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溪聲橋韻】學聯心路分享 ——始於興趣,終於情懷!

【溪聲橋韻】學聯心路分享 ——始於興趣,終於情懷!

2021-07-07 23:02:22蔣昌典溪聲橋韻 0條評論

今年我已進入七十六歲的耄耋之年,有幸兩度入圍中國對聯甘棠獎,甚感欣慰。但我有自知之明,這不證明我的對聯有多好,而是評委們對老年這一群體的考量。對我個人或許更多是一種照顧和鼓勵。

當今聯界湧現出了一大批中青年才俊,其中更有為數不少的女性。他們才華橫溢,是芳林新葉,丹山雛鳳,聯界中堅。他們的作品可以比肩前賢,甚至有所超越。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一種文化使命感、擔當和曆史責任。可以說是對聯事業之幸,傳統文化之幸!


一個人對文學的愛好,我以為離不開兩條。一是他所受的直接教育。而我的那點古典文學底子,就是從初、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古詩文中得來的。其他同學對那些之乎者也頗感頭痛,我卻甘之如飴。但我也深感聯話之類的書看得太少,肚子裏存貨不多,這是至今聯寫得平直的原因。二是他所處的人文環境的間接影響。吾鄉雖地處湖南的幾何中心,可宋以前還是“舊不與中國通”的化外之地。這裏居住的是蚩尤後裔梅山蠻人。直到章淳開梅山才歸服朝廷。這裏儒家文化的影響甚微。傳說張栻任嶽麓書院山長時來過這裏,但也沒有留下什麼詩文。不過,農村鄉黨應酬聯寫得較好的還是大有人在。他的對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

 

現在想來,此地對聯文化的濫觴,主要有兩個事件。一是晚清曾國藩於此組建湘軍。這裏是湘軍將領的搖藍,入清史稿的,一個小鎮就有十一人之多。曾國藩是大聯家,他的僚屬也多為讀書人,如前舉例,曾國藩對聯的傳播和影響應是深遠的。二是抗戰時期“國立師範學院”在此創立。錢知博、錢鍾書父子等一大批頂尖學者名流麇集於此。錢鍾書還在此寫作了《圍城》。當時國師建立了“白雲詩社”,對聯也應是必不可少的功課。這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我本人正式寫作對聯的時間可追溯到1990年成立漣漪詩社後。其時,詩社有一位叫陳謙的長者,聯寫得很出色,曾得過湖南聯賽的一等獎。餘德泉老師也對他稱賞有加。他的對聯為我樹立了一個高的標杆。遺憾的是還沒來得及好好拜師學藝,他就作古了。當然,我擔任《漣漪詩詞》主編二十多年間,辟了“聯苑擷芳”專欄,刊發昔賢和時賢的作品,對自己也是學習提高的好機會。


如果硬要對自己的學習曆程劃分階段的話,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吧。

 

一是老幹體階段。

 

此階段寫作從我市建置雙慶為起點,主要圍繞節慶和時政進行,因此作品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歌頌傾向。語言概念口號,雖也響亮卻顯得蒼白。形式上純用傳統句式,還好用嵌名體。創作此類對聯,還會常常受到領導意誌的幹撓,大多都是一些四平八穩、毛病沒有、個性全無的東西。老幹體帶來的習氣至今難以完全消除。

 

如賀漣源建置雙慶

漣上發輕舟,直掛雲帆濟滄海;

源頭來活水,好濡彩筆繪藍圖。

 

二是應征體階段。

 

隨著中楹會的創建,全國各地社團鵲起,征聯活動也此起彼伏,征稿函件如雪片般飛來。不免心動,心動則技癢,技癢則躍躍一試。先後參加過數十次征聯。無奈才拙遜人,收獲甚微。最好成績就是第十一屆鄭州國際園博會征聯,我的詠奇石院一聯得了個二等獎,其餘三等獎三五個,優秀獎十數個,更多的是入圍入編。應征聯一是受到主題限製,還要考慮主辦方的功利需求,要寫好也難。加之全國高手如雲,要在成千上萬首作品中脫穎而出十分不易。當然比賽你總得認真對待,對於磨礪聯筆還是十分有益的。

 

這一時期的作品,如中楹會主辦的“百城迎聖火全國大征聯”,我寫武漢市的一副入選百聯。

 

聖火西來,三楚放飛九頭鳥;

大江東去,兆民簇擁五環旗。


劉少奇回鄉調查紀實得了三等獎

一大碗寡水清湯,二三兩雙蒸米飯,翁腫肚,婦閉經,菜色麵無分,還誇它公共食堂好;

用謊言代替事實,蒙上頭不察下情,官違心,民噤口,真言今實吐,盡訴與少奇同誌知。

 

三是文學聯階段。

 

隨著通訊現代化,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微信等傳播手段的廣泛應用。科技帶給人們的便捷前所未有。一開始,我也害怕難於掌握各種操作。後來基本學會才感到須臾不可離開。

 

通過手機,我關注了對聯中國等公眾號,加入了一些微信群。最初是參加萌山家的迎新鬥地主活動,竟然守擂成功,迅速拉近了我與新媒體聯友們的距離。(之前我隻向紙媒《中國楹聯》 《對聯 》及湖南詩詞對聯欄目投過稿)後來又加了燕趙聯壇和荊楚聯壇的公眾號並參與他們的活動。

 

這兩年,我積極參加對聯中國創作群蒙麵擂台,基本每期不落,總是要湊上一聯,雖然限於水平,入佳極少。比較好的如

 

儋州東坡書院

披一蓑煙雨,踏萬裏風濤,遷客遠投荒,樂向黎苗賒笠屐;

抱六秩衰頑,行三春教化,畫船時載酒,長從禮義啟人文。

 

宋美齡

奇女子代不乏典型,匹貌遜其才,匹才遜其壽;

大英雄各輔為夫婿,揚鑣異於政,愛國殊於途。

 

這階段寫的聯在各位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或有寸進,但總體平直,缺乏靈氣。才之所拘,奈何?這過程,大家比較熟悉,我就不多舉例了。不以成敗為念,看到年輕聯家的佳製也不氣餒。


我就是一名白發學童,活到老學到老。我在年輕人後邊追趕著,也快樂著。即算是個落伍者,落在年輕人後邊,可以算個老齡的年輕人。德國的厄爾曼說過,青春不是年齡,不是桃麵、丹唇、柔膝。青春是一種進取不息的狀態。學習大家的佳製,如飲醇醪,如對美人,對聯不知老將至,對聯讓我變得年輕。

 

己亥仲夏小滿於抱冰室南窗



學聯心路分享

——修心定必塵囂靜,試劍何妨風雨鳴。

 

作為第二屆中國對聯甘棠獎入圍最年輕的選手,很榮幸受到王永江老師的邀請,簡單談一談自己的學聯心得與心路。

 

自從到對聯中國創作群、中國楹聯論壇以來,每當和各位師友同題創作、相互探討,恍然會想起五六年前,我在熱愛上傳統文化後,空有一腔熱血,想弘揚傳統文化,從而開始學習楹聯的曆程。


一、門徑初窺,心的抉擇

 

——當道路擺在自己麵前,決定命運的或許不是想清楚自己要到哪裏去,而是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到那裏去。

 

我記得最初在網絡上接觸楹聯,是以對句的形式,在各群不斷學習。不過久而久之就發現問題了:在自己底蘊不足時,很難寫出彩,並且如果自己為了對句而對句,很可能流於形式,而忽略了楹聯創作的精神內涵。緊接著我就開始反思:為什麼學楹聯?再加上看了一些從各群搜羅的文件,有選擇的吸收後,於是我就開始轉向取法古人的道路。我當時雖然沒有擺脫對楹聯固有的、淺顯的見解,也開始從煉字、煉句、煉意上去琢磨如何才能把楹聯寫好。那時候對諸如:杜甫“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歐陽修“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以及對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遣詞造句十分癡迷。

 

事後回想起,當時我眼界沒能打開,也可能是因為在學習楹聯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楹聯,什麼是好的楹聯吧。等逐漸聽聞當今聯壇有中楹百家這些前輩,以及還有清朝梁章钜父子的《楹聯叢話全編》、吳恭亨的《對聯話》等著作,已經是後話了。

 

二、矢誌不渝,認清自己


——如果說我是因為愛好傳統文化而進步,不如說傳統文化是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伴隨我一起成長。

 

在我摸索楹聯入門的那段歲月裏,楹聯的創作和自己情緒的宣泄聯係的很緊密,可能是偏文藝的人,都比較傾向於感性的去接觸這個世界,然後受傷了,又慣於憤懣的尋求內心無限的自由吧。雖然在這個時候,我也已經在網絡很多公益的楹聯培訓機構擔任輔導老師,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和古人還有多大差距,不敢停下求索的步伐。

 

在這個時候,我有幸於北線結識了聯品八拍老師。在他的指導下,我認識到自己思力比較活躍,但創作楹聯不得法,也就是寫聯太過於直白,想表達的東西一覽無餘。我當時雖然有所感觸,也是直到後來學習古人更深入時,在不斷創作中,才體會到了其良苦用心,也就是後麵我想說的,寫好楹聯,也要靠底蘊、思想以及情懷。


三、學應忘我,鋒當磨礪


——唯有努力讓自己優秀,學習一批優秀的人,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除了自身努力,在學習楹聯的時候,進入一個好的平台也很重要。早在還沒有進入對聯中國創作群、中國楹聯論壇前,和八拍老師交流時就接觸到了很多中楹老師的作品,也收藏了金銳老師在白藏閣公眾號中總結古人的經典資料。記得當時八拍老師指點我作品時,也有負棺人、無字等老師共同指正。雖然自己水平不高,後來還是被八拍老師邀請到對聯中國創作群學習。

 

一個好的環境,會自發的鞭策人不斷向前。結識了中楹眾多師友後,並在不斷地同題創作與交流中,不僅對中國各種風俗傳統、山川景色、人文情懷等更加了解,也是大大加深了對古人楹聯作品的感悟。但平台有了之後,向前堅持的取法古人,學習今人更是不能斷,反而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初心不能忘卻,那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當一個人在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並不是可以懈怠的時候,反而僅僅是挑戰的剛剛開始,因為這時候才具備接受挑戰的資格。

 

四、始於興趣,終於情懷


——如果問我為什麼學聯,想必答案是興趣,而興趣滋養了弘揚傳統文化的初心。如果問我什麼是初心,也許最近才明白,初心就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吧。

 

後來也有幸到金銳老師的白藏閣對聯學堂學習,在這裏如果問我學到的是什麼,想必那就是情懷!最初在學習楹聯時,我為了琢磨怎麼才能寫好楹聯,大體是從煉字、煉句、煉意上去分析,一直覺得缺少了什麼,而在偶然看到金主任錄製的“十分鍾奇趣對聯說”後,其中引用尼采的一段話使我幡然醒悟:一切文學,餘唯愛以血書者。

 

而我回想起自己在楹聯創作中,一直以來鼓舞著自己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不就是在用楹聯這傳統文化不斷地構建著自己的情懷,在永無止境的完善中,“以血書”求索自己人生的精義嗎?

 

從王永江老師《湘妃祠》一聯來看:

所化者心魂,洞庭百裏多情水;

猶沾其血淚,斑竹千年不忍花。

 

再從金主任最近在對聯中國蒙麵擂台《題樓蘭古城》獲得冠軍的這聯來看:

不欺於漢,即辱於匈,八百年搖蕩城邦,拂去塵沙皆血淚;

鐵馬邊聲,明駝商隊,三萬裏悲涼鼓角,望中星鬥幾關河。

 

不就是情懷的外露嗎?


五、結緣甘棠,猶待沉澱


——所有榮譽都應該轉化為前行道路上的鼓勵,並承載著行者對偉大時代來臨的希望。

 

能入圍第二屆中國對聯甘棠獎,感到十分的榮幸,自己也還隻是一個在楹聯道路上,微不足道的求索之人,未來更要努力的堅持下去。我在偶然得知關於甘棠獎背後的故事後,也是十分的感慨,這不僅是一個有著強大評委陣容、楹聯界影響力重大以及參與者水平相當高的獎項,按照金主任的話說:“也許是最有情懷的對聯獎項。”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用情懷激蕩著情懷,承載著每一個關注者、參與者以及即將參與者楹聯夢想的獎項!

 

今天下文化大興,願能引以為己任,故作此詩聯以記之:

 

有感(其一)

濟時唯萬裏雄關,百千場世道沉浮,得證滄桑皆砥礪;

照我猶當時月色,二十載江湖聚散,從教書劍是肝腸。

 

有感(其二)

聯壇得聚幸群英,勘破滄桑路始迎。

天地放懷身未寂,浮華過眼酒當傾。

修心定必塵囂靜,試劍何妨風雨鳴。

百載同歸皆逆旅,盛衰彈指莫虛行。


作者簡介:

張洋,筆名李抱真,四川人,一九九九出生,在讀大學生,黑河市作家協會黑河學院分會編輯部副部長,黑河市作家協會會員,黑河市詩詞楹聯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好書法,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多次獲得國內各類楹聯賽事獎項,曾獲《詩刊》社2019“清明詩會”優勝獎。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學聯興趣情懷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