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七嘴八舌說“哀挽聯”

七嘴八舌說“哀挽聯”

2021-07-06 23:43:57未知聯齋 0條評論

01.江西  王書文

淺述哀挽聯

一挽偉人,歌頌逝者生前豐功偉績。

二挽科研人員,歌頌逝者生前研製項目及項目成果。

三挽省(縣、鄉、村)級主要領導,歌頌逝者在該省(縣、鄉、村)突出業績及對老百姓關心程度。為人處事及工作作風等。

四挽文學(教育、醫療衛生)工作者,歌頌逝者生前在文學(教育、醫療衛生)方麵主要成就,為人處事態度及工作作風等。

五挽企事業單位領導,歌頌其在企事業所起領導帶頭作用,在決策決議方麵英明果斷。為人處事態度及工作作風等。

六挽普通人,讚揚逝者勤勞儉樸,誠實守信,做事有始有終,濟困扶危,尊老愛幼等。

 

02.河南西峽  龐廣三

哀挽聯之源

應該是起源於哀悼文章。先有悼文或者悼詞悼詩,而後進化出來哀聯。因哀聯言簡意賅,適合歸納綜述利於表達,故大受歡迎,進而獨立成為一種特殊的、專用的文體。

哀挽聯宜忌

中國是禮儀之幫。體現在文化傳統上尤為博大精深。具體到哀挽文字上,因其功用特殊,加之國人講究慎終追遠、事死如生,其宜、忌很多,表現在喪事大操大辦上就可以看出人們的重視程度。一般都是宜彰美、重歌頌,忌言不善不當,所諱為逝者諱。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者,但畢竟較少,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出現。

這裏說的僅為拋磚。細細生發是大有文章可做,或曰可成大文章者。敬候珍玉!

 

03.江西遂川  陳興榮

哀悼挽聯淺述

挽聯的源頭有兩個:一個是(物理起源)即它與挽歌、挽詩、挽詞之間的承繼關係;一個是(文化起源)是漢語言獨有的表意,表形,表聲形式而孕育,產生了這種非常中國文化的文字樣式。宋代是挽聯的初始階段,清代是挽聯的成熟期。

挽聯是集體或個人哀悼逝者,治喪和祭祀時專用對聯。一般分上下聯,表示對逝者的生平,成績,形象,美德,為人的性質等!以及他的死亡對後人的影響與掛念!是對逝者的哀悼,也是對活人的慰勉。有其社會性,時代的代表性,有意積極與時代精神合拍的。起正麵作用,寫作中有針對性,真實性,並且要有藝術性,講求對仗,平仄,技巧,言簡意賅。一語千韻,使人過目難忘,書寫可以在長幅白紙上,也可以長幅白布(絹)上。字體可以用正楷.行書.行草.也可以用隸書.篆書等。但要以多數人能夠辨認為好!是敬挽尊敬的悼念,一般用的花圈,挽聯的落款,挽聯是悼念的意思,拜挽,敬挽,敬拜,敬送都是挽聯的最後落款的敬語;通常適用於晚輩用,嚴格來說是不對的,但是現代社會、也不講究那麼多了,也都可以用。寫法和形式有一定程式,書寫時要慎重選擇挽語的用詞,尤其上半聯對逝者頌詞稱呼,不能搞錯,因人用詞恰如其分。上下半聯寫法因用詞的不同,而多種多樣……

 

04.山西新絳  朱懷印

挽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對聯之一。是對死人的哀悼,是以對聯的形式,緬懷死者精彩人生,也是對活人的慰勉。亦係治喪禮儀不可缺少內容之一。

這一民間習俗來源於挽歌,是古時喪家的音樂,執紼者相和的聲音。古人參加送葬,皆執紼挽喪車緩步前行,故之“挽”,也作“輓”。後人由此挽歌,變而為哀悼死者的聯語,懸之喪幄。

挽聯編寫內容、書寫格式有其特殊性。常見內容包括;

對死者稱謂,挽者自稱渭;如挽長輩,挽平輩,挽晚輩。另有挽英雄模範,挽名人,挽朋友等,都有專用名詞和寫法,各不相同。

挽聯文字避忌;舉行葬禮民俗稱;“白事”,故在書寫張貼,文字用語上明顯不同於其他對聯形式內容。如;挽聯常用白紙藍墨書寫;葬禮完畢出殯後即行去掉……。

 

05.山西偏關  範榮

挽聯是悲歌、壯歌、思歌,是生者對逝者的追思、傾訴、讚美等,力求針對性、概括性、實用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切忌泛泛而寫,千人一麵,沒有個性。

 

06.湖南臨武  肖德飛

挽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對聯,對死者哀悼,也對話人慰勉。做到言簡意賅,隻要把逝者生平,成績和美德,以及他對後人的影響等寫出就行。一語千韻,使人過目難忘。書寫字體最好以多數人能夠認得為好。

 

07.黑龍江蘭西  趙式立

挽聯絕非喪聯

往往有人對書寫挽聯的要求是必須寫出帶有悲傷、哀憐、惋惜之意,否則不合規,本人不完全讚同。理由有三:

1、挽聯分給誰寫,如偉人、大家、名人、功臣等,多以歌功頌德為好;

2、挽聯分場合寫,如掛在靈車靈棚的挽聯、給親人好友家中送挽聯、給非常死者等寫挽聯,多以哀悼、傷感、悲痛為好;

3、挽聯分上下挽意寫,如民間所說的“喜喪”,以上聯寫讚揚人生、下聯寫慰勉紀念為好。一管之見,僅賜參考。

 

08.河南洛陽  毛利民

挽聯是為哀悼死者的專用對聯。基本要求:感情要真,文字要切。其特征是:

(1)時代性。挽聯須反映社會生活,表達真摯的思想感情,表述應隨時代變遷而變化。

(2)針對性。挽聯的核心是對逝者的評價。這是不斷咀嚼其靈魂的過程 ,通過對其人生的感悟、體會和同情,把死者生前最重要的閃光點,通過兩行文字藝術地

表達出來。評價要切,恰如其分,富有個性特點;忌空泛,任意拔高,或變成通用挽聯。這是挽聯的寫作靈魂所在。

 

09.廣東珠海  張汀浩

哀挽聯以不嵌名為好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去世,全國呈現一片悼念之情,各個媒體鋪天蓋地地為袁院士撰寫挽聯。然而,筆者卻看到有一些是嵌袁院士名的挽聯。

愚以為,為逝者撰寫挽聯還是不要嵌名為好。曾有人統計,《中國對聯集成》(全國卷)民國及以前約1400餘副挽聯中,嵌逝者名的隻有3副,僅占0.2%。也就是說,古人撰寫嵌名挽聯的不多,或者說是特例。為什麼這樣呢?我以為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比如,“為尊者諱”,“逝者為大”等等。如果在挽聯中嵌入逝者名,確實顯得對逝者的不尊重。

對此,也許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但古人撰寫的挽聯中,往往是同輩挽同輩,或者長輩挽下輩。因此,我覺得撰寫挽聯還是不要嵌名為好。

一孔之見,還望方家指正!

 

10.山東臨清  楊學印

哀惋為主,以真情入聯。一副挽聯就此撰就。亦可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11.河南南召  李青旺

哀挽聯主要是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其內容以感情真摯、語言質樸、字跡工整為宜。在特點的時間、特定的氛圍中,人們很少關注哀挽聯的語言技巧,關注更多的是語言的嚴肅性和真誠性。

 

12.河北臨西  王玉璠

哀挽聯是集體或個人哀悼逝世者所寫的對聯。一般要求上聯與下聯詞意要相對相輔,句式仍要對偶、字數相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農村這廣袤的大地上,每當有紅白喜事,人們總喜歡書寫對聯貼在家門口,以增加喜事的喜慶和白事的沉痛氣氛。而在白事的挽聯上因不同的人(與逝者)和不同的關係時常會有不同的內容出現。我們這裏一般男的寫“千古”女的寫“千秋”或"仙逝”。如烈士或對國家有功績的人則寫“永垂不朽”,因人因事用詞。

哀挽聯的屬名也有講究。在我們這裏如果是逝者的兒子或女兒等親近人,落款之前一般寫“子”或"女”名字之後用“跪挽”“泣挽”;平輩、同事和朋友用“敬挽”,如是長輩和領導寫的挽聯,一般寫“痛挽”。這僅是我們這裏的習俗。希望能和老師們一起探討。

 

13.黑龍江雙鴨山  孫福奎

寫哀挽聯應注意幾點:

一、哀情真切。

二、用語穩重。

三、表達哀挽與評價逝者並重。

四、有針對性。

五、有時代性。

六、有楹聯特點。

七、書寫字跡工整。

八、小輩對長輩不要嵌名。

九、落款一般有敬挽字樣。

 

14.甘肅舟曲  劉曉晨

寫哀挽聯表達哀悼之情,也必須有時代特點(使用一些有特征性的詞彙),結合逝者的身份、活動的地域特征,適度評價,不可過度拔高,不可一味使用陳舊性的通用詞彙。

 

15.陝西寶雞  吳岱寶

哀挽聯的寫作,首先要符合聯律通則,合轍規範;其次要情真意切,富有哀挽氣息;再之就是要切合人物身份、特點以及主要事跡,不能寫成一般通用聯;最後一點注意切入的角度,不混亂,角度不同用語用詞有別,這是對亡人以及家屬尊重,一定要把握好。

 

16.雲南龍陵  楊選從

我認為挽聯、墓聯、陵園聯等等,統稱哀挽聯。挽聯通常用於吊亡、祭祀、追悼等活動中;墓聯、陵園聯則是用於雕刻在墓碑、墓坊、墓柱及陵園大門等相關構築物上的楹聯。它們之間相輔相成,都是用來悼念、緬懷逝者的,隻不過在應用的時間和場合、地點各有不同而已。

 

17.江西  張華明

淺話挽聯

挽聯,是人們對逝者寄托哀思,緬懷,追悼的一種文體,是對聯分類的其中一種,它和其它對聯(婚聯,壽聯等等)一樣要具備對聯的基夲要求,而挽聯是記述逝者:性格,道德,功績等等的縮影和點綴。它通俗,簡明,揭要,書寫方便,閱讀簡單,所以,在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重視和青睞。而廣泛流傳。

 

18.山東臨清  施華石

收獲與決心

讀了眾聯友對哀挽聯的論述,我認真思考,頗有茅塞頓開之感,我的詩聯練習期不長,還是一名小學生。對於哀挽聯更是練習不夠。沒有真知實感便沒有發言權,決心從頭學起,分析效仿名家哀挽作品,爭取更大進步!

 

19.江西遂川  彭克雲

也說“哀挽聯”

哀挽聯一般是用來抒發哀情,緬懷逝者的,也是對活人的慰勉。寫哀挽聯首先要突出“哀”字,表達對逝者離世的哀痛和悲傷。二是要突出“挽”字,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哀挽聯還可評價逝者的生平,讚揚逝者生前的功德善舉和高風亮節,評價要恰如其分,不能隨意拔高或貶低。寫哀挽聯要盡量避免用喜慶的詞(欲揚先抑者除外)。

 

20.黑龍江哈爾濱  李士權

哀挽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這一定義即交待了哀挽聯的社會功用,又限定了其藝術結構形式類屬。當然也指明了怎樣寫這種文字的途徑。

思想內容上:哀悼死者即是對逝者表達敬意與悼念,首先要了解逝者,對其平生品格、業績、學識對時代後輩的影響予以恰切公允的評價,文字色彩莊重肅穆。

聯體的藝術形式方麵:哀挽聯與對聯為種屬關係。撰寫中遵守《聯律通則》自不贅述。但愚以為,為更恰當地表達對逝者哀惋與評定亦可不必過於拘泥。

逝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哀挽聯告慰逝者的同時還在於勉勵生者秉承遺澤努力奮鬥。所以挽聯用字,書也要兼顧其受眾的廣泛。以便充分發揮這一文字藝術的社會性和時代性。

 

21.湖南嶽陽  顏秋生

個人理解,哀聯一般是以事主為名撰聯告哀治喪,挽聯則是客人致敬逝者的憑吊聯作,二者視角不同。挽聯為尊者諱、為逝者諱,是人之常情,但不代表可以拔高。行文有真情實感,用語切合其人實際,才是真實吊挽逝者。不然的話,則是以浮誇詞泛泛走形式,那將無異於“假哭”,豈不斯文掃地?究其背後,應是浮華文風作祟。其實,人無論平凡還是顯貴,都有其閃光點,用心總能找出特點的,總能匹配合適的憑吊用詞的。文如其人,可以這麼說,挽聯可以映射出撰聯者的文風甚至人品的。

 

22.雲南鎮雄  趙政新

人世間,有許多事,讓你悲喜交加。二十多年前,農曆二月尾,族中一個伯父,為兒婚事造床,被木匠師傅的工具傷了手指,當時以為小事一樁,沒有問題,不料幾天後,破傷風發作,於農曆三月初五撒手人寰,拋下兒子婚禮未了。在族中長輩的主持下,三月八日新婦進門,家翁上山,紅白事一起辦,在寫對聯時用什麼顏色的紙,成了讓人糾結的事,後來,我叔祖父一錘定音,就用不紅不白之綠紙吧!

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學究,送來一付挽聯,大家欣然接受:

禍竟何由,原為兒女事;

病因安在,就是破傷風。

 

23.湖北大冶  周萬全

隻言片語說挽聯

挽聯大抵頌逝者勳德,表生者思念,麻雀雖小,肝膽俱全,寫法不一而足,且列數點,掛一漏萬。

一,切合對象。有一近四十女子去世,其表弟挽之,托我撰聯。若寫德呀勤呀則顯得厚重老笨,不合其年輕溫和芳年可惜之特征,故我冠其名(其名楊芳),講點文采,效寶玉悼晴雯之風格,寫道:

楊柳共春花掛淚,晨曦匿照椒房白;

芳魂與倩影迷蹤,暮靄橫陳杜宇悲。

二,舉重若輕:有個同事,也是名退休教師去活動中心打牌下棋,回家路上遇車禍去世。我寫挽聯,理應寫園丁願望,紅燭精神,桃李滿天下。這種嚴肅老套之聯大廳掛滿了。於是我來個舉重若輕,寫他不慎遇車禍,也算是給生者提個醒:

棋勝得高名,欣從大道忘斑馬;

牌贏如小醉,錯把紅燈當自家。

三,真情動人:蔣介石為其母王采玉撰一挽聯:

禍及賢慈,當日梗頑恨已晚;

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

老蔣小時雖頑劣,但對其母感情是深的。其時是1921年,蔣介石正得孫中山信任春風得意。為表沉痛之情,也說了真話,不顧頑梗逆子之稱了。

一孔之見,見笑大方。

 

24.廣東五華  王永祝

本人不太願意寫哀挽聯。因為,如果不是生前很要好、很親近、很受人尊重的人沒有必要寫;如果是生前很要好、很親近、很受人尊重的人很難寫(有的含著淚水,有的含著憤怒),寫了仍覺很悲傷,所以本人不太願意寫哀挽聯。

另外,對於如何寫哀挽聯,本人的淺見是:首先要寫出感情,並且要真實流露,不能強說憂;其次既要有對其人的成績優點肯定,也要有對其人哀挽之意;三是別寫偏僻深奧難懂的詞語,不能讓人翻著字典看你寫的挽聯。

 

25.湖南  羅伏秋

寫挽聯不須麵麵俱到,擇其重點而寫。我有一發小與我同庚同學同隊勞動,都特愛下象棋,後來我遷城裏他在家,我一囬家,他放下所有農活,兩人通宵達旦的戰鬥,勝負難分,而且遠近聞名。他73歲逝世,我趕了一百五十裏路去悼念他,我就是寫一件亊,其他亊隻字未題,聯曰:

看昨天才死,你在陰我在陽,陰陽已隔九泉路;

盼來世又逢,我執紅你執黑,紅黑再拚一局棋。

觀聯者評說:此聯最妙。

 

26.河南西峽  潘建敏

淺談哀挽聯的“宜” 和“忌”

一.宜感情真摯,忌哀而不傷。

哀挽聯要從被挽人生前的品行,事跡等等著手,用詞恰當,感情真摯,富於感染力,看罷能使更多的人緬懷。切忌用詞不當,言語浮淺,哀而不傷,引不起共鳴。

二.宜言簡意賅,忌拖泥帶水。

用詞準確,高度概括,使人對逝者生平,功績一目了然。忌言語拉雜 ,前說後道,空洞冗長。

三.宜實事求是,忌誇大其詞。

哀挽聯對逝者的品行,操守,貢獻等以事實為依據,善於總結,不誇大,不拔高。忌任意誇張,不著邊際,無中生有,避免熟悉的人看後有微詞疑議。這更是對逝者的尊重。

四.宜含蓄雋永,忌明白如話。

撰聯者言辭含蓄,修飾得當,既能使看挽聯者產生遐想,如飲香茗,又彰顯文采藝術,巧妙構思。忌不加修飾,明白如話,言語粗淺,使讀者味同嚼蠟。

以上幾點,所見淺陋,遺笑大方。

 

27.山西  吳會學

關於挽聯,僅以個人經曆和感受發表一些個人觀點。

一.寫挽聯首先要區別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角度。比如至親之間、長幼之間、同學朋友之間、鄰裏之間等等,或撕心裂肺、或惋惜同情、或崇敬至仰...不同的人物關係與逝者之間存在不同的感情經曆,筆下流露出的情感自然各異。

二.挽聯注重發掘逝者生前的優點,需要人們繼承和發揚的優良作風,其作用一則追思亡者,二來警醒世人。

三.對社會和民眾具有較大影響的公司眾人物,可能多人挽聯的聚焦點大多雷同,此類挽聯是最難寫的。如果某人從個性化的角度寫出異於常人的作品,必稱上品。

四.挽聯與喪聯不同,喪聯通常用於喪喪當日,貼於主事方各個門楣,其實每個門上喪聯的內容也應各具特色。比如大門上的喪聯,通常站在公眾的角度書寫,即公眾對於逝者的評價與緬懷之情,靈堂的喪聯一般站在晚輩的角度構思,其餘門上書寫喪聯的角度可以比較隨和,角度轉發換的幅度較靈活。總而言之,挽聯也好,喪聯也罷,其目的在於把逝者的優良品質讓後人繼承,讓優秀的傳統一代一代發揚光大。

片麵之見,請各方家指正。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挽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