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劉可亮‖未來可能成為現象的新對仗法

劉可亮‖未來可能成為現象的新對仗法

2022-03-30 22:19:39劉可亮聯齋 0條評論

在對偶中,“對稱性破缺”與“對稱性”如影隨形。

此前,楹聯界在形式層麵隻正視“對稱性”的美學價值,未能做到同時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殊不知,二者的對立統一,實踐中矛盾關係的處理,都在美學的範疇。

所謂未能做到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就是普遍認為“對稱性的減損”於對聯不是好事,打心裏不樂意破缺的發生,持“盡力控製”的心態,更談不上主動講究和追求。如此,許多合理的對仗法就無法出現,即便偶爾有人嚐試也未能星火燎原。與這些對仗法相關的作品也就不能蔚為風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為我們留下了“為往聖繼絕學”的空間。

 

一.新對仗法能立足且有生命力的條件

當人們端正態度、調整視角,能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之時,一些原本隻是萌芽,甚至尚未有實例的對仗手法可能在實踐中成為新現象。

下文要介紹的新手法,筆者之所以判斷這些法度能夠立足且有生命力,是基於它們是做到以下三點的產物。

1.能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

所謂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表現為以下幾點:

1)科學看待“對稱性破缺”的客觀存在,承認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2)認識到“對稱性破缺”與“對稱性”是矛盾的雙方,不帶情緒傾向;

3)認識到“對稱性破缺”是形式美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對聯美的有機組成部分;

4)在實踐中能合理追求,且能善賞與“對稱性破缺”有關的美。

2.是合理運用“矛盾分析法”的結論

就是要以對立統一為法度,以矛盾平衡為手段,做到以下幾點:

1)能看到“對稱性”與“對稱性破缺”的對立統一關係;

2)認識到“對稱性”通常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麵的主導地位,“對稱性破缺”作為矛盾的次要方麵的重要作用;

3)矛盾的平衡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4)以係統協調為軸心,以整體效果為領引,選擇矛盾平衡點。

3.是有效遵循“形式美法則”的產物

對聯作為藝術作品,其矛盾關係的處理和平衡點的選擇,又在美學的範疇內來操作的,在形式層麵自然遵循形式美法則。這些法則大致包括:

1)對稱與均衡法則;

2)比例與尺度法則;

3)參差與齊一法則;

4)調和與對比法則;

5)變化與統一法則。

 

二.前人已有嚐試的對仗法

在人們以“對稱性”的美學價值為軸心的背景下,下列對仗手法能出現,是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明證。它們雖然還不被正視,甚至隻有極少數的例子,但一旦價值觀得以調整,就可能星火燎原而成為現象。

1.豁對

所謂“豁對”,對仗的“詞”部分字工、部分字很寬甚至失對,且結構未必一致,表現出鮮明的“工拙參半”特點。

例:吳恭亨題兩溪書院:

兩山之間,時生雲氣;

溪水無盡,曲似文心。

“兩水/溪山”一字極寬,一字極工。

此法不算很新。詩鍾中的嵌字,常見這種做法,聯界卻並不常主動用。吳恭亨也是為了嵌字才這麼做,其實,隻要正視了“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為了表意的整體需要,這應該成為很常規的選擇。

上例是“二言豁”,再看“三言豁”“四言豁”。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一聯: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白鷺洲”是整詞,“青天/外”不是,且“洲/外”頗寬。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中的一聯: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伯仲之間/指揮若定”皆為成語,但結構不一,詞內含自對、借對、寬對,給人以“妙在工於不工之間”的審美愉悅感。

由此延伸,可催生一些分支。試舉兩種。

1)豁集

如果把集句理解為“不可分割的整詞”,則可以允許大致對仗而有明顯的破缺。

梁啟超集贈徐誌摩:

臨流可奈清臒,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

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每個分句都隻是大致對稱,其中“臨流/此意”工拙參半,“可奈/平生”失對,“第四/海棠”失對,“環碧/天明”工拙參半。

2)缺借

缺借,指借對時部分字小類工對,部分字寬,甚至失對。

啟功先生的聯:

坐臥總由它,一榻糊塗,半個窩棚防地震;

親朋應諒我,三分氣息,無多精力作空談。

“地震/空談”為借對,“地/空”很工,“震/談”則較寬。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對聯》中的一聯:

拳石畫臨黃子久

膽瓶花插紫丁香

“黃子久/紫丁香”為借對,前2字很工,後1字寬。

2.小異步

在整體較一致的情況下,對聯的局部讓“意節”不同步,為“小異步”。未來也可能會成為較常見的選擇。

同治貢生王尚辰題包公祠:

直道古猶行,嘉祐四真,姓氏獨為天下望;

公墩今已改,香花一曲,溯遊宛在水中央。

“天下/望”對“水/中央”就異步了。

曾國藩挽湯鵬聯: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二十萬/言”對“九州四海”,也異步了。

小異步在成聯中由1處而多處,都是可能的。

3.錯位自對

比小異步更厲害的是“分句”也異步。

在“當句對”中,上下聯盡管“各自為對”,但一般還是保持上下各分句的字數是一致的。其實,當我們正視“對稱性破缺”之後,發現它也是可以合理破缺的。

孫師鄭挽李鴻章聯:

上下五千年,就曆代名臣商位置,則與周召虎、漢班超、唐郭子儀不判低昂;縱橫十萬裏,萃五洲賢相角短長,則與英沙侯、日伊藤、德俾士麥遙相伯仲。澤在生民,功在社稷,尚亦有利哉!一個臣緯武經文,累譯重洋深愛戴;

錫崇封則推恩大賚,列爵雄藩,與果勇楊侯、毅勇曾侯、恪靖左侯並叨異數;褒美諡則盡瘁鞠躬,留芳百世,與花縣駱公、益陽胡公、侯官林公永訂同心。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億兆姓懷思感泣,建祠立廟薦馨香。

整聯的總字數一樣,然前58個字分別是分句字數不一致、不對應的自對,給人以錯落有致之感,很典型地詮釋了“對仗工穩”與“亂石鋪街”在藝術原理上相通之理。

4.以巧補巧

對聯基本對仗以外的“附加元素”,如“機關”“修辭手法”等,未必要一一對應著來。因為,基本的對仗和平仄已經保證了它的對稱性,為了表意,附加元素完全可以更頻繁地采取破缺的選擇。這裏舉例說說機巧聯的“以巧補巧”對仗法。

機巧聯往往機關太多,難度偏大。實踐中,部分機關沒破也可能贏得喝彩。而根據“對稱與均衡”的形式美法則,當機關不能全破時,還有一種辦法比“直接不破、留下豁口”更值得經常選擇。“以巧補巧法”,即對句在破了部分機關,尤其是主要機關的情況下,剩下的機關雖然沒辦法破,但對句另外增加了其他機關。這樣,既保證了“對稱性”的主導地位,又能有利於實現上下“力量均衡”,依然能給人以銖兩悉稱之審美愉悅感。

例:

一擔重泥攔子路

兩堤夫子笑顏回

 

狗啃河上骨

水流東坡詩

以上兩副機巧聯可謂膾炙人口。它們的機關就未“完全對破”,且不是因為難度太大,力有不逮所致。人們不但不以為病,還給予了長久的喝彩。第一聯“重泥”用的是諧音手法,下聯“夫子”則不是對應采用諧音手法,而是采用別解手法。另“攔/子/路”和“笑顏/回”采用的都是鑲嵌手法,但鑲嵌方式有明顯差別,也屬於“對稱性破缺”。第二聯上比“河上”為諧音,而下比“東坡”則不是諧音,而是別解,但同時“詩”為諧音(上比對應的“骨”不是諧音)。

這樣,兩聯的上下比“機智總和”相當,也算扯平了。

5.雙借義

前人在詩聯中采取借義手法時,絕大部分是上聯或下聯單邊使用,也有少量雙向同時使用的。

杜甫詩句: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句中“白”的意思為“明亮的”,“青”指“蔥翠的”,分別都借用了其顏色義。

清費丙章題義塾:

莫謂孤寒,多是讀書真種子;

欲求富貴,須從伏案下功夫。

“種子”“功夫”中的“子/夫”同時借用為了“人的稱謂”。

其實,在理論上可以推演,雙借的資源比單借要大。未來人們適應並掌握方法後使用會更頻繁。

6.多借音

借音手法在詩聯中用得較少,但畢竟也算成為了現象。其實,漢語同音字多,連用兩處或多處也可能進入常規視野。

詩聖杜甫給我們就留下了幾例:

聞道洪何坼

遙連滄海高

“洪何(紅河)”是連續兩處借音。

枸杞因吾有

雞棲奈汝何

“枸杞(狗起)”是連續兩處借音。

7.自借

自對即“各自為對格”。有對仗必有可能用上借對。這分兩種基本情況。

1)自對的同時上下實現借對。

朱熹題漳州芝山書院:

五百年逃墨歸儒,跨開元之頂上;

十二峰送青排闥,自天寶以飛來。

“逃墨/歸儒”自對;“送青/排闥”自對。“墨/青”借對。“墨”的甲義是“墨家”,借用其顏色義。

2)自對的部分采取的是借對手法。

時習之擬題廣東都督府1912年元旦門聯:

黃鶴先聲,白雲嗣響;

五羊開府,萬象更新。

“五羊/萬象”的“當句對”,是以借對的方式實現的。

未來此法很可能成為常態。由此還能演變出多種形式相對複雜的自借方式。

8.借磋

借磋,即實施借對的詞語中的“字”交叉實現“小類工對”。

筆者在應對一個網友的出句時曾這樣對仗:

急雨淹茅舍

雲長走麥城

在借對的同時讓“急”對“長”,“雨”對“雲”。現有部分聯友效仿,在無情圈子裏被接受。

後來在杜甫的詩作中找到一例:

殊錫曾為大司馬,

總戎皆插侍中貂。

“大司馬”為官職名,為三言整詞。“侍中/貂”則不是。此為異步+借對。同時,中間又用了交股對,即“大/中”“司/侍”,很工致。

9.磋借

磋借,即磋對的辭藻是以借對的方式形成工對的。

楊新躍集句題古丈縣妙古金茶園觀景台:

裛露掇其英,昆府煙霞浮幾席;

涼風起將夕,五溪衣服共雲山。 

此作“昆府/雲山”“幾席/五溪”可視為交股對。同時“幾”字由名詞轉義為了數詞。

10.半截無有對

將無情對作為一個“對仗單元”安排進“多分句成聯”中,可能實現無中生有。筆者的這一猜想後來找到了例證。

鍾雲舫題峨眉山金頂:

眾峰齊讓佛門高,稽首如來,要分此半輪秋月;

一覽盡收天下秀,滿心歸去,勝遊他五嶽名山。

此作中間分句單獨考察是無情對,而整作顯然是有情的成聯。

倪丁一題重慶人民公園茶園:

趙錢孫李,無非三教九流,東扯西拉,茶已二開宜再泡;

甲乙丙丁,來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調,果然一點不相幹。

此作最後一個分句乃“密集借對”而成,單獨考察也是無情對。整作也是很出彩的有情對。

無情對成為“上下聯命意相幹的有機組成部分”,說明之前的所謂“命意絕不相幹”是相對的。此法可能被人用來增添對仗靈活性,尋求作品特色。延伸於多個分句,也是可能成立的。

11.複合對

異步、自對、借對、磋對複合運用,還有無窮變化。

同治貢生王尚辰題包公祠:

直道古猶行,嘉祐四真,姓氏獨為天下望;

公墩今已改,香花一曲,溯遊宛在水中央。

此聯“公墩”之“公”借其形容詞義與“直”相對;“姓氏/溯遊”為自對;“天下/望”對“水/中央”為小異步。

北京人力車夫一萬餘人挽袁世凱:

太平天子,仙駕六龍,歎同行推轂無緣,送他個薄薄人情,費四枚銅元,買幾張錫箔;

車騎將軍,空跑兩腳,待先帝出喪有日,讓我來盡盡義務,挑幾名鐵漢,扛一具金棺。

上聯的“銅元/錫箔”自對;下聯的“鐵漢/金棺”自對。有趣的是,“銅元/鐵漢”又是精妙的借對,“銅/鐵”“元/漢”都轉義了,同時,“鐵漢/金棺”也是借對。

人們隻要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將逐步發現,已有少量先例的對仗法很可能還不止這些。

 

三.能夠推演出來的對仗法

根據上述已經找到實例的對仗法的特點和原理,容易推演出前人尚未留下過實例,但顯然合理的新對法。

1.自磋

所謂自磋,即自對的部分以磋對的方式構成對仗。

比如,上聯用李群玉的“髻挽巫山一段雲,裙拖六幅湘江水……”構成自對;下聯用白居易的“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構成自對。這也是一種“對稱”與“破缺”合理平衡的做法。

2.密借集句

集句是大家熟悉的一種對仗法。在理論上,古人也能以“合作”的方式“創作”出很多“密集借對”而成的對偶句。筆者把這個叫“雅無情集句”。

這一猜想拋出後,一些聯友找到了這類集句。如香霧空蒙網友找到的兩例:

花開疑乍富 [唐 韋莊]

白露下長安 [唐 劉駕]

 

與君形影分胡越 [唐 姚氏月華]

前後相思兩不知 [唐 白居易]

如此集法得到的作品,能給人帶來別樣的意趣。飲冰室主人若有知,必蠢蠢而動矣。

這一集法的出現,說明無情對也可以很雅致,且上下相關,能夠給對聯、律詩、駢賦等帶來創作技術上的深度革命。

3.無有對

理論上,完全由幾副無情對組合起來,可能得到一副多分句的有情對。

筆者試題九方皋:

高手無名,才超伯樂,大象縱無形,一摸即明千裏馬;

平頭百姓,素遠公差,閑鷗環百羽,萬般看淡十分牛。

四個分句單獨看都是無情對,組合起來是多分句成聯。大致能示意這種對仗方式所造作品之風格。

借對的密集使用,還能得到“雙偶鍾”“無情詞”等,此處就不介紹了。

 

四.可能創造出來的對仗法

當人們具備更科學的聯律觀之後,創造出可以與直對、自對、借對、磋對等四種常見對仗手法構成並列關係的新手法,也不是不可能。這裏姑且天馬行空,根據大致的展望,拋出幾種。

1.混對

即上下聯句數一樣,總的字數一樣,對應分句的語法結構一致,但分句的字數不一樣多。

這是從李白《夜泊牛渚懷古》中的二聯“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得到啟發。第一聯“登舟”對“空”,“望”對“憶”,“秋”對“謝”,“月”對“將軍”;第二聯“餘”對“斯人”,“亦能”對“不”,“高詠”對“可聞”。

假設在“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年。”的基礎上,各加一個或多個分句:

起病六君子,袁世凱千古;

送命二陳,中華民國萬年。

即可得到混對。

2.逆對

即出句的第一個字與對句的最後一個字工對,以此類推,出句最後一個字與對句第一個字相對,構成對仗。其模式與普通對仗比較:

普通對仗模式:

ABCDE

12345

逆對模式:

ABCDE

54321

也可以局部逆對,其最小單位即二言的磋對。也可以一句之內分段逆對。

3.叉對

即多分句對聯,以分句為單位交叉對仗。其模式與普通對仗比較:

普通對仗模式:

ABCD,EFGH;

1234,5678。

叉對模式:

ABCD,EFGH;

5678,1234。

這一部分也許的確太超前,令人難以直視。暫時無法接受的讀者,也希望用發展的眼光來淡然視之。

本文所展現的未來風景,主要的目的還是通過助推人們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樹立科學的聯律觀。至於係列對仗法度到底能否經受住實踐的檢驗,就讓時間去回答吧。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對仗現象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