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號名區,周回三百裏中,吳武陵之孤峰,夏桂洲之別業,天冠帖寫於承旨,雄石跋記於文安,山水鍾靈,鬱起人文標物望;
吾鄉多俊傑,俯仰一千年內,高都憲之大節,謝侍郎之孤忠,水利著論於客談,循良留芳於國史,風規自昔,群開後學作先聲。
作者簡介
姚步瀛(1820-1870),號密齋。江西貴溪市耳口鄉梅潭姚家人,同治四年(1865)乙醜科進士。同治六年(1867)初,任湖南慈利知縣,期間,他在減稅、興學、治獄等各方麵,“特多惠政”(吳恭亨評價)。同治九年(1870)四月二十日,病逝於任上,終年51歲。著有《所性軒遺稿》。
注 釋
1、吳武陵之孤峰:吳武陵(?-835),初名侃。貴溪人。唐元和二年(807)進士。拜翰林學士。初為裴度所賞識。元和三年,因得罪流放永州,與柳宗元交厚。《新唐書·藝文誌》載:吳武陵有書一卷,詩一卷,《十三代史駁議》十二卷。吳武陵之父吳緬,字弱齡,祖籍河南濮陽,因迷戀貴溪山水,遂定居於此,曾於貴溪南郊五麵峰下讀書,五麵峰因之而諧音吳緬峰。
2、夏桂洲之別業:夏言(1482- 1548),字公謹,號桂洲,貴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內閣首輔。被嚴嵩排擠去官,回家鄉貴溪,在象山書院建“象麓草堂”。
3、天冠帖寫於承旨:指趙孟頫《天冠山題詠詩帖》,詩帖遍寫天冠山二十四景。天冠山在貴溪城南1公裏處,有三座山峰品峙而立,故稱三峰山。又因其巔方正,兩隅垂桃如冕,又稱天冠山。趙孟頫累官翰林學士承旨。
4、雄石跋記於文安:陸象山(1139-1193),名九淵,字子靜,號存齋,諡文安。金溪縣青田人。宋乾道八年(1172)進士,曾任隆興府靖安縣主簿,建寧府崇安縣主簿。淳熙九年(1182)任國子正,後任刪定官,淳熙十四年至紹熙元年(1187-1190)主管台州崇道觀,以祠祿官閑居。陸九淵自金溪到貴溪,創“象山精舍”,在象山講學五年,先後求見問學者“逾數千人”。紹熙二年(1191),陸象山奉記知荊門,一年後逝世,諡文安。陸九淵撰有《跋資國寺雄石鎮帖》。
5、高都憲之大節:高明(1422-1485),字上達,明朝貴溪桐源(今童源)高家人。年少時因事母以孝而聞名,明宗景泰二年(1451)進士,官至山東道監察禦史、河南巡撫、大理寺丞、南京右僉都禦史、左僉都禦史、福建巡撫。都禦史,別稱都憲。明程敏政有《都憲貴溪高公哀挽》詩。
6、謝侍郎之孤忠: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江西貴溪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詩文豪邁奇絕,自成一家。擔任六部侍郎,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據《宋紀一百八十二卷》載:團湖坪戰敗後,謝枋得“棄妻子,負母,變姓名,走建寧唐石山轉茶阪,每東鄉號哭。”元軍懸賞稽捕謝枋得家眷。於是,謝枋得妻李氏,子定之、熙之在貴溪被俘。李氏自縊殉節;枋得弟君澤、君烈、君禹也都先後遇難;女兒葵英悲慟至極,投水而死。被俘不屈,在北京絕食死義。著有《疊山集》。
7、水利著論於客談:徐貞明(約1530-1590),字孺東,貴溪人。隆慶五年(1571)辛未科進士。知浙江山陰縣。萬曆三年,征為工科給事中。著《潞水客談》,為明代關於西北水利的重要著作。
8、循良留芳於國史:沒有書證確定指的是誰。疑為徐貞明之父徐九思。徐九思(1495-1580),字子慎,江西貴溪人,明嘉靖四年(1525) 乙酉科舉人。為明朝孝宗、五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一生官職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有人認為,徐九思還是戲劇影片《徐九經升官記》的主人公原型。
作品解讀
以《對聯話》名世的吳恭亨,被稱為“晚清對聯奇才”。他是湖南慈利縣人,姚步瀛正是慈利縣令,而且人們也送了他一個外號:“對聯廉吏”。
吳恭亨兒時從縣堂裏抄錄了一些對聯,其中7副轉錄於《對聯話》,同時還從其他渠道掌握姚步瀛的兩副對聯,稱“亦清迥拔俗”。其一:“池小堪留月;亭虛不礙風。”其二:“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第二聯還被李學文編入《清聯三百副》,受到廣泛關注。
姚步瀛的英年早逝,是晚清楹聯界的一大損失。他有145副對聯收在《所性軒遺稿》中,其中兩副重出;但《對聯話》提到的9聯,又有兩聯為《所性軒遺稿》失收:一曰:“民不可欺,常愁自折兒孫福;官非易做,怕聽人呼父母名。”一曰:“百裏才疏勤補拙;一官俸薄儉能廉。”因此,姚步瀛目前已發現的對聯,仍是145副。
姚步瀛楹聯創作以短聯為主,其中五言聯8副、六言聯3副、七言聯61副、八言聯24副,共96副,占總數的66%。短聯不僅量多,而且質優,七言如“機忘便是羲皇侶;山靜渾如太古時”、“窗外天分蕉葉綠;書中味比菜根香”、“八千書卷曾經眼;五十光陰又轉頭”,八言聯如“秋水為神,梅花作骨;清風在抱,明月入懷”、“讀萬卷書,作千秋想;養十年氣,成九轉丹”、“酌酒評花,停琴待月;焚香玩易,揮塵談禪”等,都膾炙人口。
在清代進士中,有兩個姚步瀛。另一姚步瀛,字伯選,號海峰,陝西商州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醜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如果說,誰誰誰有紀曉嵐的書法“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那一定是贗品。紀曉嵐逝世15年後,姚步瀛才出生。造假之人將兩個姚步瀛混為一談,留下曆史笑柄。
姚步瀛的對聯,在三個地方傾注了頗多筆墨,一個是他任官的慈利縣署,一個是他讀書的象山書院,一個是京都廣信會館。慈利縣署聯水準極高,象山書院聯寫得也可圈可點,廣信會館稍弱。
象山書院位於姚步瀛的家鄉貴溪,原名“象山精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創由陸九淵創辦,世人因稱陸為“象山先生”。其學說經楊簡、袁甫、錢時等傳至明代王陽明,獨成一派,世稱“陸王學派”。與“程朱理學”相抗衡。清代全祖望將白朱熹的鹿洞書院、張栻的嶽麓書院、陸九淵的象山書院,和呂祖謙的麗澤書院並稱為“南宋之四大書院”。
在象山書院設有神龕,用以供奉陸象山、謝疊山兩先生神主。姚步瀛聯雲:“一脈相承,理學忠臣無二致;兩山對峙,冠裳俎豆並千秋。”可謂左右逢源。
姚步瀛的象山書院長聯,為其對聯作品字數之最。此聯用“此地號名區”五字領起,接著用五句相承,在“周回三百裏中”之後,帶出“吳武陵之孤峰,夏桂洲之別業”、“趙孟頫之天冠,陸九淵之雄石”四個地名,在修辭上,用六六句式和七七句式兩個排偶句自對,既整飭又靈動。第七句“山水鍾靈”承上啟下,最後收束在“物望”二字上。上已說地靈,下則說人傑,章法與上聯一樣,在遍誇高明、謝枋得、徐貞明、徐九思等鄉賢中,送出“先聲”二字,扣定象山書院。姚步瀛用單邊48字共96字的長度,逞才摛藻,如數家珍,充滿了對故鄉的殷殷厚愛,和對學子的濃濃期許。
上下各兩個“之”和“於”的同位重字,屬於聯律允許範圍。聯律專家通常以“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為同位重字典例。但或許古人沒有重字檢索工具,對上下兩個“孤”和“水”的異位重字,以及出幅單邊兩個“文”,都沒有很好地規避。盡管我在讀聯時,因為文氣淋漓,沒發現什麼不對,但這畢竟是白璧之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