等來精心描繪,立足點即海島長廊某處,著眼點就是以上景區景點之一,或兼而有之,亦或是剪裁幾個意象藝術地組合在一起了吧。
上聯“響雪欲分千棹白”的“響雪”二字,意即“響聲如雷,浪珠似雪”,巧妙而又形象地寫出了浪花的形、勢、聲、色,綜合運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起首若驚雷炸耳,極具感撼力,吸引了讀者的眼球。洞頭大瞿島景區有景點“響雪亭”,遊客站在亭上,眺望海麵,浪濤一層推一層,拍打在礁岩上,濺起的浪花如一簇簇白雪,並發出一陣陣雷鳴般的響聲,如雪般的浪花衝擊著千帆競發的漁船(遊船),仿佛是想把這種晶瑩剔透的珍珠顆粒贈送給它們。浪濤原本是惡狠狠的,但作者一個“欲”字一個“分”字把它們寫得溫情脈脈,可愛至極……哪裏還可尋覓“響雪”這樣的美景?讀後,讓人不僅惋惜地聯想到萬州已消逝的“石琴響雪”之勝跡,也憶起清代曹鋡《坐響雪亭》中“山湧濤千尺,晴堆雪一溪”之詩句。
如果說上聯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千帆擊浪”圖,那麼下聯“橫竿可釣一屏青”就是一副靜謐的給人以無限遐想的“垂釣圖”。垂釣者是薑太公式的釣權者?還是唐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寂寥的“蓑笠翁”?或是唐鄭穀《淮上漁者》“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中以漁為生的“漁者”?亦或是唐胡令能《小兒垂釣》中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的“稚子”?皆不是!而是一位身著唐裝的老者靜靜地坐在“十八釣魚台”,橫著長長的漁竿,在一碧如鏡的海麵上垂釣,這是一副盛世遊客與“綠水青山”和諧相處、無憂無慮暢享悠閑生活的美好畫圖。再用心細想,這不正是當今決策者所擘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藍圖嗎?
此聯對仗工整,構思精巧,動靜結合,天人合一。“白”“青”二字壓軸放在聯尾,突出了洞頭風起浪翻時浪花之清之白,風平浪靜時一碧如鏡的海水之靜之青,藝術地再現了洞頭海島之美。寥寥十四字,如詩似畫,色彩素雅而眩目,氣勢宏大而穩重,意蘊豐富。讀後,讓人不禁生出快快去“東海明珠”——洞頭海島遊賞一番的念頭。
作者簡介
田時華,1969年生於湖北荊州,中學教師。網名:石話,石話詩說,喜愛詩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現任 《離湖詩聯》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