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高考全國甲卷的作文題材料 引起了天津對聯人的關注和熱議

高考全國甲卷的作文題材料 引起了天津對聯人的關注和熱議

2022-06-12 21:41:59對聯雜誌對聯雜誌社 0條評論

全國甲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紅樓夢》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有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後,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於水”,主張從“瀉出於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高考全國甲卷的作文題材料

引起了天津對聯人的關注和熱議


劉鋒 天津市楹聯學會名譽副會長、 兼學術、創作委員會名譽主任

2022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製的全國甲卷因為極具創新性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之所以熱議非凡,是因為這個作文題首次應用了匾額文化。其材料取自《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對額者,對聯和匾額也。匾額往往和對聯構成一個整體。如果說作對聯是畫龍,那麼題匾額則是點睛,所謂“畫龍點睛”。匾額和對聯都是要書寫的。如果對聯是龍,那麼書法(對聯書法和匾額書法)就是雲,所謂“風虎雲龍”。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聯,匾額和書法是最值得中國人自豪的。因為這三者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集中體現這三種文化精華的則是故宮紫禁城。

其實,在語文考試試卷中也有以對聯作考試題的。1932年,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招生考試的國文試卷中就設計了一道對聯題,俗稱“對對子”。出句是“孫行者”, 標準答案是“祖衝之”。其中有一個考生的答案是“胡適之”,這其實更好。胡孫{猢猻},不僅說孫行者是猴子,胡適也是猴子。這頗有調侃的意味,而且上下句構成一聯。因此長期以來傳為語文考試的佳話。

無論是讀書還是讀匾額,讀對聯,首先要讀懂文字;在此基礎上,要讀出美,讀出內涵,讀出哲理。

這一篇材料作文,出題者為了幫助考生是進行了解讀的(我想,這些解讀以後也會減免的)。解讀分三個層次:其實也是作文的三個階段。當然,也可以看成是創新和研究的三個階段,具有普遍的意義。

第一階段是引用和仿作,是仿《醉翁亭記》的“有亭翼然”,題大觀園中的一個橋亭為“翼然”。當然隻是寫出形似。第二階段是借鑒和創作結合,自然要切合周圍環境。因為是水亭,所以題為“瀉玉”。然而花草樹木都不見,難稱大觀。“瀉”則一瀉無餘,何況又是“瀉玉”。第三階段是要完善,要創新,力爭盡善盡美,高雅脫俗。於是用“沁芳”。所以,讀的是傳統文化,學到的是思維和創新。其實,這正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

忽然想到,下一次語文考試,將王國維的“三境界”論納入作文考題,也是極好的。

又忽然想到,有些對聯的鑒賞也可以納入作文考題的。例如:成都武侯祠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王家祥 天津市楹聯學會副會長、《天津楹聯報》主編

這是一個振奮楹聯人的消息,必將引起莘莘學子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其中出題通過題匾額選用“沁芳”取代“翼然”、“瀉玉”,向考生揭示了一個創作多層次問題,即切雅和淺直,鑒古和出新。天津籍的紅學大家周汝昌先生曾撰文對“沁芳”一詞做過專題探討。周老說:《紅樓夢》的中心是大觀園,而大觀園的真正命脈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紅樓夢》全部之核心。

“沁芳”一詞,通過高考全國甲卷的作文題材料的傳播,對我們楹聯人也是一個鞭策和激勵,讓我們都思考一下:如何在現有的階段,通過不斷學習,吸取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促使我們各個層次的楹聯人都在創作道路上有所提升,進入“含蓄美”的詩聯創作的芬芳園地。


鍾建冬 天津市楹聯學會顧問、天津市楹聯學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不難看出,這次有關《紅樓夢》情節的高考作文題,強調的是學生對綜合表達能力的考核和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領悟。尤其是作為國粹精髓的楹聯,更能體現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這次的高考作文意在推動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弘揚,以便在青年學子的心目中紮下堅實的根基,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今天,能看到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並發楊光大,這是作為一個楹聯人的驕傲與自豪。


陳瑞林 天津市楹聯學會名譽理事、天津紅學研究會會員,《詩畫品紅樓》副主編

2022年全國高考甲卷作文試題,選用了《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的一個情節。巧妙地將考生閱讀名著與寫作能力相結合,已完成對其綜合考察。作為一個紅樓人對此別開生麵的驚人之舉鼓與呼。更體現了當前我國“文化自信”的時代感和價值觀,弘揚國粹在教育陣地的行動指南。中華名族是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史,而《紅樓夢》乃集文、詩、詞、曲、歌謠、辭賦、聯額、酒令、燈謎等之大成。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奇書;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也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驕傲。

尤其是題中強調了“沁芳”二字,其對額:“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此對額從字麵、 結構、寓意和意境相當工穩,說水而不著水,意在其中。是詩、詞、聯煉句的一種技巧,非常完美的彰顯了文辭之功底和意境之妙。周汝昌老先生對紅樓夢傾盡了一生的心血,他曾有雲:‘《紅樓夢》的中心是大觀園,而大觀園的真正命脈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紅樓夢》的全部之核心。’曹公“香豔”字麵的內涵是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大悲哀,也是最深刻的思想內涵。落花流水春去也,大觀園的盛衰是影射封建社會的必然走勢,是曹公對腐朽的封建家族,對那些因清規戒律而被戕害的如花似玉的女兒們發出的呐喊。

從這次考題的不落俗套,而能正確指導青少年閱讀紅樓夢,解讀其中的深奧之處。從而使古典文學詩、詞、曲、賦、聯等精粹走進課堂,深入人心。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從青少年抓起,注入民族的血脈,讓他們不負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勇挑重擔,勇往直前!


王善全 中國楹聯學會詩鍾社常務副社長、天津楹聯學會會長助理

看到今年高考的這個題目,第一時間,我拍案叫絕!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這個“試才”別有韻味。對聯裏有“雙關”技法,“試才”一詞在高考作文中出現也是雙關,一探求人才、二是考核學識。四大名著都有著很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可以說代表著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那麼文化的傳承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發展呢?這是個很值得我們深思並探求的課題。在《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這一章節的內容入高考試題上,給予了暗示,讓我們點點剖析。

在此段中,“匾額”成為了文化的代表和載體。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此舉為肯定了我們的傳統文化要是“繼承”的觀點,從古人古文中汲取營養,古為今學、古為今用。既然是要繼承,那麼如何繼承呢?文中賈政主張:從“瀉出於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此段言語,意之所在,從“瀉玉”這個詞上一目了然——“傾囊而授”也!這是長者、師者的態度,也可以引申為是中國傳統文化期待、渴盼有人來繼承和發展的態度。方向有了,態度也有了,那麼誰來繼承呢?當然是年輕的一輩。但年輕的一輩關於繼承傳統文化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文中寶玉言: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態度謙卑恭謹(這也是繼承者該有的態度)。沁者,為(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滲入”或“透出”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乃至複興,是個任重道遠的行程,在這個行程中,類似“寶玉”這樣年輕的一輩才是我們的生力軍!在高考中以此段文字入題,相信國家更是寄希望於年輕的一輩,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上要多多參與,薦己推人,讓傳統文化不斷代,健康活力的繼承並發揚下去。諄諄之心,躍然紙上。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前不久天津楹聯學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的成立,這一舉措,清楚的認識了青少年在繼承和發張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精準的把握了時代脈搏與方向,並以迅捷的執行力踐行著!為天津楹聯學會這一舉措點讚!為天津楹聯學會會長陳偉明先生的睿智高瞻與雷厲風行點讚!


周貴麟 天津市津南區楹聯學會副會長、周汝昌紅樓夢學術館館長

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教育部給出的全國甲卷內容是:《紅樓夢》中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的一個情節,給園中一座橋亭的匾額題名,引出了一段為中國傳統園林建築題寫詩、聯的精彩故事。書中第十七回賈政也說出:“偌大景致,若幹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這使我不由想起2010年的4月份,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我的叔父周汝昌先生曾倡議在恭王府花園重新恢複“海棠雅集”活動。叔父表示:一個府邸,修繕的再完好,也無非就是個物質空間,想要盡可能地恢複其原貌,必須要將其內在的精神活動加以複原,還原其內在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一處園林,聯語、匾額的鐫刻懸掛,對於提高人們精神生活方麵的需求,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正如叔父所說:楹聯是一門獨立的文藝表現類型,當它又和美妙的書法藝術結合起來時,就發出了異樣的光彩。人們大約不會想到,假使中華的山川風物之間一概沒有了楹聯,我們的生活會如何的黯然減色。難道我們不更可以說,倘無楹聯點睛添毫,題品潤色,任是祖國河山,神州日月,亦斷不能生色。如此一說,楹聯一事,在我們的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生命力也從來旺盛,它對振興中華、建設精神文明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叔父還提到:季羨林先生撰文論及文學史的不足時,連帶說到語文課應教給學生對對子,學作中國傳統的詩聯——這樣才能親切體會賞鑒古代傑作名篇的好處何在,才能有深切公允的評價。“愛國首先要愛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愛文化首先要愛自己的民族語文,愛語文則首先要明白它的優點美處何在。”

在此,願廣大的青少年熱愛“中華對聯”這一門特異的文學藝術類型,使之發揚光大,深入人心!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高考對聯人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