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一生必讀的百副傳世楹聯(十四)

一生必讀的百副傳世楹聯(十四)

2021-06-30 22:59:36徐熙彥青青導讀對聯雜誌 0條評論

圖片

憐鶯舌嫩由他罵;

愛柳腰柔任爾狂。


作者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橋全集》,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楹聯亦絕。

這是鄭板橋為人題花園的一副聯,上聯寫鶯歌之勁,用擬人修辭,“舌嫩”以指鶯歌之新,“罵”以狀怒歌;下聯寫柳舞之狂,亦用擬人修辭,“腰柔”指柳之新,“狂”以狀婀娜多姿。全聯選取園中鶯歌、柳舞兩個意象,語言於平俗中見新奇,十分生動活潑,妙趣橫生。蘇東坡有雲:“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鄭板橋深得其味,一個“罵”字、一個“狂”字,明貶暗褒,令人回味無窮。特別是“罵”字,下字十分“反常”,但若會出“罵”字情緒之濃烈,鶯歌之勁則如在目前,又十分“合道”,意趣自出焉。

青少年學習這副聯,還應該注意,楹聯的對稱美中,不僅字數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稱、節律對拍,修辭手法、用典用事也要上下對稱,則對仗更工,而意趣更濃。楹聯作為精短文學,最講修辭煉字,講究凝練蘊藉,常常一字之妙,令全聯生色。這方麵鄭板橋就是最好的老師,很多五、七言的短聯佳句皆很是耐讀,如:


束雲歸硯匣;

裁夢入花心。


風吹柳絮為狂客;

雪逼梅花做冷人。


蝶欲試花猶護粉;

鶯初學囀尚羞簧。


等等,都值得學習玩味。

 

圖片



南海有人瞻北鬥;

東坡此地即西湖。


作者宋湘(1757——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梅縣人。清代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政聲廉明,時譽嶺南第一才子,有《紅杏山房詩抄》傳世。

這是宋湘贈伊秉綬的一副題贈聯,清代聯話多有記載宋湘贈聯籌措會試資金故事,伊時為惠州知府,言宋“能以東西南北四字贈我一七言聯者,當以三百金贈”,宋湘揮筆而就此聯。

上聯巧用南北,南海是惠州地區古稱,亦是蘇東坡貶謫之地,北鬥即泰鬥之一端,喻受敬仰之人。語帶雙關,一層是“南海”人共仰“北鬥”蘇學士,另一層則是“南海”的宋學子仰慕“北鬥”伊學士,用語巧妙得體;下聯工對東西,凡“東坡先生”到過的地方都有一個西湖,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上下聯巧借蘇東坡與惠州的源淵,及宋與伊的處境,嵌四個方位詞不雕不琢,工妙自然,意趣雋永,如天作之合,妙手偶得。

有趣的是,伊秉綬自己在惠州合江樓曾題過包涵“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的十三言對聯:


此是東坡舊居,應有文光連北鬥;

恰與西湖對峙,長留詩意在南州。


想必伊在宋求助時,想到了自己這副對聯,又對“東坡”“西湖”,平仄不調抱有遺憾,才有上麵的故事發生,也因這個故事,誕生了不朽的楹聯精品。曾有人詬病宋湘此聯有曲意逢迎之嫌,然以伊的學識政聲與宋初出茅廬的境遇看,宋的這種讚頌是真誠的,從《蕪城懷舊錄》記載看,“揚州太守代有名賢,清乾嘉時,汀州伊墨卿太守為最著,風流文采,惠政及民,與歐陽永叔、蘇東坡先後媲美,鄉人士稱道不衰,奉祀之賢祠載酒堂。”揚州三賢祠也因之改為四賢祠,蘇伊並祀,伊自然當得起這樣讚譽。

 

圖片



鷹隼入雲睞所向;

驊騮得路慎於平。


作者那彥成(1763——1833),字韶九,號繹堂,乾隆年間進士,滿洲正白旗人。工詩能書,諡文毅。

這是身為內閣學士兼軍機大臣的那彥成書贈顧藹亭的勸誡聯。上聯比朋友為鷹隼,勇猛果決,委婉告誡友人在如雄鷹振翅高飛時,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看清方向,否則,用力越猛,越適得其反;下聯比朋友為驊騮,善意提醒友人,在如駿馬飛馳時,要保持清醒,防止在平順處失足。上下聯皆用比喻修辭進行勸誡,贈聯頌讚祝福顯好友之情,委婉勸勉盡諍友之義,獻良藥而不苦口,進忠言而不逆耳,既有勉勵之情,又有藥石之功。

青少年學習這副對聯,不僅要學習比喻修辭為楹聯增添的理趣與感染力,學習朋友相處的真誠坦蕩,更重要的是要領悟聯句發人深省的卓識至理。那彥成友人身上的優缺點,正是大多數年輕人熱情、大膽、盲目、不諳世事、不懂敬畏等普遍狀況,這樣的告誡具有普適性。正如作家柳青所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的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在著力時看清方向,在順利時保持清醒,是那彥成傳遞給我們的人生智慧,很值得青少年學習深思。


圖片



日暮鄉關何處是;

古來征戰幾人回。


作者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民族英雄,收複新疆,被梁啟超譽為“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諡文襄,入祀昭忠祠。

這是左宗棠為收複新疆犧牲烈士修建昭忠祠並題寫的一副集句楹聯。上聯集自唐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下聯集自唐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上聯寫憑吊之悲:左宗棠當年以近古稀之齡,率湖湘子弟抬棺出征,兩年征戰,有多少湖湘子弟來而無歸,其部下有詩雲“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祠宇建起,左公悲痛之情,油然而生,不費吟哦,古人詩句跳出胸膛;下聯寫犧性之壯:新疆克複,左公居功至偉,然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左公又何嚐不知?此情此境,由悲轉壯,征戰傷亡之無奈,慷慨赴死之壯烈,告慰烈士之感佩,讓下聯亦不勞經營,湧上心頭。吳恭亨《對聯話》評此聯“一尋常語耳,信手拈來,即若氣象萬千”,所言極是。

該聯不同凡響之處,不僅是渾然天成,亦雅亦切的集句,而且是兩個問句,若問人、若問己、若問天,搖蕩心旌,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百讀不厭,回味無窮。這種味,既是雅切美的體現,也是富於意趣的表達,更是家國情懷的詠歎!青少年學習此聯,最好可以延展閱讀《左宗棠傳》,則可以更多地了解楹聯承載的民族記憶與民族精神。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必學傳世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