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聯為何竟出現在李光曦追悼會上
今天3月19日,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李光羲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他享年93歲,在生前接受采訪的時候,李光曦曾表示人生值得。
追悼會現場,好友們手捧鮮花,以此表達對李光曦的尊重和不舍。
門口處張貼的“挽聯”紀念著李光曦的高風亮節,中間有11個大字——“緬懷李光曦,我們永遠愛您”。
然而令人非常遺憾,這副“挽聯”完全不合楹聯格律。一個堂堂的國家級歌唱家,身邊應該不乏文學藝術大腕,難道看不出這挽聯的不足之處嗎?
請看原聯:
音容宛在,勤奮一生傳佳音;
神魂離去,英名百世著清風。
從文字內容來看,“音容宛在”,雖是最常用的挽詞,但用在去世的歌唱家身上尤其合適,這是門上挽聯裏用得好的詞語。然而對照聯律,硬傷頗多。
首先,上下聯末字都是平聲字,不符合聯律基本要求“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其次,句中平仄、句腳平仄多處失替、失對,有違聯律,上聯句末出現了“四平尾”。
第三,聯中有不規則重字,上聯出現了兩個“音”,下聯在相同字位並非重字。
第四,對仗詞語結構有不一致處,如“勤奮”與“英名”。
……
雲帆懷著對一代歌唱家的敬佩之情,在此撰寫挽聯一副,以寄哀思。
音容宛在,祝酒歌飛,傳將事業雲韶府;
藝德永存,敬茶花擁,留得光曦人世間。
對這副挽聯,我稍加解說。
祝酒歌飛:改革開放後,李光羲從歌劇舞台走向了歌曲舞台。在新時期唱響了一曲引起強烈共鳴的《祝酒歌》,這首歌的唱片不到一星期就賣出了一百萬張,李光羲因此贏得了首屆中國唱片“金唱片獎”的榮譽。
雲韶府:唐代宮中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舊唐書·職官誌二》:“內教坊。武德已來,置於禁中,以按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則天改為雲韶府,神龍複為教坊。”
敬茶花擁:1955年,中國上演第一部西洋歌劇《茶花女》,李光羲在其中扮演男主角阿爾弗雷德,一劇走紅。他在《茶花女》中舉杯高歌《飲酒歌》繞梁三日,不絕於耳。
這次告別儀式上沒有播放哀樂,而是播放著《祝酒歌》《北京頌歌》《鼓浪嶼之波》等李光羲的代表作,這一定如他所願。我想,若是有一副形式和內容俱佳的挽聯,那更會讓逝者滿意。由此,我們又忍不住再一次重複那句老話——楹聯的普及與提高任重而道遠,同誌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