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李洪起‖簡析數字在詩詞聯中的妙用

李洪起‖簡析數字在詩詞聯中的妙用

2022-03-24 22:55:12李洪起聯齋 0條評論

提到數字,印象中都是簡單、枯燥、直白。誠然,數字本屬於理性的文字。一是一,二是二,即使用於文學創作,它本來所能表現的也是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難於喚起人們對自然景物的審美感受和情感思辯,歸因數字終究不很藝術,但細揣摩這種觀點未必確鑿可據。

 

 一一數字入詩經典之句不勝枚舉

數字入詩是我國古詩詞一大特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經典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至兩漢和南北朝時期已基本成型。唐代詩人偏好數字,更是到了成詩必有數字的程度。

在古詩詞聯中數字一般多以數字+量、名、動、形容詞,或疊加或混搭以形成對稱的形式存在。雖然隻有寥寥的幾個數字,卻能變化無窮,開合有度,增強語言張力。僅以唐詩為例足見數字在詩人筆下所產生的審美情趣是多麼神奇。如:

1.一旦雄圖盡,千秋遺令開。(唐·沈佺期《銅雀台》)

2.六時行徑空秋草,幾日浮生哭故人。(唐·劉長卿《題靈祐和尚故居》)

3.一身去國六千裏,萬死投荒十二年。(唐·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4.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唐·韓愈《左過至藍關示侄》)同柳宗元一樣,抒發遷客的失意之情,異曲同工,驚心動魄。

5.秋風萬裏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雖然這些詩句中簡單的數字就它本身來說,既無形象,也不能抒情言誌,但經詩人妙筆點化,或搭配、或對比、或連續使用、或畫龍點晴,卻總能創造出各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無窮的妙趣。

 

一一數詞在詩詞聯中的妙用

1、確數造景雕鏤物象

數詞本屬視覺造景語言中的造型語言。加之數詞的理性化特點,所以用確指的數詞清晰個象,是數詞最基本的功用。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詩人利用確指的數詞,使詩中的境界更為鮮明。殘月在上,且環境中受諸多帶有色彩景物的影響。殘陽照水,不可能整個江呈現一種顏色,所以這“半江瑟瑟半江紅”即符合確數造景的自然事實,同時也在色彩的輔襯下,使得殘照下的江水具有了強烈的立體感。

2、數字渲染深化主題

清道光時,官員腐敗,皆嗜鴉片,衙門盡設煙館,一片烏煙瘴氣。有奇人套改北宋·邵雍《蒙學詩》嘲諷鴉片館寫道:“一進二三堂,床鋪四五張。煙燈六七盞,八九十枝槍。”整首詩才二十個字,數詞就占了一半,而且排序入文,從一到十是最基礎的十個數字。全用在詩中也是在暗諷衙門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吸食鴉片。進而在結句用六七盞燈,八九十支煙槍在用。通過數字的渲染,將衙門內烏煙瘴氣的胡亂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3、通過對比配襯主旨

因數字本身表示的就是事物的數量,自然有大小、多少、高低、遠近等區別,在句中自然形成了語意上的夾逢。詩人常采用襯筆的方式,借助數字的對比,來鮮活語句,烘托語境,襯出主題。

如: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這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非常精彩的一首作品。詩人先在起筆處即用了“一”和”千”的對比。通過句中及上下句間數字反複對比,“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麵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麵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借助數字的對比有力地抨擊和鞭撻當時的朝政。

4、鋪排推演條理敘事

因數字可成係列或序列,由高到低,由小到大,由上到下,由近及遠,自然有順序地鋪排景事,形成條理式敘事。如:李商隱《無題》“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此詩即是以排序的方式,以兩歲為差距,寫出少女的成長軌跡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心境與心態的變化。自然,清晰,形象,具體、活靈活現地將少女的成長軌跡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5、融入意象提升意境

 “巫峽猿涕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這是詩人送別兩位摯友遠謫他鄉時所作。“數行淚”和“幾封書”兩種意象無須多言,就可以真切表露出作者對朋友的深切同情與離別之悲,意隨象生,情在景中,極具匠心。

6、以泛指的數字造勢

唐·李嶠《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寫風句中卻無風,無風又句句不離風。“三秋葉”“千尺浪”“萬竿斜”均是不確指的概數。且是可以造勢的大數字。讀來自然能夠感覺到風的力量。過江可以拘起千尺浪濤,過竹可以讓萬竿傾服,何等氣勢啊!除了泛指的大數字,又有什麼樣的文辭才能帶來如此的震撼的藝術效果呢?

 

一一融渥審美情趣作品立生光澤

站在數學的理性角度,數字因隻是對客觀事物的描摹、敘述,自然枯燥呆板、乏味。而一旦融入文學作品,即變成能夠精準表達作者情感、思辯的特殊文字。不僅依然保留其客觀理性的特點,同時也能借助對比、誇張、鋪排等一些修辭手法烘景狀物,翻出豐富於數字以外的象征意義。這種理性的審美使作品頓生光澤。試舉幾例:

例1“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河山。”(五代·李煜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這裏的“四十年”“三千裏”涵蓋的生死離別的情形,怎能不使這位國君“垂淚對宮娥”。

例2“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明·閻應元《絕命詩》)這裏用的是“三百”裏,三百則極言其少。江山者,竟隻以百裏計之。拚十萬人死,隻為三百裏。作為明·陰城典史官無品級的閻應元確是實實在在的悲憤。大明江山,何至萬裏?小城孤兵,奮力一擊,隻為此三百裏。此中有絕望,有不甘,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情感從數字中充分表達出來。

例3“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唐·張祜《宮詞》)句句都用了數目字。宮人的境遇完全融入其中,讓人淚下。這個二十年,若換作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皆不可,唯二十年最恰,何故?十年人猶未老,三十年四十年後已經心灰,三十年後在四十多歲,想來恩情中絕,四十年後,五十多歲,便應該是‘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了。體現了創作上數字合於詩情表述的邏輯。所以詩詞中下字,極重細微處,特別於數詞往往一字之易,便大相徑庭了。有些經典詩句之所以經典,就在於數字巧對,不落蹊徑。

例4“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草樹八回秋。”(唐·白居易《夢徽之》)詩中寫夢故人元稹一別九年,明知此生不能再見,卻又一遍遍回憶著逝去的時光,每每回憶一次都是一遍強於一遍的無奈憂傷,體現一種相濡以沫的真情。

    例5“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宋·陸遊《夜泊水村》)言之鑿鑿地表述:我雖有萬死不辭的報國之誌,卻已是雙鬢斑白不能再轉青。寫出作者雖懷報國壯誌而白發催人,不能實現夙願的感傷與無奈。這些詩作中的名句驚豔千古,人人皆知。有的悲憤淒涼之作則令人痛徹心扉,不忍卒讀。

      概簡之,運用數字表情達意,別有韻致,意味深長。可以開拓出新奇而深遠的意境,表達玄之又玄的情感;也可以通過學習運用很客觀的數字,提高藝術效果,並從中領悟詩之作法。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數字詩詞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