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一隅之樂·一副獲獎聯的啟迪

一隅之樂·一副獲獎聯的啟迪

2022-03-20 23:20:36張汀浩 廣東珠海對聯天地 0條評論

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方留聚老師主持的“對聯天地群”,開展“西安事變·楹聯同題”活動,主評解維漢老師說到:“這次主題巧的很,2002年時我曾在‘利君杯’紀念西安事變65周年征聯中獲得一等獎。”解老師的獲獎聯是:

二將建奇勳,兵諫豁開抗日途,功名千古,英名千古;

九州懷誌士,儀容直上淩煙閣,蒲城一人,海城一人。


筆者拜讀解老師這副佳作時,深感對我們聯人寫作有如下啟迪:一是亮點前置。“亮點前置”,這是曾小雲老師在多年的楹聯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寫作技法。即在寫作前,首先在所搜集到的材料中尋找亮點即關鍵信息或關鍵詞。曾老師認為,如果我們在寫作過程中主題前置即先確定主題,往往由於固定的思維限製和束縛了作者,寫出來對聯多是四平八穩沒有亮點。我們知道,對聯對聯,既對仗又關聯。這裏的對仗,包括了字音的平仄、詞性及詞的結構等幾個方麵,或者說對聯就是平仄、詞性兩兩相對的語句。因此可以說,對仗是對聯的命根子。一副對聯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仗水平的高下。這對仗水平的高下主要就是看能否應用小類工對或其他工巧的技法。比如曾小雲老師近期獲一等獎題莫愁湖粵軍陣亡將士墓聯:

魂魄返羊城,稱雄傑一流,想見紅棉噴熱血;

湖山埋虎氣,播馨香萬古,合教秋菊薦寒泉。


曾老師從“粵”想到“羊城”,而“羊”是動物門小類工對容易形成的一個亮點。用同樣的方法,又想到“虎踞龍盤”的南京,聯想到“龍虎氣”。這樣,“羊城”與“虎氣”這一亮點就形成了。同理,再想到羊城的市花“紅棉”,聯想到常用於祭奠用的“菊花”(秋菊),又一組植物門小類工對形成了。然後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組成聯句。

回到解維漢老師的聯,也是在搜尋材料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了楊張兩將軍分別是陝西蒲城人和遼寧海城人,於是馬上以“蒲城一人,海城一人”自對組成一個零部件,然後再圍繞它擴展配寫。解老師認為,發現並精確呈現素材特點即亮點是第一位的,撰寫是第二位的。這一方法正與曾小雲老師的“亮點前置”契合,頗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意味!二是適當借鑒應用前人的好格式。熟悉對聯寫作的人都知道,我們可以發現解維漢老師這副佳作中的“功名千古,英名千古”、“蒲城一人,海城一人”,與山西蒲州關帝廟聯似曾相識: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

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顯然,這是解老師模仿借鑒了此格式。這種借鑒與“抄襲”有別。它模仿得自然貼切,而且語言曉暢,意思連貫,一氣嗬成,巧妙地概括了楊張兩將軍的出生地,產生了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再來看看賈雪梅老師的《題羅瑞卿將軍》聯:

公真健者,江城惡疾不死,贛水巨創不死,及文革憂憤自戕猶不死,不死奚為,鐵骨留擔社稷重;

棺蓋論之,抗大練兵有功,沙場破敵有功,至國初匪毒盡肅更有功,有功未竟,英魂歸傍蜀山青。


該聯第二、三分句也是模仿毛澤東挽黃公略聯: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降;

革命戰爭有功,遊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後世繼君來。

當然,我們在借鑒模仿前人好的句式時,並非一定要一成不變,完全可以隨時轉換個別細節,以利於作者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最後,也許有人會說,解老師的這副聯的“蒲城一人,海城一人”未能平仄交替。應當說,這隻能是一個小小的遺憾。筆者認為,一來這是駢文句式,二來這屬於工巧對。在楹聯的對仗中,我們雖然要強調格律,但又不能一味強求格律,《聯律通則》第十二條就規定:“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製。”因此,如果過於強調格律,就可能滑向“過工氣弱”的泥潭。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從古至今,也有一些楹聯因使用了常用詞、意象鮮明詞或因為結構類似性因素,往往讓人們忽視其少量的寬對、甚至是失對的現象存在,即以整體佳構掩飾了少量缺陷。對此,有方家稱之為“光環效應”。所以,就不必過於拘泥於形式了。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獲獎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