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荔枝,那是不完整的夏天。
“荔枝原是果中王”,這“果中王”不知誘惑了多少男男女女,無論是古代的帝王妃子,還是如今的平民百姓,何人不愛她?尤其是那些騷人墨客對她垂涎三尺,一邊觀賞,一邊品嚐,還留下無數的點讚妙章。今天我們隆重介紹一位荔枝資深愛好者,他乃是清代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史書稱作江蘇儀征人的阮元。有關他與荔枝的故事真是頗有情趣,且聽我慢慢道來。
初食荔枝,為酒駕“辯白”
看到這小標題,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乾隆時代出生的阮元難道能穿越到現代社會?他怎麼可能為酒駕“辯白”?這太荒唐了!
一切皆有可能,請看他寫於1818年的《初食荔枝》:
廣州五月天清霽,荔枝園中摘新荔。
碧葉猶連翡翠枝,紺苞急綴珊瑚蒂。
尤物由來不易得,久遣詩人譽佳麗。
我今飽啖複何難,翻覺古人心太契。
味中嫌帶醴酪香,竟雜微酲入柔脆。
我性與酒不相中,欲使甘蕉共彈例。
譽之固過彈亦非,嗜好酸鹹各生蔽。
瓊漿迸齒清沁脾,且擲檳榔與藤蠣。
前三句直接告訴人們荔枝成熟的時節,荔枝的來源以及摘下時的狀況。後麵看不懂的沒關係,跳讀即可,大意知道就行,全詩主要是作者寫自己“初食荔枝”的事兒。
你會問:這詩句和酒駕有半毛錢的關係嗎?
敲黑板,說重點,請注意詩中這一句:
味中嫌帶醴酪香。
阮元自注雲:新荔中微覺有酒氣,故白樂天雲“甘酸如醴酪”。
“醴酪”是啥玩意?醴酪即酒漿。“新荔中微覺有酒氣”,這“酒氣”與“酒駕”關聯度可高了。有人就是因為開車前(甚或開車中)剛剛吃了幾顆荔枝,而被儀器測出“酒駕”。敏感的人,吃一顆成酒駕,吃三顆變醉駕。
怎麼會這樣?原來,現代人為了保鮮,在荔枝運輸和貯藏過程中會加入冰塊、密封保存等。在封閉環境下,荔枝容易發生無氧呼吸,產生乙醇,即酒精,吃了後口內的酒精含量就會瞬間上升,造成檢測數值上升的假象。
某交警隊聯合媒體做過實驗。有實驗人員吃了一顆荔枝,酒精測試數值顯示為19mg/100ml,吃兩顆酒精數值測試達32mg/100ml,而有位民警吃了6顆酒精測試數值顯示為19mg/100ml。這說明,不同的人吃下荔枝之後,在酒精測試上反映的數值是不同的。但過了數分鍾後,實驗人員的酒精測試數值迅速下降到了0。
由此看來,吃荔枝真的會“被酒駕”。以後若是因為吃荔枝而測試後“被酒駕”的,不妨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和交警好好溝通,向他推介阮元的這句詩,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你瞧,阮大人是不是參與到了為“被酒駕”而“辯白”的場景裏了?
【下期繼續,不見不散!】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媒體轉載請聯係小編,獲得文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