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在曆史上英才輩出,這和此地政治的中心地位、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進步是分不開的。楹聯是從詩詞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特殊文體,融合了傳統文化與文學的內容與表現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和表現力,“雖是短品,卻是妙文”。
楹聯懸掛於建築大門兩側,舉目可觀,開宗明義,令人警醒。楹聯按照內容可以分為春聯、婚聯、挽聯、名勝聯、宗教聯等,其中與教育有關的可以歸為“教育楹聯”。天水自古至今湧現出了很多文人學士和教育家,留下了很多文化教育類的曆史遺跡,其中不乏教育類的楹聯。筆者試就其中的幾副楹聯的文字內容做一賞析。
一、秦州文廟聯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有兩位是秦州區人,他們是秦祖和壤駟赤。秦州文廟曾設有秦祖祠和壤駟赤祠,來紀念這兩位孔子的嫡傳弟子。今祠堂不存,祠堂楹聯則流傳下來。
秦祖祠的楹聯:“聖績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礙春風時雨至;儒宗傳學,數三千弟子,誰攜關月隴雲來。”秦祖,東周上邽人(今秦州區),與顏回、閔子騫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身通六藝。唐封少梁伯,宋為鄄城侯。此聯創作時間與作者皆待考。上聯談秦祖東學而歸,盡得孔子真傳,下聯仿佛用“倒敘”的手法,遙想秦祖在曲阜求學的經曆,很有意味。字裏行間,又寄托了對秦祖千裏求學、傳播儒家思想功績的讚揚。
壤駟赤祠的楹聯:“任人間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學莫忘宣聖統;願我輩模山範水,赴春秋佳日,大家來拜上圭侯。”壤駟赤,上邽人(今秦州區),唐封北征伯,宋封上圭侯。此聯作者待考。從上聯的句意推斷,應為晚清民國時期。因為這個時期西方思想湧入中國,而本國秉持保守主義立場的官紳仍然以孔子的思想為正統。另外,下聯“大家來拜”的句子為白話文。所以,筆者大膽推測此聯創作於晚清民國時期。
二、隴南書院聯
1876年由鞏秦階道董文煥建立的隴南書院,大廳曾懸掛一匾額,上寫:“苦誌以求立,廣學以求通。”為光緒元年(1875年)張謇所題。而張謇後來先登狀元,後又成為著名的實業家。這副匾額由於其寓意深刻,最終成為隴南書院的校訓。今天水市一中的校訓仍然沿用它,刻製於校門,印製於校服,讓百年名校的精神代代相傳,一屆一屆傳承下去。
董文煥曾為書院題寫過一副楹聯:“有民心焉,可與共學;非吾徒也,不得其門。”民心,來源於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下聯是倒裝句式,字麵意思是,找不到治學門徑的,不是我的弟子。《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這個門徑是孔子的儒家學說。全聯標舉孔孟思想,既有勸勉之情,也見嚴師的訓戒。
董文煥還在齋舍門楣上題有“含英”“茹實”“研經”“敷文”等文字。含英茹實,研經敷文,合起來也是一副楹聯。學生俯仰之間,受到的是鼓勵,也是提醒。
民國時,隴南書院改為省立三中,胡心如主持校務。胡心如題聯:“誘掖獎勵,無非教也;藏修息遊,不亦樂乎?”
胡心如(1877一1940),字恕軒,終生興學育才,為民眾稱道,著有《恕軒文存》《恕軒劄記》《恕軒隨筆》等多種,未梓行。這副楹聯的鮮明特點是以儒家經文入聯,自成其文,而不留痕跡,無刻板生硬之感。上聯中,誘掖是引導扶植的意思,《論語·子罕》載顏淵的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可見孔子很會啟發式教育。朱熹《論語集注》中說“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又說:“聖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下聯中“藏修息遊”源自《禮記·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其含義是,君子對於學習,要心中念著,反複研習,休息或閑暇時也念念不忘。“不亦樂乎”,源自於《論語》開篇第一章《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民居楹聯
中國是一個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度,留下了大量的家譜家規家訓,其中有中堂、條幅、楹聯等,書寫了長輩對後輩的期許。
秦州胡氏民居南宅子立言堂聯:立德立功居之以教;言忠言孝學其所聞。此聯的作者為明代學者、詩人胡應麟(1551-1602)。因為南宅子主人胡來縉與胡應麟有交往,胡應麟便贈書於他。胡應麟也是一位藏書家,他的“二酉山房”,藏書四萬餘卷。其著作《詩藪》,是一部傑出的詩學專著。能夠得到這樣一位文化人的贈聯,既是家族的榮譽,也為子弟們樹立了榜樣。
上聯提到的立德、立功,與堂號名“立言”,合起來就是《左傳》中所記載的“三不朽”,體現了古人的崇尚道德、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的價值取向。上聯似乎是指向家長,要注意家庭教育,用“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來勸勉子弟。下聯中所講的忠、孝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首先是對後生子弟而言的,同時也是針對這個家族所有人的。一個人在家居住,能夠對忠孝仁義耳濡目染,並學其所聞,長大了方可成為有用之人。而成年人也應見賢思齊,做到忠孝節義。
世家大族固然重視家庭教育,一般的中等人家也會懸掛楹聯,以示庭訓。秦州區鄉村記憶博物館收藏有一副民間楹聯:“清以自修,誠以自勉;敬而不怠,滿而不盈。”此副楹聯製作樸實,來源地不詳,作者不詳,應是收集於秦州境內的民居。
敬、誠的價值觀都是《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所提倡的。“滿而不盈”的理念源於《周易》,其同義詞為“謙”。“滿招損,謙受益”,這是數千年古人經驗的總結,是格言警句。上聯中還提到“清以自修”,清靜為天下正,這是道家所主張的。整副楹聯雖然隻有短短的16個字,卻融合了儒道思想。這副楹聯體現了主人修身處事的態度,既突出了主旨,又充滿了辯證的色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家庭的侵染,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天水,尤其是秦州區,至今傳統文化氛圍濃厚,有張貼、懸掛楹聯的風氣。而且從內容上看,豐富多彩,各有巧妙,頗見主人的文化品位。如天水長城中學聯“書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蘭有異香”,雖是選擇於楹聯書籍,可是設喻雅致,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