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偶互補。
對偶互補,先是在我國古典美學理論裏接觸到,後在建築美學上看到,近來在運籌學瀏覽到,是個多用概念。其實它也適用於解釋對聯原理。我曾在一篇文章裏說到“對聯最為突出的是它的篇章結構——上下聯,獨一無二的形製,正應了“一分為二”,又“合二而一”,完全符合“對偶互補”美學原則。“什麼叫‘對偶互補’?對偶者,對稱、對立、對應之謂也;互補者,即對應雙方的補足平衡,相得益彰。”
對聯是對偶(對仗)文學,這點是沒有疑義的。它對仗形式多種多樣,但無論何種何樣,其互補性總是共性的特征。正對最明顯,如果不互補就不成其對。反對、流水對也是互補關係,隻是特殊一點。自對是對邊,也可以視為特殊的互補樣式。正是互補性,增大了聯作容量、力量,使它具有完整的意義表達,使它具有統一的藝術表現體式。舉例看一下對聯互補的作用與意義。有一硯聯“筆勢染來虹氣現;硯痕幹處月輪開”,後一句補上前一句,全聯大開意境。清戴遠山送友人雲南赴任題聯“詩堪入畫方稱妙;官到能貧乃是清”,前句作比,後句轉折而上,補合出題旨。四川青城山天師洞正殿聯“神仙都會周秦漢;道德根源天地人”,正對但用了轉折邏輯關係,補足抬升道理。
對偶亦即對仗互補的道理來自於相關互補性原則。世界所有事物都不是簡單孤立的狀態,其背後總是由極複雜的綜合因素在起作用,藉由互相聯係、縱橫交錯的因果鏈條所影響製約,這種相關聯係關係,是客觀事物存在相關互補邏輯關係的集中反映,這就要求我們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或不同側麵去認識和把握客觀對象的本質。創作對聯何嚐不如此呢,適當地找出創作對象的互補點進行構思進而付諸筆端寫作,實為作聯之關鍵。依據相關互補性原則,一般而言,在事物中存在的某種相似表象之下,往往隱蔽著某種相關的規律性東西,這便是對聯創作所需要揭示的東西。青城山觀日亭聯“試從平旦時觀我;直到最高處昂頭”,從生活哲理出發,捕捉相似互補點來結構上下聯,樸實而又形象表現出題旨內容。
4. 正反合三段論。
1932年清華國學試題引發了爭議,其中對陳寅恪的對對子正反合三段論相關文字研討引人注目。考題中出對子,簡言之,係測驗考生詞類、四聲、生字及讀書、思想四個方麵。第四講到正反合:“意思”亦要對工,且上下聯之意思須“對”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辯證法之一正,一反,一合。並說道:“凡上等之對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階段。”他還列出判題標準:“對一對子,其詞類聲調皆不適當,則為不對,是為下等,不及格。即使詞類聲調皆合,而思想重複,如燕山外史中之‘斯為美矣,豈不妙哉!’之句,舊日稱為合掌對者,亦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無反也。若詞類聲調皆適當,即有正,又有反,是為中等,可及格。此類之對子至多,不須舉例。若正及反前後二階段之詞類聲調,不但能相當對,而且所表現之意義,複能互相貫通,因得綜合組織,別產生一新意義。此新意義,雖不似前之正及反二階段之意義,顯著於字句之上,但確可以想象而得之,所謂言外之意是也。此類對子,既能備具第三階段之合,即對子中最上等者。”
所征引文字詳實而明確,及舉個帶解說的聯例,補充說明一下正反合。清鄧石如對聯“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陸家驥評說“此聯深得‘海闊天空’”之旨,意境博大,氣象萬千,誠佳聯也。他把此聯與柳宗元五絕《江雪》相對比,說詩成一幅圖畫,抽出其中一句,便沒太大意思。鄧聯上句,咋看與詩句毫無別旨,“可是,等到下聯的‘天是鶴家鄉’句出現,情勢頓然改觀,上下聯融合,便成了另一幅天然的立體畫麵,具備了長、寬、高三度空間。能使上下聯,相互依存,有所拚合,這便是對聯,卻是詩、古文、詞無法辦到的。”
正反合的理論是黑格爾在康德的理論上發展而來的。三段式指發展的三段性,黑格爾吸收三段式的思想,認為一切發展過程都可分為三個有機聯係著的階段:一、發展的起點,原始的同一(潛藏著它的對立麵),即“正題”;二、對立麵的顯現或分化,即“反題”;三、“正反”二者的統一,即“合題”。正題為反題所否定,反題又為合題所否定。但合題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揚棄。合題把正反兩個階段的某些特點或積極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礎上統一起來。“正反合”的“合”是正題與反題的綜合。正反合理論符合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陳寅鉻將正反合理論應用到對對子上麵,在對聯理論發展方麵有著創新意義。
上麵講到對聯的特點特征,還從多方麵解析了對聯的“風味”的來源與依據,但要具體化卻感到有些困難。風格和風味有聯係,就先列些對聯的風格類別吧:約要 慨深 意重 意賅 韻高 渾成 貼切 臻妙 精煉 整飭 樸質 古拙 雅俗。如果再往深一點說,對聯的風味,就是對聯味,對聯味是衡量是不是對聯、是不是好對聯的尺度。對聯味,其實就是對聯的本質屬性的反映。對聯具有顯著的藝術性、實用性、趣味性,我覺得,這“三性”是對聯的本質屬性,對聯味當屬由“三性”雜交融彙而成。這個認識還有待深化。
以上所論,肯定有不成熟甚至不正確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