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伯挽姊夫熊照臨
先姊傷永訣五年,小女稱未亡六年,生死兩堪憐,荒野空閨勞我念;
問疾前中秋二日,歸窆後重陽三日,去來均莫釋,丹桂黃花諒此心。
作者簡介
譚仕伯:譚仕伯和他姐夫熊照臨生平均不詳。此聯僅見於奉騰蛟《對聯寫作規則》。
注 釋
1、未亡:指孀居。
2、窆biǎn:葬。《說文》:“窆,葬下棺也。”
3、諒:寬恕。如體諒。
作品解讀
我偏愛寫事的對聯。就事論事,不僅為雅切鋪了一條路,而且為聯藝開了一扇窗。上聯“先姊傷永訣五年,小女稱未亡六年”,連寫兩件事,既有姐夫小家庭的事——姐姐去世,也有自己小家庭的事——女婿早亡,是為“有我”。
向義《六碑龕貴山聯語》中亦曰:“聯語須切地切人,移易不得,方為上乘。膚泛之作,詞藻雖佳,但宜於此者,亦宜於彼。隨處去得,於事無當。慶吊之聯,尤貴有人有己,切合身分,不可移易,方稱合作。”
接著用先分後總的方式送出“生死兩堪憐”五字,綰合“先姐”的“死”和“小女”的“生”,從順序來說應該是“死生”,但照顧平仄,這裏作了微調。“憐”字用的比較節製。上結七字句再次強調,生者和逝者,都是“勞”我懷念、掛念的親人,我與姐夫家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嘛!況且作者心細如絲,用“荒野”代“先姐”,用“空閨”代“小女”,在修辭上叫照應。下聯“問疾”、“歸窆”著重圍繞姐夫的事實寫:
八月十三,我看你病;
九月十二,我送你歸。
在七七五七句式的層次結構上也與出幅一樣,“中秋”、“去”、“丹桂”是一條脈絡,“重陽”、“來”、“黃花(菊花)”是一條脈絡。“諒”字尤其讓人難忘,當作“解”字解,“丹桂”“黃花”解我心,用的是擬人之法。
四個分句的對聯,非常便於安排起承轉合。上比以兩個“年”、下比的兩個“日”,用排偶自對的方式,完成起與承,第三分句都轉得十分得體,兩結更是嚴絲合縫,章法森然。
此聯結句的平仄也很有特點。彭玉麟題勝棋樓: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氣;
春光二三月,鶯花合是美人魂。
“山”與“花”、“有”與“是”,平對平、仄對仄,它們的平仄關係來源於律詩相粘的兩句,故此叫作“粘對”。
另外此聯有韻,但因“心”功虧一簣。作者或許又想起了孟子的教誨:“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