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鞏行遠 餘德泉教授訪談錄

鞏行遠 餘德泉教授訪談錄

2021-08-01 22:45:32鞏行遠湖湘楹聯 0條評論

時過穀雨,長沙地區的春雨依然連綿。當地人說,兩個多月裏大好的晴天隻有兩個。大雨沒有,細雨不斷,處處濕漉漉的,刺撓得人免不了心情窩憋。然而,嶽麓山下山語林居的臥雲台書齋卻滿室溫馨,言談歡暢,其間笑語不時和窗外林間的鳥歌共融。

辛醜三月十四上午,筆者按頭天與餘德泉教授預約,就中國當代對聯文學創作現狀和對聯文化的社會表現以及對聯書法問題作一訪談。餘德泉(公元1940-  ):字躍淵,又字忞洪,號敘永山民、丹山遊子、長沙寓客等,四川敘永縣人。中南大學教授。學者,楹聯家,詩人,書法家。其對聯理論主張和書法學術論述多具開拓性、獨創性。著書近四十部,其中一百零四萬字的《中華對聯通論》在對聯文學創作與對聯文化研究方麵具有奠基對聯學科的性質和全麵的指導作用。(書法研究成果另作評說。)訪談預約時,筆者提出一個小時左右,餘教授爽快地說沒問題,長一點沒關係,盡管我手頭在趕兩部書稿。

茲將訪談記錄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圖片

鞏行遠(以下簡稱“鞏”):當今,對聯文學創作方興未艾,其表現的文化現象日趨繁榮,但不乏瑕疵,或者說出現一些病灶。請問您對此怎樣評價?

餘德泉(以下簡稱“餘”):文學樣式是社會千姿百態的藝術表現,是人生酸甜和曆史滄桑的精神結晶。對聯,還有詩詞、散文、小說等文學樣式無不具有藝術表現與精神結晶的特征。所以,隨著曆史的變遷、人類社會的進步,它一直沒有衰落,而今更見日益繁榮。目前,對聯文學創作的繁榮景象值得肯定,值得褒揚,但其瑕疵甚至可以說出現的“垃圾”現象真的需要我們反思並加以規範。過去,具體說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居家書房、廳堂、寺廟以及曆史景點、文化看點等張掛或刻製的對聯很少瑕疵。那時,人們尊重文學、敬畏經典。“五·四運動”主張科學與民主、推動社會進步是正確的,但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卻讓國人逐漸失去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重和自信。“十年浩劫”期間,在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名義下,中華傳統文化遭受到摧殘性破壞,或者說“滅頂之災”,文學藝術自然也深受影響。所以,今天我們看一些前人故居、曆史景點、人造景觀所重新刻掛的對聯不乏瑕疵,難免咋舌。我在湖南省政協一次會上就關於名勝景區的文化建設問題向省裏建言時曾指出,寫病聯者主要有四種人:一是有些不懂對聯又不知天高地厚總是自以為是的官員,因其權勢,人們不得不采用。二是有些在自己行當以外冒充裏手的專家。行當裏他是專家,行當以外特別是在對聯領域則未必,自己又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於是出“洋相”。三是有些拿錢說話的土豪。他們建設一個地方,為了表現自己,就將自己寫得不通的對聯作為“私貨”塞進去。四是有些江湖藝術家有點小小名氣,就認為自己一切都懂都好,於是不通的對聯就從其筆下拋了出來。以上“四種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懂得甚至不屑向行家請教,本願自然是想名留千古,殊不知最後都隻會貽笑大方。此外還有一種人就是那些隻想賺點錢的小商販。此類人不是對聯的撰寫者,隻是對聯的販賣者。他們弄個小廠房,找幾個江湖寫手,生編濫造,大量印刷。於是,一副副隻是文字相等而平仄對仗都一概不講究的兩句吉利話語就以所謂“對聯”特別是“春聯”的名義推向市場,貼上了家家戶戶的大門。以上幾種現象都貽害觀賞者,有損對聯文學的藝術尊嚴。我們必須說:“此風實不可長!”

鞏:“四種人”及其四種情況導致一些地方、一些方麵“失相”或“失尊”,我覺得除了“十年浩劫”所導致而外,“十年浩劫”以後有些地方盲目開發,肆意圖財,進一步破壞了當年幸存的古文化實體包括對聯形式。當然,自然破壞也是一個因素,如酸雨對木刻、石刻對聯的浸蝕。如此狀況,殊為可虞。您以為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餘:關於這個問題,中國楹聯學會和各省市的楹聯組織對此都很重視。可以說,任何繁榮和紅火的背後都有殘枝敗葉,隻是所占比例不能大,大了,多了,就不好處理。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在我擔任主席時曾以協會的名義多方麵開展過此項工作。不但湖南省楹聯家協會,湖南省文史館在我的建議下也曾組織人力在全省範圍內作過專題考察調研,並在相關會議上向省裏做了彙報。省裏有關領導人還曾對有關方麵做過工作,但都收效甚微。幾年前嶽陽樓就有一副問題對聯成為一個問題。省市楹聯協會呼籲多次沒有改變,當地有關方麵還因作者是某名牌大學中文係教授,準備安排用最好的木材予以刊刻。省楹聯家協會副會長兼嶽陽市楹聯學會會長楊克輝在參加省政協會以前很久就知道那副病聯了,也反映過情況,但沒有解決,最後隻有寫提案,指出此聯繼續懸掛有損嶽陽樓的文化聲名,最後才不得不撤了下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即使是垃圾對聯,已經刻掛要清理下來有多難。那個時候我們國家還沒有提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曆史文物古跡。近幾年,中央反複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並言製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要求全國注意這個問題。大環境是好多了,但從官員到企業家到民眾,要真正領會根和魂以及文化自信思想還有一個過程。據說前兩年所編的中小學課本把對聯是放進去了,但仍有病聯在裏麵,受批評了才改過來。聯係到王陽明的心學,我們可以悟到這樣一點:幹什麼事情首先要“致良知”,就是有一個良好的意識和願望;如果沒有,就搞不起來,或者說搞不好。比如清除垃圾對聯,當地領導人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了,沒有錢都會想辦法支持;沒有認識到,即使有錢也不會投入。有些地方,有些景點的病聯若幹年了至今取不下來,除了那個地方領導人和名人寫的不好動以外,思想認識不到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多少年來,各地都進行過征聯,期望優中選優,這無疑是一個繁榮對聯文學、弘揚對聯文化的好辦法,對減少病聯進入社會也很有成效。不過,如果有兩個問題不解決就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是評委選擇要恰當。我見過有的評委連自對也不懂,結果把人家對得很工穩的對聯斥為“上下聯失對”而“槍斃”。二是不能搞暗箱操作或行政幹預。記得某地征聯請我擔任終審評委,幾位評委看了審定後的對聯都認為可以。公布出來結果後,卻有兩三副被換掉了,而換上的對聯幾乎都是病聯,令人啼笑皆非。所以,我隻好申明,公布評委名單時一定要把我的名字去掉。

圖片

鞏:前兩天,我在祁陽市(原祁陽縣)浯溪摩崖看到正門兩副對聯。短聯曰:“百丈摩崖,千秋文字;三五勝跡,一品江山。”上下比第一句“丈”和“五”失對。長聯曰:“勝旅試登臨,碑殘唐宋檻俯瀟湘,漁歌欵乃春江綠;先賢同戴仰,邑厚人文園開錦繡,雅頌中興旭日紅。” 兩聯都沒有署撰者和書者姓名。我不解,問當地陪同的詩家伍錫學何以如此,他說兩聯原有撰者和書者姓名,地方一主要領導人說下掉,於是有關方麵隻好將著作權人的名字塗去。餘教授,您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餘:浯溪摩崖正門兩副對聯的問題不能不談談。短聯的問題您指出來了,長聯文字讀起來有點不暢,問題在哪裏,可以討論。撰者和書者姓名被“指示”撤銷的事,可能別的地方也有,原因是多方麵的。不過,“十年浩劫”期間和以後出生的人不隻是一些領導幹部,由於長期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很少知道文學藝術包括對聯文學所具有的尊嚴和力量。至於作者的著作署名權自然應當得到尊重。文責自負嘛!

鞏:中國對聯文學創作的繁榮和對聯文化的普及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創作隊伍正不斷壯大,創作者的創作水平和欣賞者的欣賞能力隨之都應不斷提高。然而,當下中小學生還有大學生識聯者少,能創作對聯者雖在逐年增多,卻遠遠不夠。您認為改變這個局麵應從哪幾個方麵努力?

圖片

餘:百年樹人,師者先行。過去多少年,國學失寵,作為華夏國粹之一的對聯文學教育和對聯文化普及也逐漸淡化、弱化,需要“補課”。對聯要弘揚,要普及,教育是基礎。至於怎樣開展才能取得實際效果,我認為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方麵許多對聯教育基地都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學習,相互借鑒。開設課程、講座傳授基本知識就是基本方法之一。目前教師短缺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師範院校文科可以開設哪怕是選修課培訓教師,教師問題解決了,其他就好辦了。至於怎樣安排時間做培訓工作,原則是既不影響其他課程的正常教學,也不增加老師和學生的負擔,辦法是可以想出來的。當然,更要鼓勵老師們自學對聯文學的基本理論和鑒賞知識,並鼓勵他們逐步走上對聯文學創作之路,以帶動身邊的學生認識對聯、創作對聯。 

鞏:當下,中國的書法隊伍日漸增多並不斷壯大,隻是絕多書家隻會抄錄唐詩宋詞或格言名句,既不撰寫對聯,也不創作詩詞,可以說,這種狀況是書家的“短板”。請問您對此有何卓見?

餘:先賢們大凡字寫得好的都有堅實的童子功,但古人都把書法的學習和創作視作學問以外之“餘事”。就是說,古人把讀書和研究視為頭等大事,研習書法隻在做學問的空餘時間進行。正因為如此,那時的書家們都有很深的文化修養。如果書家學養不深,書法也不會達到令人敬仰和作為楷模的高度。人們常說“字外功夫”指的就是學養。沒有字外功夫,單單拚技巧,就隻是一個“寫字匠”或者說專門抄錄他人文字的“謄文公”。清代楊守敬在《學書邇言》裏說:為書“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如今的一些書家尤其中青年書家書寫追求“靈動”,一味追求技巧,而字外功夫則單薄乏力。其所以如此,一是長期失去中華傳統文化熏陶,不知道好的書法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做基礎;二是受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所謂“現代書法”以狂怪為時尚的不良影響。而今雖然有不少人逐漸覺悟,但要趕上來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我曾經講過一個問題,就是許多書家連對聯應怎麼落款都不清楚,稱謂也不知道怎麼寫,這就是沒有學養帶來的後果。有人抄別人的東西常常抄錯,就像唐代抄經的和尚,比如將打印的“一國兩製”寫成“一國兩製”,不知道“製”是“製造”的“製”,而不是“製度”的“製”,這是不懂繁體字造成的錯誤。我年過八十,有幾本書還在寫,還在研究,諸事叢集,時間緊迫不?緊迫,但我依然每天利用飯後的時間寫兩個小時的字,隻要有不清楚的地方都要查證。以學養書,以書養性,相得益彰,自樂而為。

圖片


鞏:最後一個問題:《中國楹聯報》和《對聯》雜誌的創辦以及持續熱門的發行,表明其在中國對聯文學創作、對聯文化弘揚的曆史進程中的積極推進作用勢不可擋,更不可低估。其中《中國楹聯報》主創人之一的夏茹冰功不可沒。餘教授,您如何評價《中國楹聯報》和《對聯》雜誌?

餘:《中國楹聯報》和《對聯》雜誌是當今中國對聯創作繁榮、對聯文化弘揚的顯著標誌和“助推器”。聯苑的一報一刊此前沒有,它們的創辦和堅持對對聯知識的傳播,對對聯文學創作的繁榮,對對聯文化的推動和發展確實功不可沒。夏茹冰先生是當今聯苑的不懈努力者。他寫的《十三轍新聲對韻》確是一本好書。雖然已經去世了,但其精神永佇於中國聯苑。我相信《中國楹聯報》和《對聯》雜誌的編輯們一定會像茹冰先生那樣,執著地、開拓性地辦好一報一刊,為中國對聯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圖片

 

結語:筆者與餘德泉教授的訪談時逾兩個小時。幸哉!興也!訪談接近尾聲時,長沙市青年詩人和楹聯家、“湖湘楹聯七子”之一的周永紅趕來了。永紅君為我們拍照,又交流一會兒,我們方才告辭。臨別,滿滿堂堂的臥雲台書齋仍充溢著笑聲,蕩漾著諧韻。                                                         

圖片                         

  “胸中信有英雄氣,征程未必行路難。”(餘德泉《越南天堂島觀海》)祝福餘德泉教授!

     辛醜歲三月十六、十七成稿於齊一齋,廿四定稿於坐觀閣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餘德泉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