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言:“亭,人所安定也。”亭子之用,本是短寄休息的,何以才能讓人安定在此?一是亭外之景,二是亭子本身的文化藝術,而楹聯作為一項文化藝術形式,因寫景寄情、裝飾之美而把兩者結合了起來。
時值今日,楹聯這項文化藝術日漸勢微,大家對楹聯文化的創作和欣賞日益減少,為展現亭閣楹聯文化藝術之美,齊雲山風景區向全國楹聯創作愛好者廣泛征集作品近萬幅,由楹聯、道學、詩詞學、建築學等方麵專家,從中精選出作品30幅,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寫,用徽州傳統製作匾額工藝的方法精心加工製作,並定格在齊雲山的登山古道中亭閣上,成為齊雲山風景區又一精品文化,亭閣楹聯的字體、風格多樣,在文學、書法、藝術、達意等方麵已是上乘之作,可謂賞心悅目。品讀齊雲山亭閣楹聯是一種文化享受,是一種心靈滌蕩,現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步祥雲已染三分仙氣
遊勝境當懷一點道心
此楹聯見於齊雲山登山古道的第一個亭步雲亭內,由貴州銅仁的楊萬新創作、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黃山市書協主席盛文運著墨。
《說文》言:“氣,雲氣也,象形”,從它的篆體來看,就是雲氣從天空流到地麵的樣子。想起戴彬元有“一簾花影雲拖地”的句子,如果來齊雲山看看,這裏的雲確實可以說是“拖地”了,拖了地,仙氣就很快沾上了。又言:“氣,饋客芻米也。”可見古時氣和氣有各自的意思,不能弄混。而段玉裁又說:“氣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氣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所以,現在氣和氣又表同一個意思,隻是把表示送食物的氣加了個食部。
下聯是勸誡的話。“當,田相值也。”相抵相持,一絲都不放鬆的樣子,而保持道心多麼難啊,做到“一點”,就不錯了。急切又無奈。隻是這“道”雖是老子的發現,但玄之又玄,不好測量,換個字如何?想想。
佛家有信佛和禮佛這兩個詞,前者偏於內心修煉,後者注重外在形式。這裏也是一樣,兩個句子連起來就是說:“外頭的仙氣是沾上了,但還要自己用心,努力向上啊。”人之成長,與此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