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聯苑爭鳴丨對聯不能拗救

聯苑爭鳴丨對聯不能拗救

2022-04-21 22:57:16姚蘇丹對古聯今 0條評論
拗救,是律詩格律用語,是指律詩出現了平仄不依常格的拗句時用另一種格式進行補救。其中一些律詩拗救格式被用來在五七言聯違背聯律時作為補救。最常被提到的是“常用的律詩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對“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對“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種是救孤平。

先說救孤平。按照聯律,不在節奏點上的字不計平仄,所以對聯不避孤平,孤平也就無須拗救。
再重點說常用的律詩特定格式。由於對聯上下聯在節奏點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反,違背這一根本規則的拗句都不能成立,常用的律詩特定格式也不符合聯律的根本規則,所以不允許拗救。
《聯律通則》傳統對格裏沒有提到拗救,是正確的,因為拗救是一種“詩法”,不是“對法”;它隻在詩詞格律裏用,而從未在前人的聯話裏出現過。《楹聯叢話》《對聯話》《古今聯語彙選》等著作中都沒有。《聯律通則導讀》中說“拗救對:如律詩拗句的自救和互救,在五七言對聯中同樣適用。”我認為是不適當的。按照《聯律通則》“第四條節律對拍。”上下聯句的語流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律句聯按二字而節可以從寬不顧語意,在偶數位次平仄相對即可,但也隻能寬到二字而節的節奏點上的字平仄相對,不能寬到二字而節的節奏點上的字平仄相同(失對)。在二二一二句式中,第六字不在節奏點上,不計平仄,不存在失對違律的問題,無需拗救。如“駿馬靈羊慶猴歲;威麟祥鳳聚龍城。”在二二二一句式中,第六字在節奏點上,不對不行。失對時不但不符合按意節上下聯節奏點上的字平仄相對,連二字而節上下聯節奏點上的字平仄相對也不符合了,怎麼能算是聯律呢!(二二一句式中,“平平仄平仄”對“仄仄仄平平”,和二二二一句式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對“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合聯律。)
《聯律通則導讀》這種寫法的後果就是誤導。比如有聯友就說:“從來沒有人說過‘詩律能代替聯律’。但因為詩聯同源,所以詩律和聯律是沒有抵觸的,姚老師‘有抵觸時’的提法是不妥的。” (實質上還是認為詩律都可以做聯律)並說:“詩鍾完全按詩律要求,理應包括詩律中的特例,尤其是‘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所以此詩鍾的出句(指“社結東籬菊為友”句)是允許的,不可用‘第六字必須平仄相對’來限製。”還找出一些名聯來否定我的看法,具體有:

萬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煙雨半山雲。

岱色蒼茫眾山小;
天容慘淡大星沉。

夜雨閑吟左司句;
時晴快仿右軍書。

我認為,這些都是根據不以律害意原則的破格佳作,不能作為製訂聯律的依據。下麵就具體分析一下。

萬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煙雨半山雲。

這是雲南昆明黑龍潭景區的一副對聯。“潭”字失對。有關水的名詞,仄聲字本就不多,而“潭”還是本聯所題景點的名稱,“潭”字難以用仄聲字替代。

岱色蒼茫眾山小;
天容慘淡大星沉。

這是紀昀挽劉統勳的一副被人稱道的名聯。但“山”字失對。最便於代替的仄聲字詞是“嶽”。但“岱”本身就是一個“嶽”,再加之“一覽眾山小”的名句效應,“山”無法改“嶽”。(也不能改“嶺”“崗”“阜”之類。)

夜雨閑吟左司句;
時晴快仿右軍書。

這是王傑題沈陽故宮保極宮聯,也是名聯。“司”字失對。下聯用王羲之(右軍)和他的《快雪時晴帖》的典故,無可移易。上聯用韋應物和他的《滁州西澗》的典故。此處不宜直呼其名(應物),而韋應物的其他三個別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都是平聲落腳,與“右軍”相對,隻有選同是職務做名稱、又是方位詞工對的“左司”。
此外,我還找到幾副這類不合律的七言聯。如於右任贈蔣經國的一副名聯:

計利當計天下利;
求名應求萬世名。

“下”字失對。筆者認為“天下利”對“萬世名”意思是對得很好的。雖然從格律方麵看,數字“萬”沒有和數字成對,但以空間之廣對時間之長,可以算得工整。“下”“世”失對,應算是破格。因為“天下”,在這裏含有“最大”“最重要”的意思,用一般認為是同義詞的合律的“寰球”“人間”來代替,就表達不出來。

又如:李彥章題柳堤:

種樹先思十年計;
放船留比六堤遊。

“年”字失對。因“十年樹木”是成語,不宜用“十載”而破格。

某君南京莫愁湖聯:

煙雨湖山六朝夢;
英雄兒女一枰棋。

“朝”字失對。因南京久有“六朝古都”之稱,不宜用“六代”替換“六朝”而破格。
這些聯都是因應用典故和專有名詞等原因所限,為不以律害意而不得不破格的,不能作為製訂聯律的依據。
在非律句聯中,情況也是如此。首先,看幾副林則徐的破格聯: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先說林則徐的破格聯,是因為林公是一位公認的聯家,又是很重視平仄格律的。在李文鄭先生編輯的《林則徐楹聯輯注》中,林公手書的這兩副聯就在扉頁上。全書共收林公對聯一百七十四副,其中全合平仄的共一百六十二副。在不合平仄的十二副中,有兩副是集句聯。其餘十副違律處則都是出於固定詞語不可改以及服從不以律害意的原則。而他的《祝楊文蓀公六十壽》:

文采動公卿,經史緒餘襄吏事;
神仙偕眷屬,越吳來往駐年華。

為了平仄對仗而把正常使用的“吳越”一詞倒用以求與“經史”平仄相對就是明證。而這兩副聯為什麼會違律呢?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多處失對,是因為是集句聯,全文引用經典名句,無法更改,隻好破格。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本聯在“立”字處違律。我認為很可能是林公認為就這個“立”字最好,寧願破格也不以律害意。這副聯就是要用比擬的手法賦予“海”“山”以人的優秀品格,借以表達個人的抱負和追求,因而用了這個擬人的動詞“立”,換“高”“雄”之類形容詞都起不到這種作用。

再看一些其他古人的破格聯作:

李篁仙挽堂兄李辛林:

送江水兮東流,一片芳洲,無恨因依杜蘅草;
浮洞庭而南下,萬間廣廈,此中多少棟梁材。

“蘅”字失對。這也是由於特定的原因,不能因律害意造成的。杜蘅,又名杜若,文學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賢人。早於李篁仙二百多年的周亮工《有介弱弟中殤賦此慰之》詩,“努力承先緒,芳洲失杜蘅”,極可能就是本聯依據。所以沒有用“杜若”來代替。

還有格言聯: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進”字失對。因為“不進則退”是成語,破格是允許的。把它改為“不前則退”,為合律而損表意,是沒有必要的。
在這個方麵,我還有一個倒找得來的例證。

楊慎題昆明西山華亭寺聯:

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
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

我承認它是好聯,但又對它的破格有所不甘:這個違律的“茫”,是不可替換的嗎?和尚一定要是從雲霧迷茫的天上回來嗎,換成從地上的草野莽荒中回來不行嗎?用仄聲的“莽”不是更準確嗎?但查了《楹聯叢話》《中國對聯大典》(穀向陽)《中國名聯辭典》(榮斌)《中國名勝名聯鑒賞大成》(田作文)《天下名聯》(餘德泉)等幾本辭書都是“茫”。但在重校《對聯話》時終於查到了用的是“莾”字。後來更查到了網上有考證文章,劉鋒《明代狀元楊慎對聯考辨》、張庶文《閑話楊慎在雲南的三副楹聯》,證實了楊慎原作就是“莾”字。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真正的名家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破格的。

在這裏,談談我對破格的認識。
破格:打破既定規格的約束。(《現代漢語詞典》)
不能說不符合自己觀點的就是破格,反之就是合律。關鍵在於這個格(規則)立得對不對。對聯的“格”,就是“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字平仄相對”,這個格是不可動搖的。
破格是有原因的,並非不重視平仄律。破格是在熟悉聯律的情況下,為了準確表達主題,不得不突破格律。是一種帶有褒義的違背格律的行為。
破格必須是不得已的,必須是表意優於合律的(不以律害意)。不懂聯律而違背聯律的做法不能叫作破格。被認可得到流傳的破格佳作,我認為都是如此。在熟悉格律的情況下,能做到“不以律害意”是一種高境界,不懂聯律而違背聯律的做法不能叫作破格,而隻是失誤。
總之,破格是一種手法,不是失誤,但也不是合律。破格應該被允許,破格佳聯常常因為不合格律而又被讚賞而得到格外的關注,但不應該因此而認為它是符合格律的。我們不能用個別的破格佳聯來否定聯律。破格,就是突破了格律,當然不能作為製定格律的的根據。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拗救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