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正登無上境
諸君已在最高峰
這是齊雲山最高峰上賞月亭中的另一幅楹聯,由黑龍江哈爾濱張敬傑先生創作,由中國書協會員、西泠印社社員董建先生書寫。
在佛、道文化中,月亮因其皎潔明亮、懸於天際等自然屬性而被賦予了超凡出塵、寧靜祥和、恩澤萬物等精神內涵。 “無上境”指道教所說的大羅天境,它是道教三十六重天中的最高一層,統攝三十五重天,沒有終極。此外,“無上境”也表示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即人與自然互化互容的造化境界,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副楹聯所表達的意思是:抬頭仰望,隻見齊雲山的最高峰上煙雲了了,雲隱星辰,唯獨一輪孤月皓然當空,普照著夜色之下的億萬生靈。月亮越升越高,在煙雲遊走的襯托下,好像朝著更深更遠的天際飄去,直達那無終無極的大羅天境。而此刻,我們已經到達最高峰頂,沉浸在這片萬籟俱寂、寧靜安詳的意境中,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聯句緊扣“賞月”二字,上聯寫月,下聯寫人,兩者相互比擬和襯托,形成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意境。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麵對頭頂這輪行走的明月,800多年前的北宋詞人辛棄疾就已經因此陷入哲理的沉思,進而生出對自身仕途多舛的苦悶憂鬱。
而今,我們坐立齊雲山巔,遙看“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壯誌難酬不苦悶憂鬱,平步青雲不沾沾自喜,而仿佛是超然一切,淡定一切,忘卻一切,僅剩下一片皎潔的月色,一番寧靜的天地,然後將我們的靈魂安放其間。讓呼吸跟隨煙雲流動的節奏,讓身體融化於土壤開出綠葉……最後,讓心靈也隨著這輪明月飄然於九天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