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楊旭 ‖ 丹青裏的詩意

楊旭 ‖ 丹青裏的詩意

2022-06-27 22:31:34楊旭聯齋 0條評論

孟州是一個曆史悠久、文脈昌盛的地方,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此重疊交彙,夏稱孟塗國,周初稱“盟”稱“向”。一部厚厚的孟州史,亦是一部厚厚的文學史,更是一部厚厚的藝術家傳記史。曆代人才輩出,浩浩瀚瀚,波瀾壯闊,息夫躬、韓會、韓愈、韓雲卿、韓昶、李守貞、德徽、薛所蘊、王珻、劉國璽……文學藝術家多不勝數,讓孟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浸染著文脈的蘊蓄。孟州,自古成了文人墨客心靈向往的聖地,曆代踏尋韓愈文豪的腳步從未停歇過。我本一介凡夫俗子,也曾動過文學夢,總也弄不出像樣的文字來,一直做著文學青年隊伍裏的南郭先生。仿佛世間緣分皆有定數,有幸在數年前結識了孟州著名書畫家楊正溫先生,長我四十載,雖未謀麵,卻頻頻鴻雁傳書,談藝術、話文學,一來二往,通心通性,成了忘年交的心靈知己。


圖片


先生生於倭災之年,繈褓裏就流離失所;九歲就讀於火神破廟中,朝吟暮誦,不禁欣喜;稍大就棄學從農,耘耕田畝;遂又從工為徒,糊口養家;弱冠之後做了鄉村民辦教師,開啟了為其一生的粉筆教鞭生涯。先生謀生立業,盡嚐人世百態冷暖,犁耬鋤耙,縫補漿洗,木作鍛打,泥師瓦匠,無所不操,無所不能,世事變故,五味俱全。“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難和挫折,往往總是成大事者的階梯。先生用人生的酸辣體悟,覓得砥節勵行之道,修煉成人生的精神財富,成了他退休後開啟藝術追求的沃土與根基,也是他走向藝術成功的前奏與序幕。


圖片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與收獲。藝術的大成就,都不會是一時之興趣,一時之努力。成功的背後往往都有著長長的溯源性,先生少時就萌生書畫之愛好,放牛間餘常尋“滑石塊”在樹蔭下塗鴉花花草草,五十年代正式入涉書畫創作,閑暇之餘就描摹顏柳歐趙書帖,勾臨芥子畫譜,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文革”中,抄寫大小字報,書刷橫豎標語,繪製領袖畫像,亦工筆,亦寫意,亦油彩,亦炭條,整日忙得不亦樂乎,練就了一手過硬基本功。改革開放後,又授業於李剛田先生門下,全麵係統學習書畫相關知識,深研書法真理。花甲退休,閑暇充豐,心無旁騖,四門不出,謝絕各種不必要的社交,如一匹脫韁驍馳草原的“黑馬”,一心搗鼓自己的書畫來,曦遊畫海,暮探書山,如癡如醉,不能自己,在書畫世界裏為自己築造一方“世外桃源”。從書法,入繪畫,到詩詞曲賦楹聯創作,一路虔誠,一路求索,夜榻不息,茗碗不沾,纏綿中熱戀著書畫,如同著了迷的戀愛中小夥兒,總想打動書畫的芳心真諦。一間創作鬥室,窄仄無比,書籍字畫塞滿案頭牆角,揮毫潑墨時總無處下腳;卻又無比的闊大,舞文弄墨的世界裏,可沐月浴日,聽鳥鳴,聞花香,飲泉茗,習春風,熔古鑄今,幻化心魂。孜孜以求,默默探索,漸臻妙境,心愫向往的是一種天籟之音,一種大雅之境,筆情墨趣之間,總能湧動著純真的精神蘊涵,依任思索的大氣磅礴,不染半點紅塵的物欲與銅臭;形隨於心,筆寄於意,作品便無絲毫火氣、霸氣、躁氣,也不會沾染上嬌氣、妖氣、胭脂氣,總能蘊透出一股書卷氣、清雅氣。書為心畫,看似無欲無求,正是書畫藝術家內心情性使然,也正是上下求索的超脫境界或高妙之處。


圖片


緣於愛好興趣,近年來先後拜讀過數百篇先生創作的詩詞楹聯曲賦作品。《題菊蟹圖》《遊雲台山》《長夜敲詩》《四季拾韻》等,讀來詩意盎然,雅趣橫生,妙不可言。《中秋寄語長女》《生涯半百誌感》《憶母親》《無題》等,情感真摯,溫純優雅,讓人心生柔情,催人淚湧。數千言的《中華書法賦》,洋洋灑灑,論研書道,博古通今,言簡意邃,文采飛揚,讓人歎為觀止。細細品學先生文學佳作,如品甘露,如臨清風,不管是在多麼喧囂環境裏,亦或浮躁心境下,總能讓人頓然平靜下來,一路沿著優雅詩境詩韻,跳躍在平平仄仄裏,襟懷澄澈,塵慮消解,慰藉心靈。先生的詩詞作品大體可分作兩類,一類是圍繞書畫藝術的相關話題,一類是圍繞生活的記事感賦。前者重在談藝論道說理,後者重在抒情述事寫人。或五律七絕,或古風舊賦,或填詞題跋,或抒情言誌,或論理說道,由感而發,執筆成句,且合轍押韻,對仗工穩,格律嚴謹,總能妙趣天成。這需要厚實的詩外功夫,先生少年中年生活困苦,積澱了豐厚的人生閱曆,家鄉的曆史文化,婚喪嫁娶,習俗家風,春種秋收,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一直籠罩著他生存的空間,豐富的創作素材,厚積薄發,總能信手拈來。寬廣博大的孟州大地,給予他的不隻是物質需求,更多的是精神層麵的饋贈與熏陶,長期的耳濡目染,潛在意識裏形成了他不取悅於世俗,不折腰於權貴,惟俸忍辱負重的文人風格。他以一介藝術文人的心魂思考,以宗教般的虔誠執著於筆下的文字,足踏韓愈老夫子故鄉堅實的大地,把文根深深紮入孟州的文脈裏,一路吟唱出一曲曲或明快或低啞的人生戀歌。行文不急不躁,不溫不火,娓娓道來,平淡中總藏著深意,閑適中又帶著歲月滄桑的厚重與深沉;先生更像一位飽經滄桑滿腹經綸的碩儒耆宿,絮絮地講述自己熟悉的往事,表露心愫於平和衝淡之中,蘊含對漫漫人生的深邃體悟。這種寫作,是在書寫心愫,是一種相濡以沫水乳交融式、自發式的情感宣泄。這當是一種文學藝術情懷與風骨。


圖片


東坡曾有語:“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書也。”書法技巧雖有三十六法、七十二法、還是八十四法之說,多是在書法技巧裏的“以書說書”,在“技”的層麵徘徊,尚沒能上升到“術”的高度,書法更應該有對天道的認同、索解和演繹。先生的書法,總能在熟練暢達古樸中見靈秀之氣,有一種本真的流暢美。一筆一劃,皆能在不激不厲中酣暢淋漓,氣宇軒昂,又不失法度。古人雲,“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道出了有我與非我非物的至極境界,書法有此意蘊方為盡善盡美。先生的書法,字法多變,布白簡潔,以行筆的輕重、繁簡,作開闔排雲之勢,總能把墨的虛實、濃淡拿捏得遊刃有餘,充盈著道家生生不息的神髓,似乎有“道”的靜和虛的東西在裏麵。也許隻有這樣書法才能上升到大境界,完成對“形而下”的超越,靠近本質的探索,得以窮究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我書房虛靜齋,掛的中堂對聯“學能通達知真趣,心似和平得坦途”,就是先生饋贈的墨寶。詞入我心,字入我心,成了我的鎮宅之寶,讓藏書的鬥室平添些許墨香與文氣,讓我讀書的日子不覺寂寞,“爬格子”的句行間浸染幾分水墨的靈動與優雅。


圖片


先生的繪畫作品多為水墨花鳥,尤善牡丹、葡萄、梅蘭、菊荷,用筆出自書法,筆力生氣,墨色生韻,氣韻皆在筆墨間。善用勾、皴、點、染諸多技法,筆調輕鬆,黑白明快,不管是富貴嬌豔的紅牡丹,色彩鮮明的紫葡萄,或是飄逸如帶的蘭花葉,筆墨瀟灑流暢,粗獷中藏細膩,秀美中見厚實,柔和中顯剛烈,亦能掌握法度,而無造作之感。並能從書法中借鑒創作的線條、結構與章法的形式美,不斷豐富繪畫的用筆藝術,精於線的剛、柔、枯、潤、焦、虛、實等多種變化和調節。先生的《富貴神仙圖》《摘盡一樹金》《紫氣東來燕鵲鳴》《瑞雪千樹靜》《花草四條屏》《洗盡鉛華不染塵》,可為畫中精品,多次在大賽中獲獎。先生長期的摸索和實踐中,立足傳統,不斷創新,在其繪畫藝術中追求的並非形質的逼真,更注重畫作的氣韻和美感意蘊,慣用古拙、雋秀、含蓄的筆調,在筆墨語言中的嚐試運用,使之筆下的線條綿中帶剛,細處墨法微妙,樹木參差,枝葉疊壓,雲煙變幻,泉水流動,都能因境生法,緣景立意,鮮活靈潤,不落俗套。畫麵布局有序,色彩柔和協調,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筆下的菊花綻放枝頭,層層疊疊,葉片掩映,隨風搖曳;牡丹花瓣向外翻卷,密而不亂,一身富貴高雅韻致,耐人尋味;枝藤下的麻雀,成雙成對,縮身昂頭,神情專注,生動活潑,真趣十足,總能讓作品包含一種強烈感化人心靈情愫的力量。特別是花鳥小品,其小而求筆墨精,又因筆墨精,而求筆墨功夫,要在墨與水的相互滲化中落筆,以落墨行筆中因勢造形,隨興而發,借助筆墨、情感和學養而流露出對自然的審美意趣,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秉性的筆墨語言;既能寄情自然,肆意渲染,又能以淡雅的墨色層層鋪染,收放自如,立萬象於胸中,“展方寸之能,而千裏於掌”。


圖片


《文心雕龍》曰:“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即為描寫自然景物,不能隻求形似,為描寫而描寫,應寄情於景,借景抒情,使之情景交融。時下很多花鳥畫家,隻注重花鳥蟲魚的形色之美,一味在“悅目”上下功夫,反倒忽視了“形而上”的“情感”輸入的那部分學問。先生占有較強的詩詞楹聯創作藝術功力與美學造詣,以詩入畫,借古喻今,借畫寓情,鋪詩情於畫景,融詩韻於畫境,如此這般揉搓重疊,畫韻中總能不自覺地融入了詩的空靈、深邃、哲思之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轉身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也便達到“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妙趣之理,更能賦予創作者的思想情愫體現,更容易觸動讀者心靈深處的共鳴。


圖片


先生不善言辭,待人謙和,做人低調,不事張揚,始終保持平凡樸素的為人風格,眼裏心內沒有時下追逐名利的喧囂浮躁和自我膨脹,心無雜念,以書畫為樂,以書畫為寄,朝朝暮暮,歲歲年年,生活在自己為自己營造的精神世界裏,寧靜自由,安逸浪漫,詩意無比。自古詩詞書畫全才的藝術家少之又少,先生當屬其中的一位。看似偶然的現象,背後往往是多種原因促使下的必然結果。先生的成功也不例外,首先是孟州數千年的文脈底蘊與傳承,家族文化氣韻的浸潤與熏陶;其次是先生豐富的人生閱曆,積澱了豐富創作素材和畫外功夫;還有先生的書畫藝術天賦,少時就顯靈性,骨子裏所帶的血脈情結;再為先生的人格品質,人品如藝品,內外通透,表裏如一;最後為先生為期一生的“苦行僧”式藝術追求與探索,注重畫內、畫外功夫錘煉,數十年來學習曆代名家名帖,涉獵西洋油畫理論,書齋裏潑墨創作,無一日閑歇,並注重學養積澱,廣讀深研古人經典,孟子之書,佛老之言,探尋藝術真諦。正是這些條件的高度融合,成就了先生藝術道路上的成功。


圖片


先生曾說道:“我畫不求佳,但求是我畫,足矣。”看似直白的謙稱。“但求是我畫”的“我畫”,我想正是先生畢生追求的“畫境”與“心境”相互融貫的大境界吧。

2022.2.28於虛靜齋


圖片


楊正溫,筆名潔之,號憨翁,1943年6月生於河南焦作孟州市。河南省書協、美協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研究會研究員,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河南省華豫書畫院院士,河南今網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網絡電視台創作委員,山東環球書畫藝術研究院藝術顧問,世界和平藝術家,一級美術師,孟州市書協顧問,孟州市美協、作協名譽主席,河陽國畫院副院長、秘書長。書法美術作品及詩詞文論在《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大河美術報》《中華詩詞》《詩聯家》《陝西詩詞》《秦風》《對聯雜誌》《老人春秋》《焦作詩詞》《焦作日報》等報刊雜誌多有發表,亦有眾多書畫作品在省級以上展賽中入選獲獎或被國內外美術機構及藏家收藏。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名家收藏指南》等大型書畫典冊百餘部,出版《楊正溫詩書畫作品集》、書畫冊頁等,現係《聯齋》特聘書畫家。


圖片


圖片

楊旭,1982年生,河南西峽縣人,本科學曆。係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現任西峽縣詩詞楹聯家協會主席,西峽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西峽縣泰盛楹聯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西峽縣第九屆、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西峽縣人民陪審員。《詩聯家》雜誌、《聯齋》微刊主編。出版散文集《翰河春水》,楹聯作品集《晨曦閣聯稿》。主編詩聯集《成風化人潤龍鄉》等書。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丹青詩意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