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龍興瑞氣天,
耕牛四野種桑田。
春勁舞,柳絲鮮,
祈福虎歲保豐年。
這是我創作的《漁歌子 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是漢族民間的傳統節日,俗稱“二月二,龍抬頭”。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 滿、蒙、苗、壯、侗、黎、布依、赫哲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因各民族風俗活動較多,亦稱花朝節、踏青節、挑菜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龍頭節。
我國由龍的崇拜信仰由來已久,從遠古時就把龍視為管雨水的神,因此《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山海經》中說,應龍居住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象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迷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直接借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唐朝時,民間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要吃“迎富貴果子”。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當時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遊賞散四郊……”。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禦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誌》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須麵”;還要烙餅,叫作“龍鱗”;吃餃子,則稱為“龍耳”;吃米飯,稱為“龍籽”;吃餛飩叫吃“龍眼”。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現時,民間的食俗,仍沿襲著這些說法。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清鹹豐《武定府誌》:“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是日,還有許多關於龍的活動,故稱龍抬頭日。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中華全國風俗誌?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征,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與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恒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這個圓分為28個等份,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7個宿。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故稱龍抬頭。許慎的《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七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二月二有吃豬頭肉的傳說。宋代的《仇池筆記》載: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一廟宇,恰遇一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其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一首:“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香嫩的豬頭肉,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來豬頭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
二月二還有吃爆米花的傳說。相傳武則天當皇帝時,玉帝下令三年內不準降雨,以示懲罰。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麵。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淩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開花”,隻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此後,民間便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有的還把玉米花串在紅布片、秫秸杆等編成的“龍繩”上,稱為“龍龍尾”。
二月二剃龍頭在民間由來已久。在很多地區,老百姓、特別是男孩子都習慣於這一天理發,借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新一年的興旺。有的圖吉利,祈求增加福氣,讓孩童將來有所作為。古時,私塾在這一天開學,稱謂“獨占鼇頭”,以便將來金榜高中。這一天,還有些避忌:如忌針,所有縫縫補補的活都要停手,唯恐紮了“龍眼”;忌擔水,不要驚擾龍的行動;忌打夯,以防砸傷“龍頭”;忌磨麵、忌砍樹,以防碰破“龍身”。
說起串戴“龍龍尾”,別有一番情趣。記得小時候,左鄰右舍,家家戶戶提前一天就用絲線把短細秫秸或塑料杆,中間夾以紅色為主的彩色布塊,有的還夾以玉米花,串成長長的“龍龍尾”,象征著驅災辟邪,吉祥如意。二月二這天一大早,孩童們就會戴著“龍龍尾”進行比較,看誰的好看、漂亮,並戴著“龍龍尾”去剃“龍頭”。現如今,民間仍保留這一習俗,特別是農村,節日氣氛更濃。各族群眾以不同的方式來歡度這一節日,但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圍繞對“龍”的信仰來展開,寄托著各族民眾期盼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生活富庶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