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城鄉居民,都很重視啟蒙教育。過去孩子讀私塾,首先是從認字開始,通常讀《百家姓》,一來能夠認識許多漢字,二來能夠掌握許多姓氏,對於長大後的社會交往大有好處。其次是讀《千字文》,此書編得十分巧妙,一千字沒有重複,背熟之後就有了進一步讀書的本錢,陌生的字就很少了,如果文化程度提高,又可以從中獲得很多文史哲知識,一舉兩得。再次是讀《三字經》,從四字句改為三字句,而且照樣押韻,提高了兒童的文藝覺悟,其中知識性內容就更為係統。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百家姓》屬於機械羅列漢字以外,其他二書,都有一些對仗句子,足以培養兒童的對聯愛好。
舉例而言,《千字文》裏的對仗句: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
戶封八縣,家給千兵。
何遵約法,韓弊煩刑。
嶽宗泰岱,禪主雲亭。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
……
《三字經》裏的對仗句有——
親師友,習禮儀。
馬牛羊,雞犬豕。
始春秋,終戰國。
五霸強,七雄出。
載治亂,知興衰。
犬守夜,雞司晨。
揚名聲,顯父母。
勤有功,戲無益。
有些老師還教讀《幼學瓊林》,此書全屬四六駢文,都是對偶句,背熟之後就有了寫駢文的基礎,有利於科舉考試,寫八股文便不犯愁,其中對仗句也有不少,如“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須當愛日”“問舍求田,原無大誌;掀天揭地,方是奇才”“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等等。
農村的孩子所讀有些不同,他們的父母沒有那麼大奢望,隻從最低標準著想,讓娃娃識幾個字,能寫信記賬,不受人欺負。農村塾師雖然也教《百家姓》,但家長最推崇的,還是民間傳統讀物《增廣賢文》,俗話說“學了易經會打卦,學了增廣會說話”,因為裏麵的語言都是日常生活所用,很多還有勸勉之義。其實,書中許多話都能算作沒有懸掛起的楹聯,對仗也十分工穩,比如——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人窮誌短,馬瘦毛長。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路逢險處須回避,事到頭來不自由。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
利刀割體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消。
雖然文字十分通俗,但有些話頗耐人回味。
民國初年農村讀物還有一種《當家書》,又稱《隨身寶》,可讀性很強,在四川頗受歡迎。所謂“當家”,就是主持家務,書裏載有一家之主應該具備的各方麵常識,故熟讀此書即可當家。這本書語言更加俚俗一點,但非常風趣,充滿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經驗,而且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例如書裏強調識字那一段——
為官人,有了字,提筆能定天下事。
士子們,有了字,吟詩作賦四海知。
商賈人,有了字,記帳能分月日時。
工匠人,有了字,記號可寫二三四。
務農人,有了字,借錢借米寫條子。
說得非常具體,完全切合實際。如果把這本書中的對仗句集中起來,也是些蠻好的對聯——
至軒轅,出倉頡。觀蟲文,視鳥跡。
緞馬褂,綢小衣。細鋪蓋,花枕頭。
吃薑糖,嚼蜜棗。扳包穀,砍高粱。
打皂角,栽籬笆。修磨子,鏨碓窩。
紮掃帚,買掀盆。削筷子,編竹篼。
抓官藥,撿膏丸。買煤炭,吊石灰。
此外,農村民間讀物還有《雜字》一類,不但是漢字的組合,也是日用常識的倉庫,編得押韻合轍,琅琅上口。《雜字》有好多種,從二言到七言皆有,並且還有雜言。四川有一本《當家雜字》,類似前述《當家書》的性質,但全為四言,風趣而順口。例如其中一段——
草席不冷,篾席更涼。
臭蟲要咬,蚊子又叮。
立秋打穀,小滿栽秧。
籮篼扁擔,犁棩枷檔。
斧頭鑿子,鐵銃火槍。
還有樹木名稱——
桃木李果,桐樹棬桑;
撕櫟麻柳,枇杷香樟;
紫荊構樹,野劄黃楊;
黃柃酸棗,桂花梅樁。
裏麵的“臭蟲要咬;蚊子又叮”“立秋打穀;小滿栽秧”“籮篼扁擔;犁棩枷檔”“斧頭鑿子;鐵銃火槍”,都有很好的對仗。這一類啟蒙讀物不僅在四川流行,幾乎各省皆有,如《山西雜字》也與前書類似,書中的對仗句有“先教認字;後學耕田”“富不可驕;貧當無諂”“莫緣枯樹;休打秋千”之類,也非常可讀。
清代李廷弼所撰《五言雜字》,專講北方農村年節風俗,仍然有不少風趣的對仗句,如:
襯衣多齊整,袍褂更新鮮。
纓帽頭上戴,緞靴足下穿。
神靈歸上界,老幼拜新年。
平身落了坐,回手裝上煙。
這裏放花炮,那邊拉大鞭。
風調時雨順,國泰子民安。
其特點是俗不傷雅,生動活潑,沒有一絲一毫的僵化,這些都值得聯家去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