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銀鉤千古月 新城舊第八官堂
話說九華山北麓,九都河畔,有一兩千多年的古村落—老田吳家。由西漢宣帝年間元順太守吳棟材於公元前(60)年隱居於此開基,生息繁衍80餘代,且曆經輝煌。有李白吟詩為證:“洪荒既已判,江天今以圖。未有九華圖,先有老田吳。”
古村落素稱“五龍戲水”之風水寶地,玉帶河蜿蜒穿村而過,明清代皖南民居沿河而築,小橋流水人家,別具情致;群山環抱,宛如山城。位於玉帶河北側“新城舊第”,為始祖吳棟材故居;“雲溪書院”,為吳家子孫讀書之處。
“雲溪書院”,北宋南陽刺史吳正道建,廳堂式磚木結構,徽派風格,麵積1800多平方米。據《吳家宗譜》載:清康熙庚子至乾隆丙子年間科考,老田吳氏子孫慶謀、兆雯、慶浣、慶英、信庵、九峰、名瑞、名琅八人先後中舉,京城會考,有七人中進士,分別授予官銜。一人雖未中進士,也被恩賜於縣丞(後升同知)。族人以此譽“雲溪書院”為“八桂堂”,俗稱“八官堂”。吳家後人題聯於“八官堂”門牌坊兩邊:
玉帶銀鉤千古月,新城舊第八官堂。
這是《老田吳氏族譜》上記載的。然,這裏另有一個故事版本。有好事者說:
大清廷雍正5年,皇家殿試大考前,當時的官至禮部尚書,殿試讀卷官吳襄,他頗費心思地從京城寄回一節腐爛的小木塊。家裏的問事族長,秘密找來學堂先生,就這一“爛木塊”展開了研究。認為這恐怕就是今年皇家開考的命題範圍之處的暗示。到底是什麼題呢?一時解不出。讀書人都在翻閱“五經四書”。最後還是被家族人認為辱沒家風與斯文,綽號——吳癲子的人找到了暗示之意與出處,《論語·公冶長》上“朽木不可雕也……”
最後大家一致認可他的結論。於是圍繞此話題去“破題、承題、起講、入手……”
當年吳家選派了八人進京會考,開卷後果然是此議題。八人中了七人。此事影響頗大,驚動朝廷。引起皇上過問:八人高中七人,怎麼還有一人未中?找來吳襄問一問。
吳襄回皇上話:“族裏那一人,因……因家有老母百歲了,今年放棄了皇上的大考殿試,在家侍奉高堂。他的才學在這七人之上,若來應試定會高中的。”
皇上聽後扼腕既痛惜又讚歎,這樣有德才孝道之人,未來應試,是我朝廷人才之損失;此人盡孝,侍奉高堂實乃我朝子民之楷模。這樣吧:“我賜他一個七品官銜,授他頂戴花翎,等候傳用,湊成你老田吳家高中八元。”吳襄公立即跪地,兩眼不敢看皇上,口中高呼:“謝皇上恩賜,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要問吳襄公當時兩眼為什麼不敢看皇上?原來他以為皇上知道他泄密來問罪了,但聽著皇上問的是那未中的一人,於是他情急之中編造出上述。他說的那個未來應試的人,就是吳家那個綽號吳癲子的人,此人雖有才學,但卻是個玩世不恭之人。到了京城,開考的頭天他溜出去喝酒且醉得一塌糊塗。第二天壓根兒他就沒去考場。
要說事情不就這樣圓滿結束了嗎?哪想到朝廷有人懷疑這次開考吳襄是“殿試讀卷”官,一定是閱卷有弊,於是向皇上舉報了。皇上也覺得有可能。調來他們吳家七人的卷子,親自再來批閱。七份卷子閱後,皇上感歎道:吳愛卿,真乃我大清忠臣!這七人文章篇篇宏論,字字珠璣。老誠端諒,老誠端諒!
然而,仍有官員在皇上麵前諫言:說有的考生懷疑吳襄可能探得試題之密,泄露給家人了。皇上說不可能,他哪是我肚子裏蛔蟲,怎麼就知道我出的這個議題?你若不信我就派你前去他老田吳家探查一下。
誰知這事又被吳襄公知曉,連夜派家奴打馬秘密回村,並告知怎麼來應付接待。真乃“好事多磨!”
兩個月後,欽差還未進村口,就看見放牛的牧童人手一本《詩經》,有滋有味地背著;進村後,無處不聽讀書聲,學堂、書院,村裏七八處之多。就連種田的人,田埂休息時也在背著“四書五經”。村裏每家每戶都有幾個大書箱,案桌上有筆墨紙硯。一到夜晚,全村男女老少都圍在燈下看書。欽差眼觀耳聽,暗訪後不禁也感歎道:這老田吳家學風之盛,無可比也!
這欽差回京稟報了皇上後,皇上先後賜老田吳家三塊金匾:“老誠端諒”、“欽點父子翰林”、“皇恩三賜”。至於吳襄公怎麼知曉試題,誰也無法弄清,就像當年雍正帝考他的才學,以“梅花”為題,限他一夜做出百首。誰知他一夜很輕鬆地寫出了,天一亮就交稿,人家問他,他說神助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