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一處風景我常常向往,因為她和我同姓,芳名叫高淳。我的心中早就決定無論如何,無論如何要和她見上一麵,以解綿綿相思之苦。
雖然天氣預報說有小雨,我還是毅然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幻想,在那雨中的古街小巷,說不定會遇上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撐著一把油紙傘,和丁香一樣……
如今,天氣預報還是挺準的。到了目的地,果然雨兒就纏纏綿綿撲到你的懷裏了。煙雨江南,蘊藉多情,儼然是一幅以唐詩宋詞烘染而出的水墨畫。
有人說,相見不如懷念,然而如果你不在高淳古街徜徉,那是難以充分感受到她的動人風姿、怡人氣息和醉人韻致的。
老街始建於宋代,東西方向呈兜錢狀弧形,兩邊用青灰石縱向鋪設,中間則以胭脂色樅陽石橫向排列。沿街建築多為樓宇式雙層磚木結構,挑簷、鬥拱、垛牆、橫桁、鏤窗、木板排門,也有高門堂牌坊式。
我曾經為高淳老街寫過一副聯:
八百米長街,胭脂石,粉黛牆,聖地江南呈錦繡;
五千年古邑,遊子山,胥河水,固城塔頂望煙霞。
下聯寫得似乎有點遊離於老街了,但“聖地江南呈錦繡”還是有所依據的,高淳素有“日出鬥金、日落鬥銀”的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故有人稱之為“江南聖地”。如今,在淅淅瀝瀝的雨中,足下體味著走在石板路上那久違的感覺,好似又回到了童年。小時的我,在家鄉老街上也時常腳踏青石板,眼望沿街景。遺憾的是,今日家鄉老街已經難覓舊貌了。
在高淳老街,我驚奇地看到有一幢明清時期的商住樓——“楊廳”。來到同姓的風景地已經難得,想不到眼前的景點居然與我的名又是如此密切,豈能錯過?於是前後左右上下皆觀遊了一遍。
據說,楊廳原為高淳首富趙莊的故宅,後出售給楊氏,改稱為“楊廳”。它建於民國初年,縱深為三進,占地麵積500餘平方米。
大門上的匾額甚是醒目,“楊廳”兩字端莊大氣。門楹上紙貼的對聯經過風吹雨打日曬,已經褪色且將脫落,聯語的內容都是吉祥語,但平仄有點毛病。我喜歡對聯,不免就多看了幾眼。
首進是一座麵寬3間、上下2層的磚木結構樓房。底層楹柱之上懸掛著一副木製聯語,聯曰:
愛客襟懷春風滿座;
照人肝膽月色盈庭。
此聯應是由一副七言聯而來,隻是上下比各添了一個字。原聯為:
愛客襟懷春滿座;
照人肝膽月盈庭。
“楊廳”中另有一副對聯非常典雅,聯雲:
金石其心,芝蘭其室;
仁義為友,道德為師。
這是一副集句聯,對仗工整,言簡義豐,可作為座右銘。上聯摘自唐·元希聲《贈皇甫侍禦赴都八首·其八》開頭兩句,下聯出自北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傳家集》。
楊廳有一正屋的右牆與左牆分別懸掛著一副對聯的上聯和下聯,語雲:
舊書細讀猶有味;
佳客能來不費招。
這本是分別摘自陸遊《秋光》、《自芳華樓過瑤林莊》,可惜書者將原詩中的“猶多味”變成“猶有味”,使聯語失對,點金成鐵了。
商住樓裏還有“傳家有道”“處世無奇”之類的對聯,再加上各處的畫圖,整個建築中不時散發著書香墨韻。
楊廳建築內還存著大量的木雕,內容有“雙獅鏽球”、“歲寒三友”、“雙鳳戲牡丹”、“福祿壽三星”等等。建築二樓是小姐閨房,家具擺放有序,環境寧靜清雅,還有一個琴室,在那個時代應該是不多見的。最有特點的是,上閣樓的樓梯頂處有一扇與眾不同的“門”,這扇門不是豎著,而是平躺著。可以想見,那時白天門開著,人可以自由上下樓梯,到了夜晚,這扇門就關閉起來,上下兩層樓由此隔斷。閨門禁地,閑人莫入。
高淳是國際慢城,需要慢慢地行走,慢慢地品味,單單這條老街就值得人們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讓靈魂跟上!我不知各地有多少老街的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難得高淳把根留住。
今天,在雨中我和高淳她淺淺遇;來日,是不是會與她濃濃地愛呢,至少會深深地藏吧。