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對聯賞析《池州古楹聯·九華山篇 》吳襄與九子寺

《池州古楹聯·九華山篇 》吳襄與九子寺

2018-03-08 20:29:05何翔彬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 0條評論

路盤瘦嶺孤鬆老

寺掩清門寒叟貧



這是吳襄(清雍正禮部尚書)題在九子寺(廣化院)的楹聯。九子寺即廣化院,在青陽九子岩,《九華山誌》這樣記載:九子寺位於九華後山九子岩,原名“廣化院”,初建於唐,明代重建,後廢毀。光緒版《青陽縣誌》和民國版《九華山誌》這樣敘述:“九子寺即廣化院,在碧雲峰頂,由鬥雞石而轉,複入大穀,如在平地,峰石四麵環峙,真煙霞之窟也”。


這幅楹聯勾勒出一幅山高嶺陡、孤獨的老樹、半掩的廟門、年老清貧的禪僧景象。此“情”此“境”,是深山藏古寺遠離人境的喧囂,苦修僧人保持著清貧、靜謐生活狀態的寫實。這種表象的孤獨、淒涼、清貧的生活,不禁讓人頓生悲憫之心。其實不然,這種表象真實地反映一個悟道僧人內心深處的適然境地,這種逍遙心曠,無拘無束的把“我”融入自然,融入宇宙萬法之中的精神境界正是禪僧所追求的。


吳襄是清代九華山老田吳村人,字七雲。康熙五十二年(1714)進士,以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雍正元年(1723),升任侍讀學士,督順天府學政。雍正三年,晉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任經筵講官。後晉為禮部尚書。吳襄文學造詣很高,寫這幅楹聯是在未“出仕”之前。在青少年求學時代,為求得安靜的學習環境,他曾常住在九華山東崖精舍(清末改稱東崖禪寺),與寺院僧人為伴。閑暇之餘,他與同學好友走遍了九華山前山後山的寺廟,對九華山的山山水水及僧眾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佛教也具有相應的尊重。


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儒家傳統教育中走出來的吳襄,以讀書入仕為人生唯一目標。從這幅楹聯中完全可以看出,吳襄對禪門清貧的物質生活和苦心的修持抱有極大的同情、理解與敬意。他以一個世俗的局外人的眼光,寫出了禪門僧眾參禪生活的表象。在他看來,這種清淨、清貧、無欲無求的修持方式隻是一種解脫乃至一種境界,距離他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很遙遠,但是,長期的接觸、溝通、交流,使得佛門禪宗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行為準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也是催生他發奮努力,取得功名的重要動力。自吳襄以後,直至清末民國時期,老田吳村吳氏家族撥出“義田”,其收入用於本族及外姓家庭困難的子弟讀書學習,除此之外,還提供九華山寺院香燈供養和僧人日常柴米油鹽等生活費用,安置解決年老貧病僧人的養老,這種模式沿襲數百年之久。


數百年來,老田吳村把佛教的“普度眾生”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結合起來,把耕讀傳家與讀書入仕結合起來,依然保留著“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的傳統。


作者簡介:何翔彬,供職於九華山風景區文物管理所,文博館員,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研究員。研究方向:古建築保護,近現代文物建築保護,古村落保護。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九子寺九華山池州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