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去揚州阮元家廟參加座談會,聽大咖高論,收益多多。其間又拍了隋文選樓對聯,在此作一簡介。
七錄舊家宗塾;
六朝古巷選樓。
此聯為清代聯家伊秉綬所題,可為六言對聯之範本。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他與揚州有緣,嘉慶四年任惠州知府,因與其直屬長官、兩廣總督吉慶發生爭執,被謫戍軍台,昭雪後又升為揚州知府,1802年(嘉慶七年),伊秉綬54歲時,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揚州數萬市民灑淚送別。62歲病逝後,揚州人為仰慕其遺德,在當地“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之祠)中並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其一生為官清正,擅長詩文,著有《留春草堂詩》《攻其集》等。書法行、楷、隸皆工,尤以隸書獨具特色,雄冠清代。一生贈友聯句甚多,多以隸書寫之。
梁章钜《楹聯叢話·卷七》載:揚州有文選巷,其南為文選樓,考古者以為即曹憲之故宅。憲與魏模公孫羅等同注《文選》,樓即其故址也。今樓中但奉昭明栗主,實誤。昭明文選樓之不在揚州,觀唐人李頎《送皇甫曾遊襄陽》詩雲“元凱春秋傳,昭明文選樓”之句可見。阮芸台先生於文選巷之西建家廟,又別構樓以藏圖書,額曰“隋文選樓”,為之記。伊墨卿題一聯雲:“七錄舊家宗塾;六朝古巷選樓。”
下聯一看即懂,上聯兩詞稍加解釋。
七錄,有兩義。其一,指書名。是繼漢劉歆《七略》、南朝齊王儉《七誌》之後的一部圖書目錄分類專著,南朝梁阮孝緒撰。它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前代目錄學的成就,在中國目錄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書·經籍誌一》:“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欲,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其二,指宋代福建莆田鄭寅分列所收藏的圖書為七錄:曰經,曰史,曰子,曰藝,曰方伎,曰文,曰類。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
宗塾,教育宗室子弟的學塾。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九:“恭逢皇上六旬萬壽,率土臚歡,普天同慶。端履宗塾秋課以‘一人有慶’為題,令作五言排律。”
阮元與伊秉綬關係非同一般,伊秉綬題寫隋文選樓對聯,是不二人選。由此可見阮元對隋文選樓的重視。阮元有一方硯台亦證明了這一點。硯身正麵陰刻篆字:“隋文選樓子孫永保用之。”背麵陰刻篆字:“永懷先德,一硯遺留。辟荒嵇田,乃亦有秋。子子孫孫,毋惡歲憂。十蘭居士左手書銘。泉。”硯身一側陰刻有“臣伯元印”“阮氏珍藏”兩方印,阮元對此硯的鍾愛,更顯出對隋文選樓的滿腔深情。
作者:雲帆高揚
公眾號:阿揚說聯,歡迎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