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對聯,上下聯(包括句子前後)之間的語義缺乏內在的聯係,遣詞、選用物象(意象)以及意境營造背離主題要求,上下前後句子營造的意境不諧,或上下陳述主客體不統一,這些現象統稱為 “隔”。根據對聯的主題內容,又分為“景隔”、“義隔”和“意境隔”。“隔”是對聯藝術中常見的一種弊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對聯,顧名思義既“對”又“聯”。對聯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對”上。而“聯”則要求上下(含句子前後)必須要有內在的聯係,從而體現出一副聯作的完整統一的主題思想和合理的情感、文理邏輯;不能因為“對”而出現各說各話、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現象。
對聯的 “隔”常見於三種情況:一是應對(別人給出了上聯或下聯),對出句給出的主題理解不準確;二是單純地為對而對:製作對句隻考慮平仄、詞性對仗,卻忽略了使用元素是否扣題,句子營造的意境是否合乎主題要求,聯中的此元素和彼元素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係或者是否相諧等;三是在多分句聯句中,前後分句之間存在類似問題。下麵分別舉例分析。
1.景隔。景隔一般表現在使用的物象元素上。例:
出句:蝶舞花紅春色好;
對句:霜凝瓦白月光寒。
此聯在對仗上可謂工整。然不難看出,出句給出的主題是對春天的讚美,使用的“蝶舞”、“ 花紅”兩種景物緊扣“春色”。而對句卻使用“霜凝”、“ 瓦白”和“月光寒”三個物象元素鋪陳起深秋(或冬)之景,並未繼續圍繞上聯給出的主題使用春天的景物,或者與詠春主題相關的物象頌說春景,導致出、對句采用的景物不“同框”而發生景隔。這如同一篇散文,後半部分偏題了。這樣的散文文采再好也不及格。對聯上下所采用的物象不處在同一時空條件,往往會造成整副作品主題不明,讓讀者不明白一副對聯想說的是什麼,即便對仗工整,也非合格聯作。
景隔的實質是“時空隔”(物像所處的時間、空間環境條件等)。即作品采用的景物不處於同一時間和空間。例如陰雲密布和陽光明媚,月影和陽光,落日和朝霞,天山積雪和大海波濤,以及聽到早已絕跡的古代樂器彈奏聲或使用不多見的古物烘托眼前氣氛等等,都屬於物象景隔。一旦使用不當,便會鬧出“關公戰秦瓊”的笑話,與事實發生嚴重背離。避免景隔其實不難,隻要從實際出發,避免漫無邊際的想當然,采用同處在一個時空的物象,即便延伸思考,隻要充分考慮到所用物象與創作主題之間有內在的關聯,做到合情合理即可。當然,時空不同框的物象不是絕對不能在一副對聯中出現,這要看聯作的主題需要和使用的語言環境。在此不再展開陳述。
2.義隔。義隔主要表現在聯句的含義上。指上下聯的語義之間,或者在單比(尤其多分句)前後之間,所含的語義缺乏關聯,或不諧調,出現上下(或前後) “兩張皮”現象。上麵談到的景隔雖然也必然義隔,但景隔的外延尚涵蓋不住義隔的全部(尤其是說理聯),兩者側重也不同。因此把義隔單列很有必要。例:
出句:信念凝心成不輟;
對句:忠言逆耳利於行。
此聯即不含有受到時空條件限定的景物特征。該聯雖然對仗尚可,但是上下述說的道理卻各唱各調,之間沒有任何的交集和聯係。因此,類似的對聯就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思想統一的合格聯作。又例如:
出句:南畝三分耕世外;
對句:雄兵百萬列塵中。
乍看此聯對仗基本工整。不過上聯講的是陶翁《歸園田居》式的故事:三分耕作於世外,體現出一種安靜、恬適、超脫的思想意境,也是大多疲於奔命的現代人渴望的一種田園生活。作為對句,本應圍繞這一中心思想,或展開細說,或延展深談,或自然聯想到與此有關的其它方麵,從而保證該副作品的完整統一性。遺憾的是該對句卻陷入了單純為對而對的誤區,隻考慮對句的平仄和詞性是否合律,而把主題含義扯到了十萬八千裏之外,從而導致了“義隔”。這種淺而易見的義隔現象一般多見於初學者。但是在多分句對聯中,部分元素發生與主題聯係不緊,或者前後分句語意缺乏必然的內在聯係的現象並不少見。例如下麵的兩分句春聯單比句:
紅梅傲雪,齊赴小康跟黨行。
采用梅、雪意象烘托春聯意境很常見,但是第一分句的含義是讚美紅梅不畏嚴寒的氣節,而第二分句卻跳躍到赴小康、跟黨走上麵來,就顯得非常突兀和不協調。赴小康跟黨走兩者間有著內在的聯係,但和梅花傲雪之間就風馬牛不相及了。這種現象即為句內義隔。又如一個單比出句:
小坐雲窗閑讀月;
此句富含詩意,畫麵豐富和美,用律準確。但是“小坐”和後麵的“閑讀”在情態上失諧:一個是忙裏偷閑,稍坐(略坐)一會;一個是悠閑閑適,有的是空閑時間。這種由於使用元素不當造成的情態上的差異和不諧,很容易被忽略。這也是句內義隔的一種表現。
再如義隔的另一種表現:
出句:悲歡誰共我?
對句:冷暖月知君。
乍看對句似乎未改變出句的主題,但細品則不難發現:上聯和下聯述說的主客體發生了錯位。上聯“甲”問,下聯卻“乙”答。如同一篇散文,前半部分為第一人稱,而下半部分卻變成了第二人稱,讓讀者不知道說的是何人,背離了一個藝術整體必須堅持完整、統一的基本要求。這種現象也是義隔的一種表現。避免義隔,在應對時應首先吃透出句的主題思想和陳述對象:出句說的誰?是一件什麼事?講的一條什麼理?然後緊扣給出的主題,並站在出句者的角度(而不是應對者的角度)思考組織出恰當的對句來。自撰對聯避免義隔,應在確定聯作主題後,在上下聯的設計以及物象的使用上,注意給下聯留足餘地和空間,尤其是下聯一般還要強於(足以承托起)上聯的藝術要求,從而避免上聯寫好後,隻能挖空心思地去拚湊,如此最易出現牽強附會導致義隔的問題。
3.意境隔。
一副對聯借助意象和說理傳達出的意蘊、意味、境界和情感色彩稱之為對聯的“意境”。對聯的意境和對聯表達的含義(語義)不盡相同。因此,其中就自然涉及到上下(包括前後)在意境營造上是否一致的問題。若整個對聯營造的意境與主題要求不諧,上下聯各自營造的意境不一致,感情色彩、韻味不統一,這種現象稱為“意境隔”。意境隔一般表現在聯句所營造的意味氣氛和感情色彩上。如上聯意境熱烈富含正能量,而下聯意境冷清含有負能量;上聯意境歡快,下聯意境沉悶;對同類事物上聯褒,下聯貶等。造成極端意境隔的現象雖不多見,但是上下意境不諧或部分不諧的問題卻並非個例。如:
出句:一管淒涼寒此夜;
對句:千杯酣暢醉浮生。
此對句在格律上無可挑剔,也不存在景隔的問題:夜間飲酒,歡快酣暢,一醉方休。期間聽到一曲淒婉的簫(笛)聲,給人倍覺寒涼的感覺。這種寫實場景於現實中並非不存在。但是出句營造的是一份孤獨、失意甚至悲涼的韻味和意境,而對句卻通過酣暢飲酒的畫麵,營造的意境乃為瀟灑、愜意和歡快。這就和出句在意境營造上發生了明顯不諧,違背了藝術作品必須堅持完整統一的思想主題和意境營造之要求,自然讓讀者很難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若將對句按照出句營造的意境加以修改為“滿杯惆悵醉餘生”,如此上下聯營造的意境就基本一致了,孤獨、惆悵、淒涼,讓人讀後足能生發出幾分同情憐憫之心:
一管淒涼寒此夜;
滿杯惆悵醉餘生。
雖然仍然使用了“醉”字,但此“醉”和彼“醉”有了情感上的本質區別。又如:
春光無限好;
愁緒奈何長。
此副對聯上聯通過讚美春天,營造的是一種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思想意境,句義富含愜意、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而下聯卻通過陳述對無邊愁緒的無奈,營造的是一種低沉、消極,富含負能量的思想意境。因此二者在意境上明顯不諧而出現意境隔。
對聯出現意境隔現象往往不是作者組織語言的能力所導致,而多是在應對或組織詞語時沒有認真琢磨和品味,隻注重了用詞的平仄、詞性、結構和含義,忽略了一副聯作必須主題和意境營造統一、和諧之要求。隻要在撰聯中養成審視聯句意境的習慣,意境隔問題即可避免。為養成分析品味聯句所營造意境的良好習慣,現列出幾個聯句試分析其營造的韻味意境。
例句一:一朵避人開僻處;(意境:孤單、幽靜)
例句二:一事無成身漸老;(意境:自謙、不甘、無奈)
例句三:哭周郎娶美,己納醜妻,靈前自落傷心淚;(意境:戲謔、調侃)
例句四:愁縈羈旅思鄉遠;(意境:惆悵、思念、無奈)
例句五:風景雖多,會心者幾(意境:遺憾,期待)
例句六:一水無涯,帆歸何處;(意境:惆悵,期望)
例句七:心種蓮花清若水(意境:淡泊,自斂)
例句八:布文明興五業堪為己任;(意境:積極率先,自信擔當)
以上乃筆者結合對聯習作實踐中的些許體會,受限於知識水平,難免有不當和錯誤之處,還請方家批評指正,在下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